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妻子走的时候,儿子刚满周岁。那年头,我一个人带着一女一儿过日子,院子里的尘土混着日子的重量,总觉得比别家沉些。
5 g; n1 G3 V- E( H4 u% q
9 H% n" Q! \5 A, ~儿子两三岁时,常在院里的沙堆旁玩。邻居大叔逗他:“长大了想干啥呀?”他仰着小脸,脆生生答:“跟俺爸一样,用大板锨装沙石挣钱!”
, i M7 e' a# |* c) G; } * s% A% H( U0 U) `
大人们听了都笑,我却在那笑声里品出点涩——原来父亲的模样,早成了孩子眼里最具体的“人生”。. U+ P2 l( s z$ X5 w5 a- K8 H1 H3 i
]# A# n) Q1 n
后来他进了幼儿园,我改种葡萄和油桃。园子里的活计比装沙石更磨人,浇水、剪枝、防鸟啄,忙得脚不沾地。那时他和姐姐放学就往园里跑,搬小凳子坐在地头,看我给果树疏果。再有人问“长大干啥”,他会拍着胸脯说:“帮俺爸管果园,卖葡萄油桃挣钱!”/ ?, g- T! K' E& W5 m9 {
8 ?+ t$ }+ p) {9 e4 r% c. z. R话里的“帮”字,让我心里一暖。那些年乡镇果园少,技术也糙,偷果子的事常见。姐弟俩暑假就睡在果园的窝棚里,夜里稍有动静就拽着我的衣角喊“爸,有声音”。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外头总难免受点委屈,有时回来眼眶红着,却只说“没事”。0 f; x z/ s- ?: }4 Z; ]
$ d* c4 c; g4 U直到他上了高中,个子蹿得比我还高。乡邻又打趣问起将来,他不再是脱口而出的莽撞,话里多了些笃定:“想跟六伯家俩哥一样,去当兵,或者当警察。抓坏人,守着咱这地方。”
- N ^: G$ x$ U$ f) X3 j3 c 8 M A8 L. c& [
我忽然懂了,那些看果园的辛苦、被欺负时的委屈,还有课本里学的道理,在他心里慢慢酿出了对“保护”的向往。不再是单纯想替我分担,而是想站得更高,护着更宽的天地。$ R/ d5 {. U% W
# J7 ^$ f) m% ^1 ]5 @2 @* u- I% B* c再后来,他考上了大学。临毕业时,老街坊们聚在巷口,又问起将来的打算。他没像小时候那样立刻作答,低头踢了踢脚下的石子,半晌才说:“先到社会上闯几年看看吧。日子不容易,得慢慢找方向,急不来。”
, x! Z q$ B7 p" G # j) Z8 |$ F; [0 l, v( o8 e( e
那一刻,看着他眼里褪去的稚气,多了几分对生活的敬畏,忽然觉得,这孩子是真的长大了。0 n6 H( y2 h+ r2 I
6 l& f/ z; T' \/ F1 @- ^! x/ F
从想成为父亲的样子,到想分担生活的重量,再到想守护一方天地,最后沉淀为对人生的踏实考量。孩子的每一次“理想”转变,都是他在生活里跌撞、观察、思考后,悄悄长出的筋骨。
( S/ e! a4 L1 |% Z0 u # g4 d% R/ o5 C) n* M5 x. v/ z
不知各位家长,你们的孩子心里,也曾藏过哪些闪闪发光的“将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