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森林防火
查看: 2833|回复: 2

城隍文化 赵克礼

[复制链接]

188

主题

478

帖子

247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2475
发表于 2020-1-19 10: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城隍”本是城墙和护城河的简称, 数千年来, 因其护卫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而成为人们祭拜的神灵之一。唐宋以后, 城隍香火日渐兴盛, 并渐渐人格化, 一些史册有名的将相取代自然城池成为受人敬重的“城隍爷”。主管阴间和一方人的平安。大王镇周边村落的“接城隍”,是一种极具地方特征的宗教文化活动。
  1. 接城隍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前后, 是陕西省户县北乡最盛大的地方节日——“接城隍”的日子。在当地的口语中, 一切神灵均简化为“爷”,故而“接城隍”在当地口语中也简称为“接爷”。这种习俗是很有些年头了, 以至于无人知道它起源于何时。
  在讲究等级的封建时代, 府、州、县、镇均供奉着不同封爵的城隍,他们安坐于大大小小的城池之中, 享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 而城镇以外的乡间则是城隍爷不屑去的地方。
  户县北部毗邻渭水, 是几个县的接壤之地, 远离县城的乡村人们也渴望着神灵的庇护, 于是, 便有了“游城隍”。“游”在这里既有巡游的含义, 也有居无定所的意思。
  纯朴的当地百姓, 始终认为他们最有资格受到“城隍”的护佑, 因为他们坚信, “城隍爷纪信”——那位史册有名的西汉将军, 就出生在他们家乡的纪家庄, 而“城隍婆”的娘家也在距此不远的什王村。虽然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 纪家庄已踪迹难觅, 但什王村却是现在依然存在的一个大村子。于是, 什王村的人们也因此受到殊遇——每当“接城隍”轮到什王村时, “城隍婆”的大轿, 可以破例走在“城隍爷”的大轿前面, 在“娘家门上么, 能不理直气杜?! ”
  “游城隍”没有州府城隍那样金碧辉煌的固定庙宇, 他属于以大王镇为中心的、方圆十余里的二十多个自然村。既然归于大家共有, “游城隍”便不可厚此薄被安坐一处。而必须在这些村庄之间每年一村依次巡游。一年一度的“接城隍”便是城隍由此村到彼村的移动。作为臣民,人们自然要迎来送去。而在当地人们心目中, 最为看重的不是“送城隍”,而是到别村接回“城隍爷”, 久而久之, 这种降重的仪式便被简称为“接城隍”了。
  “接城隍”是每个村子二十多年才能盼来的一次殊荣和光彩。一个终生在家乡耕作的乡下人, 在自己家门口看到热闹非凡的“接爷”的次数是屈指可数的, 于是便扶老携幼到邻村看别人“接爷”, 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隆重节日便应运而生了。
  “接城隍”的活动, 常常在冬季就已开始。盼了二十几年, 终于轮到自己村“接爷”了。能不高兴? 于是便有了大家公认的“神头”——几位受尊敬的年长者出来张罗了。先给“城隍爷”准备一间空房, 一个能让“城隍爷”住一年的“行宫”, 尔后, 最该提前准备的事, 就要算练习“敲锣鼓”了。这可是“接城隍”的开场戏和一个村子强盛与否的标志, 不可等闲视之。村里会敲鼓的老人便当仁不让地主持着募捐, 添置新的锣鼓家什, 随后, 便带着一帮热心的年轻人, 于劳作之余的晚上,打起激昂的锣鼓。每每这时, 寒冷冬日的夜晚, 便被这锣鼓敲热了, 热了老者、热了青年、热了全村的男女老幼。这鼓声在寂静的夜晚传得很远很远, 直到四邻八乡。听到鼓声的邻村老人们, 便会告诉刚懂事的孩
子, “某某村要接爷了。要热闹了! ”于是。便有了对往年“接城隍”铺张地渲染和介绍, 于是, 盼望看“接爷”, 就成了孩子梦里最甜时的事。
