近日,文化部公示全国文化先进县第二次复查结果,6个县(区)全国文化先进县资格被取消,拥有18年“国家文化先进地区”荣誉称号的我省“老先进”户县、三原名列其中。据悉,这也是省文化厅主动向文化部申请要求取消的。是自暴家丑?还是另有隐情?一边是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对文化活动的迫切渴望,一边是县城乡镇文化基础设施的短缺,文化局没钱办文化,成了各县文化局局长最头疼的事,于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也就成了无奈之举。
1 C% ~8 c$ P! f * ~- g! s5 {8 S$ i2 j
“全国文化先进县取消后,才发现我原来还是先进文化县的人。我咋这么没文化?自己想提高提高,却发现竟找不到帮助提高的设施。”近日,得知户县被取消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荣誉称号后,一个户县网友以一种调侃的语气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S: x. d6 t! _' }; M6 l7 a 早在1991年,户县、三原就入选第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县。户县农民画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蜚声海内外,三原更是以书法大家于右任引人注目。在人们的心目中,户县和三原当时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是实至名归。
+ [! @) {) @6 W
$ @5 o6 [* L9 ?: ^& V* _* u 18年后户县、三原被文化部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除名,很多人可能备感吃惊和奇怪。而一位老户县人说:“不被取消才怪,一个五十多万人的县,连一座正规的图书馆都没有。” 程序:“没复查怎么就取消荣誉?” 行车出西户高速,驶入户县县城时,路两旁民居外墙上色彩斑斓的农民画便会不断映入眼帘,让人们感觉仿佛走进了一个到处充满民间艺术的世界,也向人们昭示着户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特殊文化身份。 说到“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的取消,户县文体广电局局长韩兆斌既觉得很难过,又有点困惑。难过的是“不止是我,县上的领导们都感到很惭愧,18年的荣誉就这样在自己任职内丢失”,困惑的是“并没有人来复查我们的文化工作,怎么就取消了我们的荣誉?” 同样如坐针毡的,还有三原县文体事业局局长党德海,“2009年3月份,我们收到关于做好先进文化县复查工作的通知。按照复查标准,总分1000分的复查项目中,如果自查认为能达到800分以上,就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报。”- x9 @1 x, G) x0 x6 q$ B
拿到标准后,党德海自己按照各个复查细则对三原的文化发展打了一个分数,“应该说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能够达标的。”然而直到公示名单出炉,也没等到有人来三原复查。对于两位文化局长的疑问,陕西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赵登峰这样解释:“从程序上说,户县、三原都不具备申报国家文化先进县的资格。”
. @6 A( e$ |2 P* R7 E$ Q! c/ H 原来,1991年文化部命名了陕西省第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后,1994年起,陕西省开始开展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活动,要求文化部此前命名的“全国文化先进地区”、“全国文化模范地区”必须重新按照新标准和程序申报、评选,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后才能参加全国文化先进县的评选。
* P: Z6 O S- K( Q1 g7 B6 i 虽然1996年户县、三原都参加了第一批省级文化先进县的申报,但是由于文化基础硬件设施没有达到标准,评选没通过。而此后13年里,这两个县再没有申报过省级文化先进县。
( N7 X! u7 t# @9 N/ P 程序上的失误让人觉得惋惜,隐藏在背后的事实则更让人痛心。“这两个县的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省级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标准都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户县,无论是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还是乡镇文化站、村图书室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上都远离一个文化先进县的标准,甚至在全省处于中下游的地位。而文化馆、图书馆恰恰是考核的重点内容,因此我们没有通知户县参加复查工作,并建议文化部取消他们的荣誉称号。”对于户县和三原文化事业的现状,赵登峰这样说。 投入:五十多万人没有一座正规图书馆 被“摘帽”的种子早在6年前就已经种下。 2004年,文化部对全国文化先进县第一次复查。尽管当时这两个县仍然不是省级文化先进县,也许是出于保护陕西民间文化发展的原因,户县、三原在没有被复查的情况下得以通过。也在同一时间,户县旧的图书馆被拆除,新图书馆建设进入实质性征地阶段。图书馆只能在体育场附近租房开展工作。) Z) r$ i* `+ e- m
