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中的“道与德”简洁明了,非常清晰!0 g( B& f4 `7 [" |7 N& u) u5 S# ~, G
: c2 I" _& K E1 ?" a; A
老子眼里的“道”,已经上升到了哲学范畴,代表主宰世间万物的真理,或者说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绝对真理,但在造字之初,“道”的本义就是代表道路。
+ n1 y- t8 ]) u; F9 W9 j% ] E
! D! }( S$ a G! C* \( y甲骨文中的“道”,由“行”与“人”组成,本义是一个人行走在十字路口,前后左右都有路可走,即为道路。其中,甲骨文中的“行”字,代表的是“十字”型大路,反映出商代对城市道路已经有所规划。8 h$ l% u2 ?/ J- x
& k$ Q1 R. a: b8 P
, d' E8 V% d- J7 Q( D' w但在周代之后,“道”字出现了重大变化,其中的“人”变成了“首与止”,“首”代表脑袋,意味着思考,“止”代表行走,因此此时的“道”是且思且行。后来,“道”字字形又有一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依然保留了“道路”的痕迹。4 }" Z5 L+ \% L
$ O& P5 E) \$ e: y3 A9 ~& P# S最终,“道”由“道路”引申为方法、技艺、规律、道义、思想学说、绝对真理等。
, |2 b$ P. a8 k& d0 x# C6 H: Q& x+ `! v/ L' `
# _1 ^ b. _. U8 D1 R' a甲骨文中的“德”" Y& ^/ M0 X; J2 L7 D
甲骨文中的“德”字,笔画比今天的要简单很多,由“彳”与“直”组成,其中“彳”代表行走,“直”字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代表眼睛要看正,因此两者合一的意思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
* U5 P, g6 ?' t
7 ^) \5 C$ C: A# v) I3 J* I周朝之后的“德”字,起初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将眼睛表现得更直白一些,随后的“德”字下面加了一颗“心”,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德”标准越来越高,于是又加了一条“心正”的标准,因此完整的“德”就是“行正、眼正、心正”。 d' E& X( \ r0 R w
+ O/ b7 O* ?% u2 U
% Y& Y, a+ q" J/ _) W1 p“德”字还有一个异体字为“惪”,原因在于古人认为“直”是“德”的重要特征,于是就在“直”下加了一颗心,从而变成了“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6 K' W, ~; t, t1 `. F$ W* y
6 j- a0 D2 _4 f
通过“德”字字形可见,古人眼里的“德”,就是“行正、眼正、心正”,光明正大,不走歪门邪道。显然,相比今天的抽象化表达,古人对“德”的定义更为具体一些,也更容易被人理解。
5 N6 |6 W, [! j0 I3 }% q2 B. I% q6 {% a4 E7 e
可见,“道”是符合自然与人世运行的绝对真理,“德”是“行正、眼正、心正”的具体行为规范,“人道”就是“德”,“德”也符合“道”。因此,“道德”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运行的道理,具体要求是“行正、眼正、心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