  农历正月十三, “接城隍”之时终于到了。大清早, 方圆数十里的人们, 都会起个大早。穿戴干净的老人, 或三五成群, 相邀前往, 或在子孙的簇拥下乘车而去:打扮俊俏的小媳妇、大姑娘, 一路说着、笑着将喜悦和满足的声音撒向乍暖还寒的旷野;孩子们更是一路上发狂般地撒着欢, 在路劳泛青的麦田里嬉笑打闹, 这时, 大人们的呼唤声和嗔骂声便此起彼伏……喧嚣的人流如滚滚春潮, 平日里静得能听得见母鸡低语的村庄便沸腾了。大街小巷站满了人, 墙头、楼顶, 凡是能看得更远的制高点, 都被早到者占领了。在人流的空隙, 卖小吃的便摆开了“战场”,“凉皮! ”“炒粉! “豆腐脑! ”的吆喝声连成一片, 小贩们脸上按捺不住的笑容告诉人们:“接城隍”也给他们带来了难得的商机。人们的喧闹声、小吃摊上的烟火味、路上腾起的黄尘, 便在这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画。这情这景, 如猛烈的北方烧酒, 使人如痴如醉。 平日里爱唠叨的老太太、动辄发火的毛头小伙、纤娇的大姑娘小媳妇, 都在这特有的气氛中被融化了。人们和谐而亲善地挤在一起, 即便被人不小心踩了脚, 也会还以善意的笑脸:“接爷么。还能不挤, ”
   终于, “接城隍”的队伍在人们的翘首等待中过来了。走在最前面的, 是骑马的开道者, 当地人称其为“报马”。这马, 必是精选的高头大马; 那人, 必是身体强健扮作古代绿林英雄的大汉, 马脖子上的串铃和着急促的马蹄声, 报告人们:“接城隍的队伍来了! ”随着马蹄声滚动, 水泄不通的人海中, 便奇迹般地闪开了一条通道来……
  “报马”的后面是五彩缤纷的仪仗队伍, 那迎风招展的各色彩旗与传统的八卦三角旗交织着, 使历史与现实相融在一起。平日里在村上出头露面的干部们, 此时也“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在队伍里忙活着, 连小学生们也在老师的带领下, 手持彩环, 加入到迎神的队伍之中。
  仪仗队中, 最为雄壮的, 莫过于锣鼓队了。数十面大鼓, 一字排开,敲鼓者一人一鼓, 斜架着鼓带, 呈马步扎开架式, 或激昂, 或庄重, 人人脸上充满了神圣, 一身武士打扮更使他们平添了一股豪气。数百副铜铙、铜锣, 或环绕四周, 或穿插其间, 将高昂激越的锣鼓声送向田野,送向每一个看“接爷”的人的心中。锣鼓队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牛拉鼓”。一面直径近两米的牛皮大鼓, 用牛车拉着, 牵牛人往往扮作丑角状、随着鼓点而移步, 踩着锣声而扎势亮相。其诙谐的动作, 常常能获得满大街的喝彩。敲牛拉大鼓者,必为彪形天汉, 甩开膀子, 抢起鼓槌,直把那鼓敲得震天响。那鼓声如滚滚春雷, 掠过光秃秃的树枝, 穿越惊飞的鸽群, 向遥远的天空一直传去。
  表演者与观赏者组成的人流向目的地涌动。“城隍爷”已在前一个村子享受了整整一年的香火了。一番认真而简洁的交接仪式后, 在原供奉“城隍爷”村子人们的护送下, “城险”的大轿车起程了。迎神队伍中,比来时, 又多了一套神的仪仗。“肃静”“回避”的出巡大牌, 令人肃然。由十里八乡善男信女捐献而制作的“万人伞”, 代表着神的威望和尊严。刀、枪、斧、铖逶迤其后, 随着一位老者手持数米长的麻鞭, 吆喝着开通, “城隍爷”“城隍婆”的大轿便缓缓走了过来。端坐在大轿里的“城隍爷”一脸慈善, 五绺长髯, 全没了叱咤疆场的豪气, 倒更像一位慈养的长者, 于是,度诚的老太太们便相互诉说:“爷, 善得很。”与“城 隍爷”相反, “小鬼”与“判官”的塑像则一副狰狞的面目, 怒视着人们,很有点不可一世的味道。然而。人们却把它们随便放在一辆什么车上,
拉走就算万事大吉了。多少年来。不管前面的仪仗如何变化, 神的仪仗却凝固般地从不改变。那走在“城隍”大轿后的老人, 总是一成不变地拉着毛驴, 背着“爷”的被子, 恭敬地走在队伍的最后。与前面喧闹的鼓声相比, 大轿四周“居士”们吹奏的古调肃穆悠远, 令人回味……
  “接城隍”的队伍远去了。一年之中, 接到城隍的村子有着为神每日敬香的义务, 并必须在农历的十月为“城隍爷”主办一个有“大戏”看的庙会。那时, 村子还能热闹一次。明年, 另一个村子将上演同样的节目, 又将有一批刚懂事的孩子从老人口中听到“要接爷了”的故事……
  农历正月十三, 去那儿看看吧!
  2. 城隍会
