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森林防火
查看: 1777|回复: 0

全真祖师王重阳灵骨在祖庵镇的一波三折

[复制链接]

339

主题

375

帖子

304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041

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

发表于 2011-9-19 11: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阳宫内的全真祖师王重阳仙茔。 记者尚洪涛 实习生朱辰 摄
终南山下的重阳宫。

) ^# u# d. k) i: l5 x! V  户县祖庵镇终南山脚下,坐落着道教全真派的祖庭重阳宫,这里是全真祖师王重阳最初的修道之地,也是他长眠之所。在重阳宫内有一座墓冢,冢下的地宫内安放着王重阳的灵骨。然而,在2009年重阳祖师灵骨安放进地宫之前,曾经历了许多坎坷,他的灵骨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则多亏了一位被称为“王重阳灵骨保护人”的老者。
# p! a6 J4 W( q8 }9 l. {! t7 V0 _- d. e9 Z# E; |( A, [' j. }; z- D2 a
  “中神通”王重阳究竟是谁?: C/ K3 F& s7 H2 q

! k7 T  `0 r  s  2009年11月18日,在户县的祖庵镇,全真教王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大典在重阳宫隆重举行,全国道教界诸多知名人士纷纷到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会长到祖庭拈香谒祖,并亲手将全真教祖师的灵骨护送到了地宫。任法融会长手捧的金丝楠木椁中,盛装的就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的灵骨。$ B$ o% {" ?. p, b+ o$ T" B% p

- K; I/ W* M. _2 n5 [- ~  提起王重阳,武侠爱好者们一定会想到金庸小说里那个武功天下第一的中神通,他曾在华山论剑中,一举打败了东西南北各路高手。小说里的王重阳,不仅武功造诣深不可测、出神入化,而且个人修养也相当好,在江湖中的威望极高。金庸小说并非完全虚构,王重阳确实是一位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而且,称其为世外高人,一点也不假。
3 k) ^6 [" F) N0 t4 n$ o) F
( r  K9 E4 o) V) B9 U3 @  来到户县的祖庵镇,当地人会告诉你,这里曾经名为刘蒋村,而祖庵镇这个名字,则正是因为全真教祖师王重阳曾在此清修并搭建茅庵,故而得名。祖庵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有关王重阳的传说,当地人都称其为“祖师爷”,言语里也满是对祖师爷的敬重。2 J7 o/ G$ a0 l& o, j; t" \  {/ @
, r3 a! @. a) G0 ^: t
  王重阳原名中孚,出生于北宋末年咸阳的一户富裕人家。由于王家家业丰厚,王重阳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如此,史称他为人非常忠义,而且怀有满腔的抱负。& o! U* h% X+ a; d

: t( w0 k/ f, c, J  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重阳宫住持陈法永道长说:“王重阳长得非常高大,将军肚、美髯过腹,目大于口,眼睛炯炯有神。从现存的王重阳的画像中也能看出来,王重阳是奇人奇相。”7 V' P0 W0 ~. H! X

/ Z8 a0 a  g, r- m! ~: H  尽管王重阳怀有满腔的雄心壮志,也有些本领,但他却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王重阳的童年时期,正是北宋末年,其后不久金人南侵。很快,北宋灭亡,金与南宋南北对峙,其时,正值少年的王重阳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危难以及江山的易主。
# Z# ~. i' V" s) l" ]) S: Y" j7 Q- k; A7 i  P5 v0 I* b
  “在这样的环境中,王重阳发现读书并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便弃文从武。”陈法永道长说:“在1139年到1140年间,金国曾将河南、陕西之地归还于南宋,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王重阳考中了宋朝的武举。”  Z! e* T) I3 |2 p
2 j& S1 b# b% g& |
  王重阳在这里开山,在这里长眠
) [9 b1 w, _: s7 {3 v! q
) L- W7 W  E( j5 p1 o2 a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王重阳最终并没有找到实现自己抱负的途径。于是他对世事愈加不满,终日以饮酒泄愤,过着放浪形骸、不求上进的生活。他用自我放逐的方式,反抗着当时趋炎附势、只为名利而不顾忠义的世风。也正是因为他疯疯癫癫、与众不同的行为举止,使他得了“王害风”这个名号。0 k4 Z! c% X( t! U6 t' a) P/ Y