2009年,被摘帽后,户县一份原因分析报告说明:文化基础设施的不达标仍是阻碍户县的致命伤。特别是文化馆、图书馆这“两馆”建设,6年来还是停留在征地阶段,工程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到现在全县五十多万人没有一座正规图书馆。 不仅如此,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农展馆、县剧院、县体育场房屋大部分危漏,其中县剧院目前已停止使用。18个乡镇中,只有2个已经建成乡镇文化站,1个在建,剩下15个虽然已经纳入民生八大工程,可建设资金仍然没有着落。
) s7 O, G0 v% | 为了促使户县农民画得到更好的发展,早在1976年,政府就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面积7000多平方米、全国第一座县级农民画展览馆。而今,当户县经济持续向前增长的时候,文化的基础设施投入却被钱“难住了”。 - U! o* a+ Y: f3 T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现在,户县的文化事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甚至走了下坡路。从基础设施上看,就是图书馆和文化馆的缺失,基层乡镇文化站的涣散。”长期从事陕西省文化先进县评选工作的赵登峰遗憾地说。
4 B7 X' D# A* F' d 也许对三原县来说,危机感来得更强烈些。尽管同样是农业大县、吃饭财政,从2006年开始,一系列的文化基础设施改造行动在三原县迅速展开:利用招商引资,投资1600余万元对县电影院进行改造;投资100万元,对县剧院进行了加固改造;投资近500万元,将县图书馆搬迁到县文化科技大楼,并专门开辟出了一块2000平方米的新图书馆。 4 b( m! t+ e: C& b, o7 a S
“当然,按照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标准,我们也存在硬伤。”党德海说,按照要求,全县购置图书费人均不得低于0.2元,而以目前三原县的财政来说,要想实现还比较困难。虽然县政府投资1800万元把原有的露天体育场改造成灯光球场,铺上了塑胶跑道,人工草皮,但是固定看台容纳人数还达不到标准要求的那么高。 - B1 n, w" D" [7 { l
“这几年三原的文化基础设施进展很快,但跟先进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乡镇文化站建设上,还需要加快建设步伐。”赵登峰说。 “一边是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对文化活动的迫切渴望,一边是县城乡镇文化基础设施的短缺,由于文化局没有财政权,没钱办文化,成了各县文化局局长最头疼的事,于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也就成了无奈之举。”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局官员说。 然而,先进不是坐着等来的,在严格的考核标准面前,户县、三原最终被三审出局。 机制:从极盛到青黄不接的农村文化 2009年12月25日,三原县高渠乡弓王村。干燥的冷风把村道两旁的土扬得四处都是。午后,一群年轻人聚在街边的汽修店旁边闲聊、晒太阳。问及是否知道三原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大家一脸茫然。
' |! I. ?6 X7 R% @7 [7 c 这个乡政府所在地的村子至今没有公共的文化体育广场和村图书室,“闲了除了打麻将、看电视,还能干啥!根本没人来管什么文化体育活动,你应该去找村主任、镇长问。”30岁出头的村民小白有些不满地说。喜欢看报的小白,平时都是自己花钱订书报杂志,听说邻村已经有了活动广场,广场上有篮球架,几个年轻人商量着什么时候去打篮球。
; Q, H7 w# N; q 而主管文化的高渠乡副乡长于河也是一肚子苦水,“村民们自发性的活动当然好组织,如果村上、乡上要组织些文化活动,就牵扯到给村民的误工费、饭费等经费问题,乡上每个月只有1万元的日常开支经费,平时运转都很艰难,拿不出多少钱来办文化。”
4 {: n/ c# E) h, c 高渠乡是远近有名的锣鼓乡,然而乡上却没有多少锣鼓家伙,“要组织文化活动,肯定是很谨慎。”在高渠工作4年,对基层文化工作于河有自己的认识,“4年来高渠的文化事业变化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钱。” : r6 q, w& {8 u/ P/ E, j# J. ^+ B
同样的难题也出现在户县。“在文化活动上,我们每年都安排了很多项目,2002年、2004年户县连续两年举办全国农民画联展和中国农民画艺术节;1995年以来,户县坚持每两年举办民间鼓舞大赛,已举办8届。我们还组织农村的自乐班比赛,丰富农村生活。”韩兆斌说。 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虽然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出家门,留下的农民中画画激情已不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