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森林防火
查看: 1716|回复: 1

白居易《观刈麦》

[复制链接]

1090

主题

109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110
发表于 2022-5-30 07:22: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少闲⽉,五⽉⼈倍忙。
  夜来南风起,⼩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去,丁壮在南冈。
  ⾜蒸暑⼟⽓,背灼炎天光。
  ⼒尽不知热,但惜夏⽇长。
  复有贫妇⼈,抱⼦在其傍。
  右⼿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闻者为悲伤。
  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愧,尽⽇不能忘。
  【注释】
  1、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2、覆(fù)陇(lǒng)黄:⼩麦黄熟时遮盖住了⽥埂。覆:盖。陇:同“垄”,这⾥指农⽥中种植作物的⼟埂,这⾥泛指麦地。
  3、妇姑:媳妇和婆婆,这⾥泛指妇⼥。荷(hè)箪(dān)⾷(shí):⽤⽵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装在⽵篮⾥的饭⾷。
  4、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孩⼦提着⽤壶装的汤与⽔。浆:古代⼀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酒或汤。
  5、饷(xiǎng)⽥:给在⽥⾥劳动的⼈送饭。
  6、丁壮:青壮年男⼦。南冈(gāng):地名。
  7、⾜蒸暑⼟⽓,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热⽓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8、但:只。惜:盼望。
  9、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10、秉(bǐng)遗穗:拿着从⽥⾥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11、悬:挎着。敝(bì)筐:破篮⼦。
  12、相顾⾔: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13、闻者:⽩居易⾃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14、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15、我:指作者⾃⼰。
  16、曾(zeng)不事农桑:竟然没有从事农业⽣产。曾:竟然。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17、吏(lì)禄(lù)三百⽯(dàn):当时⽩居易任周⾄县尉,⼀年的薪俸⼤约是三百⽯⽶。⽯:古代容量单位,⼗⽃为⼀⽯。(古时候念dàn)
  18、岁晏(yàn):年底。晏,晚。
  19、念此:想到这些。
  20、尽⽇:整天,终⽇。
  【鉴赏】
  这⾸诗叙事明⽩,结构⾃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领着⼩孩往⽥⾥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低着头割麦,脚下暑⽓熏蒸,背上烈⽇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点活。写到此处,这⼀家农民⾟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地展现出来。接下来⼜描写了另⼀种令⼈⼼酸的情景:⼀个贫妇⼈怀⾥抱着孩⼦,⼿⾥提着破篮⼦,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卖光了,如今⽆⽥可种,⽆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起,有差异⼜有关联:前者揭⽰了农民的⾟苦,后者揭⽰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失掉⽥地,那就也会使这⼀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地。今⽇的拾麦者,乃是昨⽇的割麦者;⽽今⽇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在不⾔之中。诗⼈由农民⽣活的痛苦联想到⾃⼰⽣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情的产物,表现了诗⼈对劳动⼈民的深切同情。⽩居易写讽谕诗,⽬的是“唯歌⽣民病,愿得天⼦知”。在这⾸诗中,他以⾃⼰切⾝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作鲜明对

@长安嘉德99
⽐,就是希望“天⼦”有所感悟,⼿法巧妙⽽委婉,可谓⽤⼼良苦。

  ⽩居易是⼀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且,他的叙事诗⾥总是有着⼼灵的揭⽰,因⽽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勤劳碌⽽⼜痛苦的⽣活情景,描写得⽣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且写了⼼,包括作者本⼈的⼼和劳动⼈民的⼼。诗⼈的⼼弦显然是被⽿闻⽬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蒸暑⼟⽓,背灼炎天光”、“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包含着作者⽆限的同情之感与怜悯之意。因⽽这⾸《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的跳动的,作者的⼼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民之⼼,尤其是刻画出劳动⼈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理,深刻地揭⽰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上⾐正单,⼼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为⾐⾷所迫⽽产⽣的变态⼼理。《观刈麦》中的“⼒尽不知热,但惜夏⽇长”,同样也是⼀种变态⼼理。这类描写把劳动⼈民之⼼刻画⼊微,深⼊底蕴。诗中写事与写⼼的完美统⼀,较之⼀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更能震撼⼈⼼。⽩居易⼜是运⽤对⽐⼿法的能⼿。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且还把⾃⼰的舒适与劳动⼈民的穷苦作了对⽐。这⾸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同样也联想到⾃⼰,感到⾃⼰没有“功德”,⼜“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念此私⾃愧,尽⽇不能忘”。诗⼈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分难得。这样⼀种对⽐,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深省,因⽽更显出这⾸诗的思想⾼度。
IMG_20220529_161117_edit_393346560344667_mh1653812469071.jpg

0

主题

120

帖子

727

积分

三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27
发表于 2022-5-30 09: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