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关于鄠字的造字方法,是不是一个会意字?我曾经专门请教了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付毓民先生,得到了确切肯定的回答。付先生是余下镇东屯村人,曾担任咸阳师院中文系主任,他也是我上小学时的老师。
, Z$ e; u3 p8 }3 I9 p二、鄠字诞生的时间问题。史志大多记载春秋时秦设扈邑,秦孝公改设鄠县。当然也有记载说西汉置鄠县。二十四史之一的《魏书》有这样几句话:“秦孝公筑渭城,名咸阳宫。有四皓祠、安陵城、杜鄠亭、窦氏泉、周文王祠。”秦国从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迁都咸阳,是秦孝公12年,即公元前350年。秦咸阳宫中的杜鄠亭,应该不像驿站或者现在公园里供游人休息的小亭,而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建筑群。这里的杜指的是现在的长安区,鄠当然指的是当时的鄠邑或者鄠县。由此可见,鄠字的出现最迟不晚于公元前350年,距现在不少于2370年。
/ l9 I0 Q7 w+ k. G三、自从秦实行郡县制,设置县级行政单位以来,历史上由于王朝兴衰,帝王更替,分裂统一,皇帝喜好等等原因,中国许多县的名称多有变化。而鄠县这一建制和名称2000多年以来,从未有过更改中断和变化,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荣幸和庆幸。0 ~6 f: j3 s6 J B X3 y
四、鄠改户的问题。这的确是一个有趣而又可笑可叹,令人唏嘘的问题。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台湾,英帝国主义殖民下的香港,葡萄牙人殖民下的澳门,都没有担心他们的老百姓文化水平太低,古老的汉字难懂,难学难认,从而对它进行简化。更没有对笔画复杂的地名,用同音的笔画简单的字去代替。反而是我们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风景这边独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某些有高深知识的高官,大大低估了自己人民的文化水平,不但对很多汉字实行了简化,还对很多县名进行了简单同音汉字的替换改革。鄠县就是在这种思维和逻辑下才变作了不伦不类的户县。如果用鄠县的俗话说,那就是“奇哉怪哉,楸树结个蒜苔”。这不仅是地名史的悲哀,更是对老祖宗的大不敬和对老百姓的智商的侮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