& M( k5 A# ]6 l! M$ V  王重阳人生的转折点,是在甘河镇(今户县甘河镇)。陈法永道长曾对王重阳的生平做过详细的考究,他告诉记者,虽然已人到中年,王重阳还是在事业上没有大的成就,尽管他在年过三十之后对自己懒散放浪的生活有所悔过,不过也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只是谋得了一个甘河镇酒监的小职位。看起来,王重阳就要在这个收酒税的差事上消磨掉自己的后半生了。然而,命运却在他48岁这年六月的一天突然间拐了一个大弯。
  u' S& k6 v5 l2 m( f- O- L
; b0 F" H. `% W" B  n( l. t- n  这天他像往常一样,步行去市场上喝酒,路过一座石桥,遇到两位异人。王重阳对二人非常佩服,于是便虚心向二位请教。陈法永道长说:“据资料记载,这二位"异人"授以王重阳秘法。不过,这秘法到底是什么?除了王重阳本人,别人都不得而知。”8 n- {0 N1 ~4 n" \

# }* |4 k& X( E. a' P! ^. |1 N5 g  此时的王重阳已近知天命之年,二位仙人的指点解开了他平生的迷惑,他从此幡然开悟,慨然入道,改名喆,号重阳子,在甘河镇南邻,靠近终南山的刘蒋村(今户县祖庵镇)搭建起茅庵,开始了修道之路。
4 d3 F  O( i5 x& m
0 u! D$ K: S( r' V8 S/ k$ S  刘蒋茅庵因是王重阳开山之地,又是祖师长眠之所,再加上重阳宫在后世的光大。于是,重阳宫便享有了“全真圣地”、“天下祖庭”的盛誉。" Y8 z7 K9 f7 i0 b) H9 k
/ r- b$ B9 L5 ^, B
  1966年,王重阳墓被打开! c) H" ^( E6 e
5 X4 h- N3 }" V/ z4 T; x  _& F
  让人疑惑的是,既然王重阳长眠在祖庵镇重阳宫内,那为何又要在2009年举行一次“祖师爷”灵骨的安奉大典呢?
9 T, J+ g2 Q. j8 R+ ]
  D* v$ W$ G- r! R) k# v# u: f  原来,在1966年,王重阳的灵骨曾遭遇了一次坎坷,而重阳祖师的灵骨之所以还能保存至今,则多亏了一位被称为“王重阳灵骨保护人”的老者。
5 C% v3 F( _% V; Z
; s8 w. L# v) y; D9 a9 g/ |& [  重阳宫工作人员赵孟谦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十年代,祖庵镇在兴修农田水利的过程中发现了重阳祖师墓,由于当地人对王重阳的敬重以及文物部门的保护,重阳墓被及时回填了,“也正是因为这次发现,为日后祖师墓遭破坏埋下了伏笔。”赵孟谦说,68岁的他曾是镇里的教师,对重阳宫的碑刻、历史很熟悉。& R. D% M( c* ^1 ?' \. U
5 }4 o2 Q* m8 M% q8 F6 N
  在赵孟谦的带领下,记者拜访了被称为“王重阳灵骨保护人”的赵茂忠老人,他今年已有81岁高龄,对于当年发现王重阳灵骨的经过,老人仍然记得很清楚。
. B& E2 }( d* ?7 q9 b! w9 A$ e4 Y" X, ]0 M
  赵茂忠老人盘腿坐在自家的炕上,详细地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那段故事:“1966年夏天,不到秋天的时候,开始了"破四旧",当时,红卫兵来到王重阳墓。墓被挖开后,石棺材被拉了出来,石棺挺大,盖子是用石膏之类的东西糊上的,很严实,于是大家便用一根麻绳拉着,把中间的石膏割开了,打开以后,便看到里面铺着很厚的绸缎。我记得重阳祖师是侧卧的,脚朝西,面朝北,头朝东边,枕着个莲花瓣枕头,带着帽子。打眼一看,祖师爷浑身披着锦缎,只露出个脸,脸是黄色的,就像是一个大活人,闭着眼,只是睡着了。当时围观的人很多,大家一看,全都吓跑了。”6 a+ s# S# C4 Z2 |7 b/ x
0 D; S& e! [0 f! p) W: V! N7 _+ r. X
  记者不禁疑惑起来,王重阳于公元1170年羽化登峰,至今已过去近千年,难道他的遗蜕乃是千年不腐吗?0 ~0 ?) ]1 t, j5 D: ~; J5 L

