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走的少部分 于 2010-1-5 23:08 编辑
- S. K/ |% D0 R9 T8 |* A2 c) u7 @* q) A7 {0 ~& o
8月29日晚上,正在准备国庆60周年合唱比赛曲目《保卫黄河》朗诵词,一阵电话铃声将我岑寂多年的记忆唤醒,一声声问候使我激动万分、感慨万千,那是一群少年时的同学带来了远方祝福。虽然辗转湖北、湖南两地,但37年光阴的斗转星移,变化的是容颜,不改的是乡音。睡梦里几回回梦到我难以忘怀的地方的地方—— 余下……
* x" o0 F+ I+ j" F- ]- g; i1 A# T1 A" I, o
我的家曾经住在九街坊16号楼三门一0六单元,前苏联专家设计。祖孙三代一家八口拥挤在40多平方两间房子里生活,三家共用一个厨房,偶有坷坷袢袢,关系相处还算相安无事,左邻右舍依稀还有些印象。早晨吃饭,家庭条件好点的,父母每天给一角钱买个烧饼去上学,条件差点的吃上自家蒸的馒头也能对付。那时的生活比较艰辛,肉是每月(半斤/人)凭票供应,那有今天这么丰富,蛋禽鱼肉样样齐全,甚至还要吃什么野味。记得有位姓关的叔叔,每到星期天清晨三、四点钟和父亲一起骑上自行车到几十里外周边农村河沟里打鱼,每次都有收获,大部分打的是鲫鱼,有二、三两,多的时候一个星期都有鱼吃。因家里生活紧张,吃饭为第一要务,根本没什么零食。不知那天,看到其他的小孩在吃零食,父母没办法,用做好的鲫鱼打发了事。可还别说,用鲫鱼当零食解解馋,到也凭添了别样的乐趣。0 s2 i1 x* x1 `
% p! v; l% y' c- U0 n- f& Y# S 那时的学习比较轻松,没什么压力,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够的上丰富多彩。学工:校办工厂有做钉子、铁丝网、编草绳等等,我那时上四年级学做铁丝网,用简单工具夹紧两根长长的铁丝,用两个四、五寸的短铁丝交叉摆放,再用套筒旋转两圈半就成了一个四个方向的倒刺。学农:学校组织低年级学生拣麦穗,高年级的割麦子。学军:小学生进行野营拉练,初中以上的学生进行军训,学习射击基本要领,练习正步走,结业时还进行实弹射击。不象今天的学生学习这么繁重,分分分 —— 学生的命根,考考考 —— 老师的法宝。在这里无意对教育进行指责,只是谈点感受,我想,下一个30年改革开放,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体现在综合能力上,才能接好班,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
2 W8 t1 _* P! Q+ X
7 f+ h0 }# {( Q& [ 儿时的伙伴到有五、六个,经常一起上学、放学、玩耍。今天的玩具是应有尽有,我们那时的玩具都是自制的,男孩子主要玩滚铁环、抽陀螺、弹遛遛、斗鸡,女孩子则玩沙包、踢毽子、抓旮旯哈。有时候同学之间还来一下恶作剧,由此打发时间。记得上四年级转到化校学习,有一种树上长不少“毛毛虫”,被人拿来放在脖子或手臂上一蛰,立即起一片小红疙瘩,痒痛难忍,抹上清凉油很快就好了,这种事只是调节一下气氛,不能经常搞的哟。当然,在学习中的一些往事历历在目:放寒暑假的时候,老师安排就近的街坊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做作业,一起藏猫猫,每周的作业由我收齐,交到家住北平房的陈老师那里。1972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全年级活动,我们班上由汪老师带队,前往宋村为宋裕光烈士进行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聆听大队老支书讲述宋玉光烈士英勇就义的经过,在自己的心灵里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l0 F$ D. l0 S# v* z V% C5 `
g$ w/ J( } L5 D 最近几天有空察看了有关惠安的一些照片,看到它们,悄然打开了已渐渐远去的、尘封的记忆之门。熟悉的老街坊还是那么亲切,繁华的市场更加热闹,文化宫还是那么别有风格(保留下来好)。中心街道两边建筑变的宽敞、亮丽,大、中、小学校变的明亮、气魄了,惠安乐园真是人们休闲、玩耍的好去处。这只是从照片中的感受,权当纸上谈兵,孩提时的记忆总是纯真和美好的,那人+那物+那事,我都将永久珍藏。希望有时间再来余下,真切感受一下这里的真情实景并和同学相聚。, M: H8 B1 ^, [
V5 T: Y5 @5 e( ?* Z! z; t 1972年7月,随父母调往湖北谷城一个叫做九里坪山沟里,又于1975年8月调往湖南辰溪一直生活、工作到现在。但是,少年的生活、学习,潜移默化影响了我这后来的几十年,虽然我的前程没有锦上添花,但也过的衣食无忧,也还对得起这份职业。当初父母支援“三线建设”,老一辈走有走的道理,没去的有没去的理由,条件虽然艰苦,还是有不少收获,其一观念得以改变,其二开拓了视野,其三学会了包容。一代“三线建设”人所承负的社会责任和巨大牺牲,绝不只是建设者本身消受的那样简单,已经非常现实地影响了延续下来的“我”等“三线建设”人的第二代、第三代。“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这就是走出去的人们的真实写照。借此机会,向还在余下的同学们致以衷心祝福和问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