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阿娟% E7 c& C- x7 j: I' j/ x0 E0 @
八月的草堂镇,在终南山麓下多了份安详。干净的水泥路两旁果林掩漾,岁月倥偬,沧海桑田,关于这片土地的种种传说早已酝变并洒落在古镇的各个角落。/ b5 }% t' o; [9 r+ T6 a. d
“柿树绿荫合,王家庭院宽,瓶中户县酒,墙上终南山。”所谓户县酒,就是指户县黄酒。唐高宗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于草堂寺进香,在太平行宫避暑时,都用户县酒赐宴近臣。
. S8 M1 b; W- f# o" R6 l& r 而今日,户县西安大口酒业有限公司的黄酒依旧远销各地,今日的关中依旧能够品赏到千年前唐皇用来宴赐群臣的美酒。
1 Y: c0 B- f5 { \5 }8 f* ^* l 从村民处稍加打听,便可找到西安大口酒业有限公司。这片从1986年出现的厂房早已成了草堂镇的标志性建筑物。这里曾经寄托了所有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也曾让所有梦想散落,而一直坚持守护在它身边,并不断精心修葺的只有一个人——高康盛。
w6 J" }9 J3 b1 }! F “取经”华西村3 d6 j0 C9 D7 ~+ j9 f+ `
上个世界五十年代出生的高康盛有着一个艰难的童年。/ x, v7 F# j: M* h. M" i5 ?
幼年双亲早逝,高康盛由奶奶和兄长抚养长大。而由于是“地主出身”,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高康盛的人生走得极不顺利,尽管高康盛成绩优异,曾被镇上连续推荐了三年,但高康盛还是被大学拒之门外。于是,年纪轻轻的高康盛成为了村里的民办教师,主教数学和地理。
1 k! m: ^9 |/ d. \% t7 J( a 而今已过花甲之年的高康盛回忆起往事,早已没有了唏嘘,更多的是淡然。
) Z( x" _1 v$ i0 I, C: i 1983年,高康盛辞教。历经几番波折后,成为了大堰口村的村支书。而他接任时村里的账上只有90元钱,并且仅仅存在于账面上。) w' e4 d3 J9 \
该年,政府组织人员去华西村参观考察,这个江南雄村已经开始凝聚全国人民的目光,前往取经问道的人员络绎不绝。1 g- Y' S! u/ ?+ X
农村并非不能富,而是缺少一帮有知识、有开拓精神的人去干,如果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肯定会有好的发展。这是高康盛当年得出的结论。! {, E% M* m" N d
而华西村借改革开放之风,使全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华西特色,基本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这些给了高康盛很多启示,他开始思考怎样带领自己的村民走一条农业工业化道路。5 S H, u6 V0 w$ T
在吃饭的过程中,高康盛发现有瓶装黄酒。“这说明黄酒有市场,而草堂镇又有很多人现在都还在用延续了上千年的工艺做黄酒。”办酒厂的想法最初就这样萌生了。5 }' K+ n& a) ?7 P) w p' a) [
而回村后,他却遭到一致反对。首先是缺钱,其次便是因为附近有很多乡镇企业的失败案例。
8 }% F3 q/ v& k! i+ E7 |1 E, h 于是,高康盛立下了军令状,如果黄酒厂失败,所有责任由自己承担,成功则属于全村。8 ^+ l: h5 S4 M/ I. o
坚持的理由源自当时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支持和他看到的广阔的黄酒销售市场,高康盛说:“很多乡民都喜欢喝黄酒,而且黄酒不容易更新换代,并且是越陈越香。”
: X8 ^/ ]* S% D 这是最初他对黄酒最朴素的理解。
! C5 Q! |* \+ O1 V- p 酒醋不合
9 M s# D9 j8 X 立下决心之后,高康盛开始去南方考察学习黄酒的现代化包装、储存工艺,请行业大师出山。$ t y# x8 w1 e" g2 d7 I& a/ s- N
带着攒了多日的200元钱和一袋子干粮,高康盛每次都是这样出门,而每次也都是财尽粮绝的时候才回。如此反复六次,1986年11月份,他终于把久负盛名的老师傅从南方请了回来。
1 X8 L+ I9 c6 d* Y! e 七十多岁的老师傅之前每个月工资500元,而却只收高康盛300元。他说他是被高康盛的精神打动了。! z& X! q7 [: O$ h4 F
从南京而来的老师傅一路上品察水土,一直摇头,觉得周围的环境不适合酿酒,而进入西安后,却开始喜上眉梢。, ~. W5 ?' E( F
于是,高康盛从银行贷款5万元开始筹建厂房,自己也从家里搬到厂里跟老师傅学习技术。
1 |& P2 {2 I1 k& I. y 第一批酒酿出来后,果然飘香府里。两年之后,大口酒业公司的产值就达到50万元。所有村民致富的梦想都开始寄托在了这个酒厂,然而这一美梦却又很快破碎。
z5 s4 O8 T9 {9 O5 X7 Z8 x 邻村当时恰好有一醋厂,由于用酒糟生产的醋特别香,销售得很好,他们便一起合作,用酿酒的酒曲酿醋。
5 j6 T1 D% ]6 I 一条综合利用的路似乎在高康盛眼前展开,但他却忽视了一个化学原理,醋和酒的分子会发生化学反应。一次失误之后,价值50万元的酒全然变味。而此时,大口酒厂在银行的贷款本息已经增加到38万元。# g/ U' I9 s5 C; y) ?1 O' x3 }9 B
