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在县城眺望南山,模糊不清,总有尘霾遮望眼。
& c& B) N! @/ ~8 h; l" L( p骑车向扶贫村进发,距离南山渐行渐近。渐渐的一缕和畅的阳光播洒开来,空气愈来愈清纯,南山愈来愈清晰。终于明白,在县城总是隔着霾层看世界,视物模糊也就见怪不怪了。那个地方,除了人气的污浊,连空气也变得污浊,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 Y- m$ {+ ]; q. C: S南山脚下的育才路口,每逢周四农集。四方山民熙熙攘攘来赶集,各种农副产品和日常百货星罗棋布,一时山乡显得分外热闹。呼朋引伴,车水马龙,人们互通有无。肥硕的土豆,嫩绿的菠菜,青白的白菜,芳香的葱蒜……,看得人眼馋口也馋。自种自采自买自食,外面商品经济的大潮风起云涌,山民依然保留着自食其力的传统,人们还保留着“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古训,在历次灾难降临时都能应对,不致受到太大的冲击。纯朴的山民依然过着衣冠简朴古风存,拄杖无时夜叩门的田园生活。人清纯了,霾也清纯,南山朗朗在目,霾气遁消。
" y" @$ t$ X- D% N8 E. w8 c取缔灶柴,取缔薪炭,取缔炊火,唯独不愿取缔官车富辇,心霾不除,以致雾霾难消。千年的生活方式,煮豆燃萁,原汤原食,霾不见多;取缔了太多乡村,霾不见少。现在看不到山,望不到水,留不住乡愁,丢掉了民俗文化,丢掉了耕读文明,岂独伐薪烧炭之故?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煤则煤,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合理统筹,才能治标治本。! ]7 U7 g6 f T" Y' G
山阳喷薄,山民温情,都是一样的温暖。南山北望,黑天滚滚尘霾急,县城上空笼罩着一层灰蒙蒙的屏障,不知是雾霾,还是心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