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户县,人们脑海里首先反映的是当地世界闻名的“农民画”,朴实、浪漫、绚烂的农民画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了解户县的名片, 198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户县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称号。户县充分利用农民画的品牌效应积极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建设,使得“农民画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农民画风雨五十载 户县农民画起源于1958年,当时的农民画以诗配画、漫画的形式反映了建国初期人民当家做主的火热心情;上世纪60年代的农民画以写实、半写实、单线平涂的形式歌颂社会主义;70年代农民画靠近了专业绘画,其形式为年画、版画、国画;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使农民画走上了现代民间艺术的发展道路,户县农民画也迎来了自己发展的辉煌时期。1974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专题片《户县农民绘新天》。1974年—1977年,国务院文化部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专题组织了户县农民画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展览。1976年,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总面积达7388平方米的全国第一座县级农民画展览馆。改革开发以后的三十年,户县农民画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真正走上了艺术本质的道路,形成四大艺术流派:即以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发展的老农民画作者为主体的“写实革新派”;以传统农村剪纸、刺绣妇女为主体的 “民间艺术派”;以回乡青年为主体的“刻意创新派”;以从未受过专业美术熏陶而出手不凡的“民间原生派”,农民画创作呈现出百花绽放的喜人景象。半个世纪以来,户县参与创作农民画的有近千人,累计创作作品3万余件,相继有33人先后38次出国讲学、表演、办展, 9000余件作品在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泥土清香的名片出效益 户县的历届领导以战略眼光看待和重视农民画事业,使农民画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农民画已经成为户县一张散发着泥土清香的名片。近几年,随着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倡导,户县积极探索,坚持走农民画品牌道路,积极开展农民画“六进”(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市场)活动,加大对农民画作者的培养以及农民画艺术抢救性的保护力度。同时大力发展“画展”经济,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农民画联展、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等艺术盛会,确立了户县在全国农民画乡中的领跑地位。去年,户县还在全县开展了“新壁画”活动,现在来到户县,抬眼望去,到处都能看到农民画的巨幅画卷,一股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农民画将户县装扮得既五彩缤纷又亲切自然,仿佛人在画中,画在人手。户县人就是这么骄傲和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因为他们深知,文化是一个地区内在的竞争力,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他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带来的效益。台商王建民先生在户县投资亚建高尔夫球场时就说过,户县农民很了不起。过去的“大老粗”、“泥腿子”竟能拿起高雅的画笔作画,且创作出不少的精品力作,就凭户县农民的这些整体素质,他就敢、也愿意在户县投资。不少企业,投资商人,纷纷到户县办厂,有的企业还把自己的产品同“画乡”结合起来,如“画乡牌水泥”、“画乡牌荷叶排骨”等。不少企业家说:“产品带画乡,美名到处扬”。户县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陕西有名的经济明星县、全国的文化先进县,农民画带动性作用功不可没。 农民画带出绿色GDP 随着户县农民画的知名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提高,户县的决策者们敏锐地意识到农民画的价值,围绕一幅小小的农民画做出了大文章。户县以农民画展览馆为阵地,创办了“户县农民画艺术品超市”,还以农民画为依托,推出了“中国农民画民间风情游”文化旅游线路,这一具有户县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的开通,受到了游客的普遍赞扬和好评,线路开通以来,共接待旅行社团、团体、事业单位、学生团体 300多个,人数达到50000人次。同时以农民画为主题,开发集纪念性、艺术性、珍藏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农民画相关产品,如农民画文化衫、挂历、邮资名信片、黑陶、手提包、各类装饰用品,这些产品与地方旅游、经贸、企业以及宾馆、酒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做好本地市场的同时,户县农民画还积极开辟外埠市场,近几年来,参与外埠各类大型活动,展览销售,扩大了户县对外宣传的力度,使许多外地客商了解到了户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在全国各大城市文化艺术旅游市场基本都有户县农民画经销点,每年户县农民画创造的经济效益大约在300万元左右。现在户县有农民画专业户20多家,这些专业户的作品大都在全国各大旅游城市设有经销点。他们积极开辟销售渠道,年收入均在数万元,许多专业户如今都变成了“进城农民画家”,在城里购房作画,许多农村的画家也都盖起了小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