大口酒业陷入了困境。
$ F& `: k9 B: y3 J- G4 W 1994年,一位日本人偶尔尝到大口黄酒,十分感兴趣,准备投资50万美元用作酒厂扩建。但由于要扩建征地以便控股,遭到了村民的强烈抵制,村民不愿意和日本人合作。高康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次机会溜走。1 J: |6 g) X0 O6 b6 I' d% [! p
1997年,按照高康盛当年立下的军令状,大口酒业转为私营企业。此时,他名下的贷款已经达到五六十万。
7 u/ C7 b* I% R) v 探寻黄酒文化
8 y- l+ S( z& l9 M7 d 一直以来,高康盛的另外一个遗憾便是“没有一次性投入进行规模生产”。
! k% _9 W& V( @' z& K- L 他曾去山西考察,发现很多企业是滚雪球的发展模式,而高康盛也错误地把这种模式也应用到了黄酒生产上。
2 K0 s; @# S# v8 | 每一次的盈利虽然都不断投入生产,但因为从来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设备和规模的升级,因此产量总是难以有大的突破,导致多次因为产量不足,错失良机。
6 F# Z) a! y. f' E: |; ^: H 高康生彻底将大口酒业转入自己名下之后,一边自筹资金对生产设施进行改造,一方面开始严把质量关,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产品研发上。* a8 _* V. `# N- d5 t4 V
经过多年的坚持和不断努力,如今大口酒业年产黄酒已达500吨,年销售额两千多万。因为设备的大规模更新,高康盛有信心明年达到1000吨。而他顺势而为,也将产品的市场开拓和销售交给了专业的公司去做。
8 ?: z3 |$ w- I, J3 a( J$ K 与此同时,大口黄酒也以其优异的品质获得各种荣誉——首届杨凌农科城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澳门第五届国际新品展示会金奖、1996年中国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2007年大口黄酒又荣获陕西省消费者协会推荐品牌;2009年被陕西消费者协会授予诚信十佳企业等,并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被称为“中国的人头马”。
. p* l) m L( e3 {. B3 | 如今,对于已过花甲之年的高康盛来说,坚持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多的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承和重塑。# V! X' v" [% g& O/ e- q( c
“中国文化几经变迁,流传至今的国粹产品少之又少,而黄酒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在技术上鲜有改进,但是黄酒传承了中国酿造工艺的特点,保留了中国特色。”高康盛说。
, P+ Y: x' L) O8 S 基于对黄酒文化的痴迷,研究户县黄酒历史渊源也是这些年高康盛的主要工作之一。
' \ ^' w# A1 e q 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炭化粟达数斗之多,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内还发现有稻谷遗痕。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有近三十处分布在■河和霸河流域。: h5 q5 U( _( e6 |( A3 T) l* C
“粟,就是小米,和稻谷一样都是黄酒的原材料,通过史书和对遗迹的发掘可以看出,从有文字记录以来,当时的黄河流域——陕西,已经具备了酿造黄酒的客观物质条件。”高康盛说。; d& @- D4 A5 L% f* g
“六月食郁及■,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中形象描绘农家在十月收获稻谷,然后酿酒,至春天酿成,专门用来敬献长辈,祝其长寿。可见根据从《诗经》的记录来看,在西周至春秋,劳动人民就已经将生产的稻谷用来酿酒,用来祝寿,孝敬长辈。5 i. t) i" N2 j7 P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哪送酒如泉”,“归来满把如渑酒,何用伤时叹凤兮”,“吟社客归秦渡晚,醉乡渔去■陂晴”这些诗句中无不隐藏着户县黄酒的身影。1 i2 p! D& V2 h6 j% K* `( L3 M
“黄酒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得太紧密了,见证了诗歌唐朝的兴衰,也见证和伴随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起源和兴盛。”高康盛说。" x2 J# p" [$ g: L1 I
而古老的黄酒之于现代人类,他认为黄酒更是一种倡导文化关怀的酒,这与白酒的强迫性消费有很大不同。
, i% j S# \2 R: a “营养、健康虽不能成为黄酒产业的主力诉求,但却给了黄酒文化坚实的产品支点。我们的产品绝对不能给别人造成伤害。”高康盛如此说。& Y7 T4 L1 V: 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