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森林防火
查看: 1746|回复: 0

新冠肺炎防控的几个制度创新

[复制链接]

7

主题

7

帖子

110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
发表于 2022-1-5 16: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 @6 v; b7 n* |5 Y
      武汉发生疫情后,国家卫健委员2020年1月20日公告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给防控工作指明了尺度。严格的防控措施,才能依法实施。
# ]9 |/ {9 F5 H9 [& h      法律规定,疫情发生,可以宣布疫区。但是,我国没有宣布那个地方是疫区。没有宣布疫区,不影响防控措施实施。0 X3 ~: L( i3 Y2 {& |
      疫情发生以来,在法律规定的四级预警级别、应急预案外,创设了把居民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人员的制度,创设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县(市、区、旗)名单并以街道划分风险等级的制度,创设社区精细化为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类防控区域制定,针对不同风险地方,不同风险人员,不同防控区域采取不同管控措施。疫情防控能力,显著提高。
: e5 T) `3 o/ t6 L  c: [      当初,武汉爆发疫情后,美国对我国限飞,人们有情绪。现在,新冠肺炎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成为疫区,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留下一片及净土,外交部发言人才能骄傲地说外国记者“在座各位能在抗击疫情期间生活在中国,就偷着乐吧!”。+ }) H  K$ c( [9 B4 b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各国治理能力大比拼。6 I4 k2 ~/ B& D* D3 B

1 |7 A/ E9 w$ y6 Z% V* y3 X: {: M  b* r: ^6 E0 Y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x0 b7 _( O# [" N$ f6 E1 W      第四十二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 N& T  C% _" x1 `8 ^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X1 t" H+ J: w' m7 X8 u8 f7 E7 F
      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O- J4 J# O. n% m4 F3 G- Q
      第四十三条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0 i* |/ h, O; i! T3 `6 g( l) x
      第四十四条  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 T- F9 a8 G) \* [2 h(一)启动应急预案;3 S7 g6 ~# R3 Q9 l4 I4 M. u
(二)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
$ u6 m! v3 g. O+ Z1 Q5 `(三)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 a% ~& \% U# D1 g7 _2 G
(四)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
7 S: D, {" {, `$ \. y(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
8 k9 P" @; i; @) x       第四十五条  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采取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 w6 z! w7 O5 `0 U. C/ Z6 n(一)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
' {. @3 \7 M- c2 d/ @1 W9 y(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 ]$ c( S9 R/ }- Z(三)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 C, x' h5 R* G; O
(四)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 I. M5 d* H: }(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t; g* h) M: l1 Y! R
(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 H6 x4 j" |  A(七)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 E5 Z- G; F! C4 K2 R1 e5 q(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
9 F( a  \; U5 X+ T: S3 Z3 `( Z        第四十七条  发布突发事件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态的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 ~8 M1 W" q) a; }
       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c$ I2 [  P5 p1 Z. s
+ z/ q7 V5 B) P! u1 |1 l
        2013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4 X2 j/ n$ y1 ~$ L; `9 v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4 [" X5 ^* Q; w* {3 K5 {- [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4 }, Q6 W5 a1 c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_* T" g7 y9 x. |8 [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7 K0 L* b, `# }2 `+ V! j- \  a& R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P2 u, }  r5 J+ t8 c
       第四条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 c6 }" n4 _# t" Q" }, n       需要解除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 [. T$ s. R; j9 w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 o, P' @  d, h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5 J6 l$ O& e1 k' |6 d5 n" |( a(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d8 F1 ?8 N& M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o/ D! T/ Y) j2 ]4 T, M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4 y6 |9 m( Z7 G2 J+ ~) O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0 [# d- L  u% u6 u, o
      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A& Q( ]+ Q8 r& z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 p4 e' e! a2 ^7 g+ z; i/ R      第四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 C( m5 Y6 x8 o6 l+ j(一)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 i; J9 e# [+ B; G+ U(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采取措施;
, Z9 J4 \5 j# w  b/ o2 n(三)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h8 D; K2 L7 j
      第四十一条 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0 N* Y5 U/ z  @1 b# @
      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
' D* z0 D' X& L& D& n      隔离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F# s$ F* M5 b. o0 l1 z2 B2 a
      第四十三条 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区内采取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紧急措施,并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8 l* a* A8 o% a* A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2 n* A9 @" R; L5 @! U  j       疫区封锁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 O& e1 p( M  I' w8 x; r) N% r* V
# G5 b7 e  I4 g7 y( K# S. Y- m. y0 N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
1 q& `" _' U! e/ W7 F) C  f- _7 ], o2 Y: J. n
         《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发〔2020〕28号:
! B" O4 r3 P, P" r6 K        二、 具体措施/ W& [% w3 g5 |
        (一)加强人员社会管控,严防输入和扩散风险。
; P; `+ j# J8 K       1.实行人员分类管理。根据居民近期旅行史或居住史、目前健康状况、病例密切接触史等判断其传播疾病风险,将居民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人员,采取针对性的管控措施。高风险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学观察机构或居家实施严格的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相关机构和社区对其进行严格管控。中风险人员严格落实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要求,自觉接受社区管理。低风险人员体温检测正常可出行和复工。对疫情特别严重的湖北省继续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已实施交通管控的武汉市和湖北省其他地市,严控人员输出;未实施交通管控的地市,人员抵达目的地后一律集中隔离14天。
! I0 u3 b! v  _( v1 j5 n. D三、加强组织领导% o5 _8 T- ?8 k8 y' r6 d2 K/ A. x
     (二)强化信息通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尽快公布当前本省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县(市、区、旗)名单,落实分区分级管控要求,并将动态调整的风险地区名单作为疫情防控工作措施日报告内容及时报送国家卫生健康委。9 u/ E/ n0 m/ U( I- C: F% C
- F; [8 M6 U* |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方案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92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