: s+ R1 T6 Y, a3 ]  他将祖师的遗骨藏了起来3 ~- B) M. N$ q+ H2 R3 U  H# g& ^

' W, l6 F! u) Q/ K$ O  1966年,赵茂忠还是一个三十六七的小伙子,转眼45年过去了,他对当年看到王重阳遗蜕的情景,记忆非常深刻:“当时看到重阳祖师爷侧卧在石棺里,红卫兵和围观的人全都傻眼了。我从小就是听着王重阳的传说长大,祖庵的人也都知道王重阳祖师的厉害,所以都很害怕。后来有一个胆子比较大的人,土话讲叫"二杆子",他上前扯开王重阳身上的绸缎,从脖子处把"祖师"一提,没想到很轻,就给提起来了。他这一提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王重阳的真身,而是用木头雕刻成的人像。”7 `' }" _# w+ ~9 q$ ?) C
" }9 S; p5 W# _$ b- f
  “后来有胆大的把这个木质的人像吊到了树上,没想到从木像里哗啦啦地掉下来好多人骨,大家这才意识到,原来木像是空的,里面装盛的是王重阳的遗骨。”赵茂忠想起往事,感慨颇多,“重阳祖师是个大个子,他的腿骨,比我的要长出十公分左右。当时围观的人众多,大家散去的时候,无意中把祖师爷的遗骨都踩烂完了。”* _! C4 R4 V( J7 P2 t$ B% F
9 _& j* x! u6 l" o& h
  当天下午干完农活,赵茂忠从地里返回家中,途中经过王重阳墓所在地,又看到了暴露在野外的祖师遗骨,他回忆说:“咱在祖庵一直都知道王重阳祖师爷,说起来有点迷信吧,当时也没想太多,实在是看着祖师的遗骨有些不忍心,趁着四下没人,就偷偷掩埋了起来。当时就近在祖师墓旁的大银杏树下,拿铲子铲了个大窟窿,把遗骨埋到里边,这下,我就放心了。”6 n  d' r& \& j9 H
' i, u1 k' q: p- ~! }
  赵茂忠将王重阳的遗骨埋藏起来之后,一直严守着这个秘密,“连我老伴、孩子都不知道。”赵茂忠心中的这个秘密一藏就是近四十年。
$ y3 A" H0 q. s
( N6 N& N, |( U# U* q9 f/ N  灵骨真实性得到肯定# x: V* }' C) D! F0 e5 F: b% B, S  O4 m

& L( `- \) M2 C$ G  2005年,赵茂忠将埋藏心中已久的秘密,告诉了重阳宫住持陈法永道长。而陈道长又是如何相信这位普通老汉所讲述的呢?
1 u$ K& }) q% T$ V- a
7 y% [& ^7 ]& G7 E) D4 m7 h! c8 N  陈法永道长告诉记者:“刚开始,我也不相信。后来赵茂忠老人说得多了,我看他非常真诚,况且,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怎么会把那些细节记得如此清楚。于是,我开始查阅有关祖师的生平,特别是安葬事宜的各种资料。而资料中的记载,恰好与赵茂忠老人的描述相符。于是我就开始重视这件事情了。”3 d' L2 q' v* N
& {3 B# F8 g2 h1 C
  资料显示,王重阳于1170年在汴梁(今河南开封)辞众而逝,弟子便将他安葬在本地。1172年,弟子又将王重阳的遗骨从汴梁迁回刘蒋。
0 P  T) n" {8 [, Z4 \; @7 {, T; Q) N: M% Z7 n1 b0 L
  “祖师第一次安葬时由于条件所限,只是草葬。第二次在刘蒋则是大葬,但其时距他羽化已有60余年,只剩下遗骨,故将遗骨盛入木质雕像中安葬。”陈道长说,“在为师父守墓的时候,王重阳的大弟子马丹阳在墓旁手植银杏一棵,这棵古树历经800年,至今仍生机勃勃。”  ?6 @( W# M3 A' A
* u$ Y9 h: e8 j
  既然赵老汉所说与历史资料相符,那么,老人当年亲手埋下的祖师灵骨,是否还在那棵千年银杏树下?
- X! X8 D  |$ b
" X$ |( A; z, l+ }  2005年12月24日下午近四点,依照赵老汉的记忆和提示,陈道长与台湾南投县慈惠堂住持林国隆先生等人一起,在重阳宫已近千年的银杏树下,找到了赵茂忠老人当年埋下的灵骨。
* d4 J* U& d( z/ S) O% s7 r% v: s" v, [* l
  2006年,陈道长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道协,以及省内的诸多专家学者,召开了重阳祖师灵骨保护座谈会。陈道长说:“与会专家拿出了详细的历史资料,充分证明了祖师灵骨遗存至今的真实性。经过4年的准备,2009年11月,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大典在重阳宫举行,经过一波三折,祖师的灵骨终于归葬地宫。”来源西安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