  迎城隍、敬城隍、会城隍, 是户县北乡社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属于近二十个村庄的城隍爷, 每年一村。被迎来送往, 驻队干部一样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 尽心尽职地从心理上为人们消除着灾难, 成全着人们渴望平安和发家的题望。于是。便每天享受着顶礼膜拜。
  城隍爷进驻的村子, 在一年里, 挨家挨户轮流着给“爷”守夜和敬香。每天晚上将被子铺开在床上, 早上, 要定时去叠好被子, 收拾床铺, 仔仔细细、小小心心不敢怠慢。据说, 某年某日, 有个人一边给城隍爷铺床、一边说:“爷啊。你要是灵验, 明天早上就显显灵, 让我看看你。”第二天黎明, 他揭开被子, 一条美丽神威的大蛇正盘卧在床上。如此神圣的城隍爷, 怎么能不让人们敬畏! 于是, 迎来城隍爷的村子, 一定要在衣历的十月, 为“爷”举办一个有大戏的庙会, 以谢神恩。“十月会”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十月是农人相对消闲的日子。每到这时, 街头巷尾晒太阳的人们,闲聊中便有了新的内容。“今年的城隍会定在哪一天、会几天、请了谁家的剧团”等等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人们终于在街头的红色“露布”上, 看到了确切的消息时, 庙会的筹备工作就在紧锣密鼓中开始了。
  小小的村庄, 很少有人们集会的广场。怎么容纳十里八乡蜂拥而至的人们, 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庙会的场地, 常常会选在村外的大路旁。这个时节, 绿油油的小麦, 地毯一般铺在松软的土地上, 走在上面, 脚下虽凹凸不平, 却有着和城里人走木地板时一样的舒适感受。唱大戏的舞台, 卖小吃的摊点, 都搭建在这路边的麦田里。家乡人认为, 这种践踏, 不仅不会影响来年的产量, 甚至还有帮助小麦度过寒冷的功效。传说, 某年由于雨水多, 土壤含水量高, 过完会的麦田都被踩平了, 可是, 第二年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这不是神力。是什么?
  十月会是百姓的节日。人群如同密集河网里的水流, 从一条条小道, 慢慢向这由人汇集而形成的湖泊涌动。姑娘时一起长大、如今却长年难得见面、惊喜地相互诉说的妇人们, 平日很少走动、巧然相遇、亲密地拍着肩膀寒暄的老同学, 突然看见久违了的舅母或姨妈、惊喜呼唤着的孩子, 构成了这特有的风情。昔日冷清的田间, 因为突然的人气飙升而热闹起来。
  人头攒动的空间里, 小货摊亲密地拥挤在一起, 吆喝声此起彼伏,农家男人偏爱的墨镜、玛瑙烟嘴, 妇女们急需的针头、丝线, 小姑娘喜欢的发卡、围巾,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 没有你看不到的。
  对于老太太来说。“十月会”是烧香还愿的时节。庄严而神圣地走进临时搭建在路边的神社里, 谨慎地掏出怀里被身体暖得温热的零钱, 屏气凝目地投向功德箱, 虔诚地为城隍敬上一炷香, 俯首磕头时, 心里便默述着一年的愿望:庄稼、子孙、自己的身体, 一切都嘱托给神灵保佑了。
  戏台下面, 早早搬个小凳, 坐在初冬阳光下, 等着看戏的, 大都是些年长者。从后面望过去, 那一片慢慢晃动的脑袋, 泛着银白色的光。他们有着自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戏未开演。今天的剧情, 演员的逸闻趣事, 都在相互的交流中谙熟了。这群爷爷奶奶辈的人, 对自己喜爱的名角身世、唱腔特征的了解, 绝不比当今追星族们逊色。
  扯着大人衣角的孩子们, 贪恋的目光, 盯着那诱人的糖葫芦、飘着辣子油香的大肉辣子疙瘩、发出“滋、滋”叫声的油炒粉。然而,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父母将自己口袋里的零钱充分权衡之后, 孩子们便会得到和自己身份吻合的一份享受了。
  “十月会”寄托着芸芸众生的美好愿望, 也释放着人们因各种不快而积累的抑郁, 宽容地接纳着不同心态的人们。众多精神的、物质的、不可与人明言的需求, 都在这里得到了满足。神灵与苍生, 在这特定的时节, 相互交融, 相互感应, 天人同乐。这也许才是几百年里, “十月会”绵延不灭的灵魂。
令人向往的家乡“十月会”。(《古镇记忆》第144到150页。)

