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奥运举重队,一向人才济济,特别是在轻量级上,我们几乎都是垄断,这一得益于我国人口众多,选择的余地大;二是我国幅源辽阔,地域发展不平衡,有的大都市能比发达国家还现代化,有的地方上学吃饭都成问题。我国很多举重运动员都是家里特别穷,才选择练习举重这条出路的。
: l+ ]6 N+ m' L& r* h$ j9 n
3 J( q4 Z7 Q6 k+ a ! G; G3 ^$ c. k0 h& s* Z0 w1 E
练习举重,对运动员来说,没有几个人是天生喜欢的,很多人走上这条路都是有着不利己的家庭原因,走上练习举重路,实际上就是透支身体健康,前途是很灰暗的,即使成为奥运冠军,退役之后也难靠金牌风光保下半生无忧。练习举重的孩子都是矮小粗壮,难和漂亮之类的词联系起来,并且由于很小就闭门练习举重,无有文化之长,退役之后工作都难找。
4 V& ]: |' u ?& k
+ E5 ^4 z% t) Z8 s+ e 8 k* D% O% e) L2 c
人的力气是有极限的,练习举重的运动员常年让杠铃压的骨缝间隙小,普通都长不高,并且由于一直在追求极限,要打破这个纪录那个纪录的,都会把自己练得一身伤病,老年后都会非常凄惨。举重为我国赢得多项荣誉,却比足球待遇有着云泥之别。从没有见过哪个举重运动员能拍千万广告,月薪百万的,可别的体育项目运动员却能。
Y$ o' s7 Z4 N7 J" c3 y! ~
. B/ _6 \# R! D7 ^- E
) T! k& {7 s: y! |+ w$ R! n 即使如此艰难,中国举重队还是有重重迷雾,让人看得揪心。就比如这出征伦敦奥运会,男子56KG级举重,吴景彪夺得银牌,本让人高兴的一件事,他却在那儿鞠躬,失态向国家道歉,向所有人道歉。一个小小举动,就把我们国家对金牌病态的渴望,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我们给我们的运动员到底附加了多少思想负担,让他们承受了什么样的压力!7 V/ @) n% G T; L! d% b
$ Z* J6 { o$ \: P: z
" X) M+ ]6 N1 C# {- u+ _
如果说吴景彪失冠摘银的鞠躬道歉,只是让人反思我们病态的金牌情结话,那么代表哈萨克斯坦拿到女子53KG金牌的祖尔菲亚和因抓举0成绩,打破举重梦之队此前参赛必有奖牌入账的17岁周俊的相关报道,则让我们对中国奥运举重队难以置信,这还是我们印象中的体育精神么?这还是不断突破极限、挑战自我的奥林匹克精神么?5 a; ^5 x" H- _1 i0 @6 q) p6 T! m
# ?) j6 {' h% Z0 F/ }
4 l# N, m- J6 u0 u8 q4 l2 u9 P
祖尔菲亚是地道的湖南妹子,她代表哈萨克斯坦出战只是一场交易,这位小姑娘只是一枚别人掌握的棋子,她的命运都在别人掌握之中,虽然她即将回国做回自己的赵常宁,可以和亲朋相认,可以代表自己的国家省队出战,可这样拿到奖牌再多,又有何意义?这出战得到的金牌除了领导的脸面荣光外,会伤了多少真正喜欢体育喜欢举重的人心!. M9 b7 _: ?8 i+ n- V5 @7 |, @$ Z$ l( T
. q9 T3 |' C. \! q1 ?2 R( x9 P
' V$ d, C) h% H: X 周俊小姑娘才17岁,却被莫名的安排到了奥运会B组举重比赛中,抓举的重量不是她能承受的最好成绩90KG,而是教练安排的95KG,这是什么战术?为了确保另一名举重运动员的金牌,却让她睡客厅,这又是什么战术?奥林匹克玩的是体育竞技,哪来这些见不得人的权术心计?这样一切以金牌为目的安排,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奥林匹克精神?
3 l) {2 ^: L( Y* Z# a) k% g7 N- @; S/ @
$ P5 g- R0 z4 o& R1 k1 A 周俊不是这个级别最为出色的选手,国内有世界纪录保持者李萍,却听说要平衡湖北湖南的利益,不让她出战,为了确保祖尔菲亚的金牌,不让奥运会选拔赛冠军纪静出征,派个国内前三都达不到的周俊出战,又故意安排她举不了的95KG,意料之中失败,还说小姑娘耻辱,这样的举重比赛还有什么意义?金牌就在领导的大手安排下,还要让这些女孩们去哭去笑,这还是干净无邪的奥林匹克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