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七十二峪一花一世界,一山一典故。栗峪位于鄠邑区石井镇,因位置幽僻,成为人迹罕至的处女地。
8 M& N/ X; r$ G说人迹罕至其实并不精确,其实栗峪内历经秦王伺母,唐王谒访,建国初期的军工企业入山,改革开放初期的圈地采矿,曾经鼎盛一时。沟内资源储量丰富,历史逸闻流长,至今峪口的栗峪口村还留有秦甘泉宫遗迹。2 G$ v& L0 s, [1 D) v2 g1 z
峪口西岸历经多年整治,已经成了入山的一道风景线。河道勾砌,堤岸雕栏,仿古长廊,民画题壁,垂柳婀娜,雀鸣翎飞,民宿醉仙。药王洞为峪口第一道景观,隋开皇元年(581年),药王孙思邈因感国事多端,遂隐居于此,施药救民。洞深20余米,冬暖夏凉。身后乡民感其恩德,在此立庙祭祀,屡试屡验。历经战乱运动毁灭,现已重建。药王洞再往前走,徒留山民原始出入的石径,应为正式入峪。
7 S7 r; f8 Q" v/ H 山不在高,有水则灵。栗峪河就是栗峪沟的灵气,水随山转,山因水秀。水性温顺时至阴至柔,威怒时至刚至猛。据传栗峪河史有两次较大的山洪,一次是咸丰三年(1853年),一次是1978年,后者尤甚。这次山洪导致山里一切人类活动的踪迹消失殆尽,只剩下水茫茫一片。军工企业_惠安二厂厂房,邮局,银行,设备及土著居民的房屋等悉数冲毁掩埋,只剩下峪口外河东岸惠安二厂的职工宿舍,孤零零成了几栋空楼。那晚据说是栗峪河龙君搬家,水势浩渺。有人看到河心龙王目光如炬,放出两道强光,直刺天幕。栗峪河一大户徐姓人家,听到水声浩荡,沿山攀到一崖窝躲藏。早上一看,山下历经几世积累修筑起来的家业荡然无存。原以为坚不可摧的护岸,石堤,房梁无影无踪。自己所处的山腰崖窝距河较远,现在竟然成了河心。兀出的巨石犹如鹰隼,空荡荡悬在河面,下面河床已经掏空。一家人犹如贴在崖壁的蜂巢,胆战心惊。待河水褪去,才全身而退。至此栗峪河整体搬迁,集中安置,重建栗新村。栗峪河居民四十余户,三百余人,上祖都是外来户,遍及全国二十多省份。或依水而居,或择岭而憩,垦荒狩猎,与日作息,为原生态农业。搬迁后沟内再无人到访,植被丰茂,老林翳日。
6 a! s; R9 ]5 _5 N- p 初入峪口,小型车辆还可以通行,间或有遗弃的鱼塘,拆除的违建,现今仍在使用的特殊物资储备库。至马莲岔时因道路中断,于是弃车徒步进山。这次未行绸缪,背上登山包,用品齐备。穿着儿子在部队时的陆战靴,轻巧防滑。有随行向导老叶和老陈引导讲解,心无禁忌。沿河继行,听水声潺潺,青鸟啼鸣,不觉神清气爽。闻山槐飘香,看漫山碧透,此地以树命名槐达沟。山里命名,多是以地,以形,以景,以物,形神具备,引人入胜。一岭横出,矗立河心,犹猛虎扑食,巨灵盘根,势不可挡。1978年那场山洪,对此也无奈,只能改道,迂回而过。撼万山易,撼一岭难,诚为南山石敢挡。细问之下,才知此岭名为玉皇岭。好一个霸气的地名,在玉皇的眼里,小小的龙君自然不在话下。难怪敢独立河心,喝令三山五岳改道。玉皇岭上有一古庙,玉皇庙。条石砌磊的台阶,几乎垂直起降。上得岭来,欲到玉皇庙还得过一段宽不盈尺的鸟道,鸟道两边峭壁直立,下面冲波逆折。走在上面山风呼啸,鸟道飘忽不定,如浮桥摇摆,两股战战,几欲不行。马莲岔至玉皇岭段为原惠安二厂厂区,为军事管制区,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年的遗迹了。过玉皇岭,才体验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岭后是一排二层混凝土结构的楼房,红砖墙面,一如红楼。改革开房后,在巨大利益驱动下,山里的矿产资源成了源源不断的聚宝盆。原户县水泥厂在此修建矿区,率先采矿,于是国家、集体、个人粉墨登场,演绎成掠夺资源的矿产大战。从东太阳沟到西太阳沟,整座山体被掏空,爆炸声不绝于耳,运矿车络绎不绝。由于是野蛮式开采,于是塌方、滑坡等矿难事故时有发生,植被毁坏,水源污染,灵山秀水成了穷山恶水。随着矿产资源枯竭和近几年秦岭北麓整治,这里再次路断人稀,红楼卧雀。东太阳沟地质疏松,山体已全面坍塌,矿洞悉数掩埋,头顶尚存的巨石摇摇欲坠,从下面路过心惊胆战,需小心快速通过。西太阳沟地质坚硬,矿洞星罗棋布,洞洞相通,犹如盘丝洞和迷宫,深不可测。里面阴风簌簌,暗泉涌动,不可知其源。因其洞体错落有致,参差不一,有开发商欲利用废洞打造成万佛洞,发展旅游文化,将工业遗迹转化为人文景观。河道里废弃的渣石已将这段河道掩埋,河流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下河。政府已经在这里修筑了一米厚的永久性水泥路障,防止偷采。再往里走,过小天赐梁口,从第二特殊物资储备库装满电网的围墙外越过一片蒿草林,至此彻底无路可走,要穿越了。