(五)游城隍
城隍, 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祭祀, 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 “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 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城壕、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 都有神在, 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 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 并管领阴间的亡魂。早在周朝, 每到收获之后, 到了除夕, 人们都要腊祭八神, 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 水庸神即城隍神。

  汉代, 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刘邦得天下称帝后, 厚赏、追封纪信, 并赐黄袍加身, 择上林苑自己打猎休息之地, 修建大型庙堂,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朱元璋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 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了起来。朱元璋说“朕立城隍神, 使人知畏, 人有所畏, 则不敢妄为”。
  城隍庙全国大小城镇都有, 唐以后郡县皆祭城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式诏令各府州县均设城隍庙并加以祭祀。户县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大王、秦渡、祖庵、庞光、赵王、涝店、甘河诸镇皆有。县北还有三尊游城隍,更是独具特色。“各合数十村为一社, 轮流迎送。每岁皆于冬十月报赛, 角胜斗靡, 竞相夸耀”(见民国二十二年(重修户县志》)。
  相传大城隍为纪信, 户县纪家庄人。汉王刘邦麾下大将。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相争中, 项羽大军围困汉王刘邦于荥阳, 在万分紧急的关头, “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 宣曰城中食尽, 甘愿请降。项羽信以为真。楚军闻讯, 皆呼“万岁”。刘邦趁机与数十骑从西门逃走。项羽发现上当后, 怒杀纪信。纪信忠心救主, 舍生取义, 被尊为城隍。又传纪信之妻为户县什王村人, 被尊为城隍婆。大城隍社由十九堡组成:王守村、什王村、真守村、小王店、留南村、下马营、余姚村、三过村、祁村、渭曲坊、元村、定舟村、龙台坊、北宋村、康王村、傅村、凿齿村、兆伦村、梧村。
  二城隍韩成(一说为吕仲信, 明代户县知县, 曾修吕公河), 从朱元璋起事于徐、泗。屡立战功, 升帐前总制, 亲兵左副指挥使, 专司宿卫。韩成是朱元璋称吴王时的部将。在一次与陈友谅的水战中, 朱元璋的座舟被陈友谅部将张定边所率船队重重包围, 朱元璋身边战将伤亡严重,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 形势十分危急。朱元璋的座舟在混战中慌不择路, 搁于浅滩, 为陈友谅部将陈英杰所困。
朱元璋见状哀叹道:“孤舟被围, 势不能动, 虽有神鬼, 亦何能为! ”这时, 与朱元璋外貌相似的韩成挺身而出, 对朱元璋说:“臣愿代死, 以报厚恩。敢请主公袍服、冠履, 与臣更换。待臣设计, 以退贼兵, 主公便可趁机与众将逃脱。”朱元璋感动地说:“我岂忍卿之死, 以全我生。”这时陈英杰指挥的战船已越逼越近。韩成和诸将不容分说, 七手八脚地扒下朱元璋的衣冠, 换上韩成的衣履。朱元璋问韩成有何后事交待。韩成坦然回答:“臣一身为国, 岂复念家。”说完站立船头大呼道:“陈将军, 你若能放了我的部下, 我就投水而死。”陈英杰以为他真是朱元璋, 于是当即答应了下来。韩成遂投湖, 壮烈牺牲。韩成后被追封为高阳侯, 并敕封其为都府城隍。据传韩成是户县韩村人, 夫人杜氏是李伯村人。在县城北一公里处有韩成墓, 号韩仙冢。二城隍社由二十一村组成:牙道村、野口村、真花硙、显落村、秣师坡、南庆叙、韩旗寨、坡头、周店、李伯村三堡、崔村、坳河村、赵王村、小寨、西羊村、孝义坊、东韩村、郭村、东羊村、文义村。
