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逛了武功的河滩会, 数万人潮涌武功镇北,一时蔚为奇观。用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三个成语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而且恰到好处。会场虽大,但人流量更大,即使想买个东西,竟无弹丸之地回身之处进行讨价还价,所以行人只能“随波逐流”,不容许你分秒驻足,真是急死了游客,气死了商家。4 ^ @& @ E0 J5 f+ h5 L4 W! h3 K
人流把我们从东挤向西,从南挤向北,经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才撤出。毫无收获的我们只在靠近武功镇的地方,买了一些东西,作为纪念,以表没有虚来。
: F: a- o: L' J4 f: y5 V8 F6 E 中午,吃罢武功的“一口香”旗花面,喝完酸不楞登的“臊子”汤后,我们在饭馆打听去苏武墓的道路,因要返回会场,只好作罢了。唯一的景点只剩下康海墓园。5 ]8 y& b2 h+ n
康海墓园位于武功镇八一村紫凤山前。由于平时参观人少,红漆大门还在锁着。隔壁的主人知道我们的来意,热情的给我们打开了大门。8 t+ e% a+ E$ b' e' g% i6 s) p
进入墓园,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墓碑,碑文是由明代“前七子”之一鄠县人王九思所撰,文字密密麻麻,洋洋千字有余。由于没戴眼镜,我竟难以辨认。碑子的正面题有“ 明状元康海之墓”,地上摆放着宝鸡文理学院文学系的师生昨天来纪念康海逝世四百八十周年时的花篮。墓园不大,但青松翠柏环绕,显得庄严肃穆许多。
1 O% w+ B8 }5 W/ D" Z 墓园的最南边是一个古铜色的书册雕塑,上面是康凯的简介:
: G1 I$ C" H& H “康海(1475年-1540年)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西安府 武功县人 (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明文学家。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第一。为“前七子”之一。有《对山集》及杂剧《中山狼》等著作。”# s% K; p5 S* L# T8 _
康海是我们陕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陕西最为著名、历史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又说山西人)。# F+ R9 r$ ~, Z- U4 b1 ^# M5 s! ~
康海作为前七子的重要人物,他与百里之外的我们户县还有渊源的。这就是他和同时代的文学家,前七子之一,我们户县的王九思不但思想观点一致,还是朋友和亲家。+ V. _4 {2 e" q! [0 }3 y( N# A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正德四年(1509)调任吏部文选主事。: L; v: H" E/ }" ]
权宦刘瑾(兴平人)被诛后,他和康海一样,也因被指责为刘瑾的同党而罢官后,两人因志趣相投,还是儿女亲家,(康海的儿子娶了王九思的女儿为妻)回乡后时常相聚,经常在一起挟声妓饮酒赋诗,遍游当地的山水之间,写作乐府词曲。康海作有《中山狼》,王九思写了《杜甫游春》,他们都借杂剧歌曲抒发胸中的不平之气。' X3 `, T% S# n' O$ ]; L# l& t: F
对这两位杰出的文学家,武功人舍得花钱,斥资为康海修建墓园,以彰这位才华横溢,坚贞操守的文学家的伟大成就以及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品质,让世代瞻仰纪念,可谓功莫大焉。而康海的老朋友, 他的亲家,我们户县的王九思却是另一种境况。现在有多少人知晓都是问题,何谈纪念? 我只记得80年代中期,在涝河东岸,86128部队南营房西边只有一个小小的墓碑,上书“王太史九思墓”。这和康海简直就无法相比了。
- c' T0 a: s! R) s; U 逛了河滩会,虽然没有多大收获,仅仅图个热闹,而瞻仰康海墓园,更加深了我对明“前七子”的了解,对文学家康海的敬畏,仅此值了。+ x1 y% ^9 Z3 C t; x
草于2020年12月28日傍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