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踏蹬动作是自行车运动中关键的技术动作,也是最复杂、最难掌握的动作。良好的踏蹬技术可使运动员以最小的 能量消耗得到尽可能大的功率,达到高速度。为此,自行车运动员一定要在改进踏雕技术上狠下功夫。
' \2 F$ s. i7 f- n3 b一、踏蹬动作的用力分析 7 z8 N1 v+ V( E) V: Z# A/ B2 t2 l
踏蹬动作是周期性运动,即在一个固定范围内,以中轴为圆心,以曲柄为半径,重复地进行运动。每踏蹬一周可分为四个阶段。
+ e ^# @ O. `" q" t0 P) X# l. b( m
第一阶段:上临界区(上死点)。* T3 ^9 E2 s ]6 V0 R0 B& s4 {
; N f$ M/ U" ?6 M2 |" a% b
第二阶段:工作阶段(用力阶段)。
: ?6 I( q1 ?2 t7 w$ a0 W) g$ V; Q7 D1 C7 k5 X7 H8 @0 ^
第三阶段:下临界区(下死点)。0 U6 X' f1 T9 M8 R
: B4 }& X7 `& J
第四阶段:回转阶段(放松阶段)。
9 L" }. ]) ?/ j* i1 l Y3 g# [
7 _! r& C q2 c% q" u: ` 沿着圆周进行踏蹬的力量都是通过切线来传递的踏蹬到每个阶段时,肌肉用力各不相同,两只脚交替进行踏蹬,当一只脚处于回转阶段时,另一只脚已进入用力阶段。踏蹬到上下临界区时,应尽量使肌肉放松,并尽量缩短在临界区停留的时间。
- h9 V# F6 o0 ]8 s( W- j+ E: r( [1 R/ Q
用力阶段是踏蹬主要阶段,运动员在这个阶段内使用的踏蹬力是自行车前进的主要动力。因此,要把力量充分、合理地运用在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内踏蹬力量愈大,车子前进速度就愈快。
4 }0 y; c2 o/ z/ e [* E+ {! `9 a" n7 o$ Y# W$ }
回转阶段叫放松阶段。这段时间里一只脚踏蹬作功,而另一条腿主动向上抬起,不能给脚蹬任何压力。并利用抬腿短暂的一瞬间让肌肉放松一下,以便把力量集中起来用于作功阶段。有时需要采用“提拉式”踏蹬,即利用抬腿动作给 脚蹬以拉力,以加大另一只脚做功阶段的踏蹬力量,达到取得更高速度之目的。
+ k- l7 M: t# {" x% r+ y, P- R; m0 o' @2 e' h( T
二、脚掌在脚蹬上的位置
0 B- S8 p6 j# ~/ G! h' Y& i/ ]# {" j5 m
脚掌应平稳地踏在脚蹬上,脚蹬应在脚掌中部和脚趾之间,也就是脚掌正好踏在脚蹬轴上,脚掌的纵向与脚蹬轴保持垂直。鞋的前端 可伸出脚蹬5一7公分左右(根据脚的大小决定)。
# Z7 t" Z/ g7 b5 ]$ k* S( Q
# \! h% J% h# d3 j ~9 D- o 鞋卡子的位置应正好卡在脚蹬框上。鞋卡子要钉正、钉牢,皮条系紧。加强在用力时两脚的有机配合, 帮助运动员正确地完成踏蹬动作。# }5 ^9 q D+ G: r
5 D7 B& N* s- L* g
三、踏蹬方法
! W, l- Y3 w8 m0 I+ j0 f' ^7 x0 k- W" c9 V3 R+ l+ i1 a
自行车运动的踏蹬方法有自由式、脚尖朝下式和脚跟朝 下式三种。) j4 C! v' O" c# f; Z2 R
% Y: r/ V! W1 \# H, z$ A自由式踏蹬方法: 目前,一些优秀运动员大都采用自由式踏蹬方法。这种踏蹬方法,就是脚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根据部位不同,踝关节角度也随着发生变化。脚在最高点A时,脚 跟稍下垂8~10度, 踏蹬力量是朝前下方;用力逐渐加大到B点时,脚掌与地面成平行状成,踏蹬力量最大;再向下, 用力逐渐减小,进入下临界区,肌肉开始放松,脚跟略向上抬起,到C点时,脚跟逐渐上提到 15~20度;当脚回转到D点时又与地面平行,往上行,脚跟又向上提起。重新进入A点。自由式踏蹬,符合力学原理,用力的方向与脚蹬旋转时所形成的贺周切线相一致,减少了膝关节和大腿动作幅度,有利于提高踏蹬频率,自然地通过临界区,减少死点。大腿肌肉也能得到相对的放松。但这种踏蹬方法较难掌握。
7 P2 c( A# U& X' Y; _1 U
) U- j* p. f% q3 r, ]脚尖朝下式踏蹬方法:目前不少运动员,尤其是短距离 运动员采用脚尖朝下式踏蹬方法。其踏蹬特点是,在整个踏蹬旋转过程中脚尖始终是向下。这种方法踝关节活动范围较小,有利于提高频率,容易掌握,但腿部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自然通过临界区。
1 ?, e8 p( H4 A9 _' G7 N/ m" e5 T$ Y6 v
. B4 G# J/ P! Y脚跟朝下式踏蹬方法:脚跟朝下式踏蹬方法是脚尖稍向上,脚跟向下8~15度。这种方法在正常骑行中很少使用,只是少数人 在骑行过程中做过度性调剂用 力时才使用脚跟朝下式踏蹬方 法。它的特点是肌肉在短时间 内改变用力状态,得到暂短休息,达到恢复肌肉疲劳的目的。
* r: \& d8 v8 s' x% @+ C R$ h1 i) z& I5 E9 V
四、踏蹬动作的训练 " K! C6 ?4 Z* ]. z
) _. b0 Z/ I" i) ?4 |& T
踏蹬动作从现象上看很简单,但要准确掌握,达到动作协调完美,却十分困难,必须反复地进行训练。开始训练时,最好不要用皮条捆脚,传动比要小,速度不宜过快,让运动员用较多的注意力体会踏蹬动作,培养踏蹬 “感觉”。经过一段训练,基本上能轻松自如,圆滑有力地进行踏蹬时,可逐渐加快速度,系上皮条进入正常系统训练。
4 f7 p1 y+ |$ }; X
5 |; X! h0 m: u& S W7 _* n 训练踏蹬动作,不论是新运动员还是有训练素养的运动 员,都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负担过重,更不宜在疲 劳情况下训戏练。同时要注意发展髋、膝、踝关节的灵活性及力量,以助提高踏蹬技术。! K9 H; s d. E6 I, _
# ?" s* H! {, t1 Z6 H- O7 W& [; u 踏蹬技术训练,也可以在练习合上进行,其好处是能及 时得到教练员和同伴们的指导,能使运动员集中注意力改进踏蹬技术。
/ `$ @8 r1 p, z- p4 h
* N3 a0 [! V0 e& C' L"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