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渡太和江 杨万里
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
桃花爱做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
这首诗是在南宋淳熙七年的初春,艳丽中还带着不浅的寒意,五十四岁的杨万里踏上了征程去广东上任,客船行至太和江上,诗人发现江水碧绿,春光迷人,两岸一片盎然生机。于是兴致高涨,随兴写下这首诗。
“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这两句既是写实,也是写虚。写实在于时间、地点和人物,写虚在于远山朦胧,春风拂面,寒意犹浓。诗人喜欢好山好水,更愿意用诗歌把它们写得鲜活,让人觉得物我两融,彼此无间。
读者不自觉地也被代入这虚实交加的情景之中,作者提供的不仅仅是画面感,还有代入感,刺激读者的视觉、听觉乃至想象力,把读者的心思激活了,也把笔下的景物激活了。
诗的后两句抒发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富含一定的哲理。“桃花爱做春寒信”,这里的信,指信使、象征。自然界的节令变化都有一些动植物作为表征,称之为“信”,作者说,春天轻寒的信号就是桃花。
很多诗人笔下都喜欢写桃花,如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桃花是春天最突出的象征,每当桃花盛开之时,也是年轻人爱意萌发之时,更是百花即将盛开的前兆,同时也预示美好生活很快来临。
下一句“只恐桃花也自寒”,写得尤其精彩。桃花有着自己的使命感,它喜欢作为信使来向人们报告节气,“爱作春寒信”;但是它自己也感觉到了春天的阵阵轻寒,所以“只恐桃花也自寒”。杨万里将自身的寒意转移到了桃花,仿佛桃花也有知觉,不仅让自然景物有了画面感,而且还有了代入感,真正做到物我两融,大自然成了诗人情感的代言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