$ q( d% V9 s" T P% Q 穿行一段齐腰的藤蒿曲径,过涧越石,到达碾子湾,此地原有一户住户,一副石碾,供山民碾谷麦,故名碾子湾,后毁于山洪,石碾子也不知去向,只留一湾野草地。继续前行,一巨大山石阻挡去路,无法逾越。拨开草丛,只能从侧面仅容一脚通过的缝隙侧身而过。妇女不能生育就来此祭拜,在石上伸手拍打,方可怀孕,故名打娃石。再过构树横生的构岔沟,形如鸡爪的鸡爪岭,洞开的没门沟。上次孤身挺进,就是在此地,一条粗藤横亘齐胸的空中,上缠绕一条两米长的白蛇挡道,任凭用树枝打草摇藤,白蛇岿然不动,于是半道而返。这次三人同行,仍心有余悸,幸亏这次无惊无险,白蛇已经离开了。前行不久,河中一巨石横卧,清泉石上流,跌落成瀑,瀑落成滩,凉风越越。据说唐王李世民慰问开矿士卒,行至此地,苦累不堪,坐在此石歇息,忽有所悟,自己轻身尚且如此,开矿士卒肩挑背扛,情何以堪,于是下令减免徭役,此地遂名王悟滩。看来自己上次是玉蛇挡道,怕惊了圣驾。
" k$ d! i. o7 F% v" Q 再往里走,从林间的缝隙遥望,远处山顶有一面白色的崖墙,可惜由于树藤滋生,现在只能看到墙体一小段。据老叶介绍,此地名为石墙沟,山顶那道悬崖石墙笔直绵延几里路长,为天然的屏障,墙上原有土地庙,是玉皇大帝派来驻守石墙的,因年久失修,估计早已坍塌。过石墙沟,山路在河两岸盘绕迂回,中断好几次,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故名盘道沟。途中有一巨石,向导掏空厚厚的落叶,下面是几个石洞,相传是为古时樵夫放排时所凿。复行,河中一方石,名为八姐石,因石中有一天然石孔,孔中有水溢出,形如女性私密处。女人过此掩目,男人过此驻足。越盘道沟,水势跌宕,溪瀑泠泠,几段泉水不期而至,一分而三,三合而一,潭溪交汇,如仙女玉指抚琴,声音咕咚,灵越穿空,故名水咕咚。从水咕咚往上,山势又分为东夹沟,中夹沟,西夹沟。每道沟原来各住一户,虽鸡犬之声相闻,袅袅炊烟可见,但老死不相往来。因为直线距离虽短,但是欲达对面,需先下到沟底,然后再绕到山顶。沿西夹沟往上,可达三重崖,因一道瀑布分别跌落三个崖壁才落地,故名三重崖。可惜路途还很遥远,这次不能随愿了。* X+ Q# _! F, |; r
我们继续沿中夹沟沟道前行,山势更加陡峭,需要脚手并用了。背着登山包,现在才发现是个包袱,经常在藤下匍匐时被挂住,在登高时因负荷太重把树枝拽断摔下来。陆战靴底也开始不听使唤打滑了,有时一个地方要爬好几次都无法上去,这才是真正的登山吧。没走几步路就开始气喘吁吁,虽说山里温度低,汗水还是湿透了帽檐和衣服,腿也开始发软打摆。看老叶和向导倒没多少反应,真佩服他们的好身体,山里的自然环境养育了强健的体魄。索性随地而坐,拧开军用水壶猛灌了一气凉开水,咬着牙继续踉踉跄跄的随行。就在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恍恍惚惚听到向导说:到了。我扔下背包,瘫坐了一会儿才缓过精神。一道三十多米高的水雾带着冷气扑面而来,令人不由自主打了几个冷战。阳光从老林的缝隙间透过来,变换着光怪陆离的光圈。这就是本次目的地,龙潭瀑布。瀑布两边山体突出,形成一个C形,瀑布就隐藏在C口中,状如一个天井。我们在井底,坐井观天。因为前几天刚下过雨,水势滔滔,从天而降。似水帘,似银练,飞流直下。落在崖壁,飞花溅玉,落在潭底,空鼓回音。瀑形自上而下,依次变阔,如阳关三叠,绵绵不断,逐次递进。像雾像雨又像风,扑朔迷离,朦朦胧胧,若隐若现,犹如披着白纱的龙女。潭底是液态的水,空中是气态的水,越靠近瀑布越感觉水风凛冽,寒气碜人。山壁已经被瀑布长年累月的冲刷洗涤的亮滑湿润,一尘不染,天然去雕饰。两边的山壁已经长满了绿苔,苍翠欲滴,积累着岁月的流痕。瀑布跌落潭底,溅起一排排水珠,如盛开的白莲。绵绵不断的激越水声,让人想起古曲高山流水的天籁之音就应该取材于此。在大自然面前,任何的语言都显得多余,任何的乐曲都显得呆板,任何的画面都显得逊色。朴素才是美,自然才是真。天地不言,万物生焉,四季兴焉。入山不仅可以洗肺,也可以洗脑,是故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政者乐民。6 A& W$ _1 Y2 V
栗峪从西夹沟再往上可达涝峪教场的十八盘,郭清黑户灵官坐台的黑虎咀,沿户蔡路入山还有栗峪的一个沟_挖铜沟,因沟内铜矿石而得名。沟顶有一石寨,三面绝壁,一面可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当年山民防范匪患所用。可惜都不能一一到往了,感谢向导老叶和老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