  三城隍周苛(一说为明末户县知县张宗孟), 汉王刘邦麾下御史大夫, 守荥阳。楚汉荥阳战斗中被楚军所擒。项羽曰:“周苛若为我将领, 可封万户侯。”苛骂曰:“我虽被俘, 决不做汉王的敌人, 你还不快投降汉王去。”项羽怒而烹之。《长乐图经》云:“苛为项羽烹, 高祖念其忠烈, 命州县祀之。”据传周苛是江苏沛县人, 早年曾在户县为官, 夫人王氏, 户县三旗村人, 配享祭祀。三城隍社由十三村组成:皇甫村、邪里(今称东、西宁羌)、洪洞庵、中原寺、六老庵、百福村、南河头、西坡、三旗、索家庄、陂头、元王村、晋侯村。
  每个城隍都有自己的享地游区, 按照议定的路线和次序,一年一村, 轮流迎送、报赛、治祭, 相沿成俗。三个城隍的游区涉及53个村堡(按现建制为93个行政村), 且多为大村, 人数占全县三分之一以上。旧志记载:乡民“去本就末, 崇侈靡, 远先皇, 又喜享赛神, 倾囊不吝”, “甲村报赛后乙村迎谒时, 每扮文武祭官, 旗旄导前, 骑卒拥后, 高牙大纛(dào), 金鼓喧阗, 观者云集, 颜极一时之盛, 官吏禁之不止也。”
  迎送城隍场面宏大, 热闹高雅, 使用全套宫廷仪仗,犹如帝王出巡, 现仅就大城隍迎送盛况记述如下:
  大城隍游区的19个村, 村村都有迎城隍神会, 现在叫民乐会。19年轮回一次,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正月十二。轮值村一般要在前三日向城隍总会和19个片村及所属的48个行政村下请柬, 邀观看和送香火。正月十二清晨5点钟, 参与迎城隍的人员即早早起床, 6点出发, 中午12点前到达送城隍村, 该村的锣鼓仪仗即到村口迎接。
  交接仪式:入村之后, 即在该村举行交接仪式。接神队伍包括文祭官、武祭官、司仪、正引、配引、正通、配通、正读、配读, 这8位礼宾官均由村内德高望重, 贡献突出的人士担任, 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交接仪式的主要内容有:
  ①报官入庙, 燃烛上香,
  ②“路神”开道, 鸣炮三声, 乌梢鞭东西南北向各挥打三下。
  ③礼乐启奏, 礼宾进庙。文祭官和正礼宾, 武祭官和配礼宾两
列并进。
  ④礼宾端坐, 敬观送方举行拜别仪式:
  送别村代表致欢迎词;
  鸣炮三声:擂鼓三通, 鸣金三点, 长号三声, 奏乐;
  为尊神拂尘, 洗漱;燃香烛, 焚黄钱;
  文武祭官献茶献羹;
  送神村主祭人诵祭文;
  诵祝词;
  由众礼宾代表全体村民拜别尊神;  
  请迎神村举行恭迎仅式。
  ⑤迎神村举行恭迎仪式:
  轮值村司仪唱:XX村恭迎都府城隍仪式开始;
  文武祭官就位, 拱揖;
  礼乐三通:
  主祭官正冠整衣;
  燃烛上香, 三叩首, 敬上祭酒三盅;
  献茶、献羹;
  诵祭文;
  移交物件册;
  致答谢词;
  起主。 文祭官将城隍夫妇牌位抱起入怀, 移主于亭。
  挟神上轿, 鸣炮, 鼓乐齐鸣, 城隍金身起驾。
  迎城隍的队列仪仗完全是按汉代礼仅进行的。迎神人员身穿汉代服装,
手持汉代器物, 肃穆庄重,古曲回荡, 锣鼓喧天, 绵延二三里, 十分壮观。迎神队伍排列如下:1. 黄旗两面; 2. 高杆红灯两盏;3. 万人伞一顶;4. 日照子一面;5. 檀香炉一个(后跟管乐队);6. 八仙桌一张(12人抬);7. 祭亭一座(12人抬, 后随诵经队);8. 中锣两面;9. 开道大锣一面(2人抬);10. 肃静、回避堂牌各一面;11. 金瓜两根;12. 大刀两把;13. 神笔两支;14. 钺斧两把;15. 朝天蹬两只;16. 盘龙木两根;17. 杀威棒两根;18. 文官轿子(4人抬);19. 武官马1匹;20. 屏扇一对;21. 小鬼、判官(各4人抬);22. 路神2人, 抡乌销鞭开路;23. 都府城隍神轿(24人抬);24. 城隍婆神轿(24人抬);5. 都府城隍坐骑一匹;26. 白马队(20匹), 现因白马难找, 用竹马表演代替;27. 背行李老人;28. 执祭器人(12人); 29. 掬香队伍(人数不限, 自愿参加, 一般数十人)。
  接神队伍前后有仪仗锣鼓, 由数百人组成, 气势恢宏, 声震云霄。另有彩旗队、腰鼓队、社火队、秧歌队等各种表演队伍, 一路舞蹈, 沿路观众达数万人之多。
  迎神队伍一般下午6时左右回村, 在村内广场临时搭建舞台和神棚, 安放神像。从正月十三至十五日, 供其余18村及外地群众前来送香火和庆贺演出。这三天, 神会各村彩旗招展, 锣鼓社火、节目表演, 一家赛过一家。
  由于城隍20年才驾临一次, 因此村内没有专门的庙堂, 一般都借用其它神庙驻跸。回村后先在庙前广场举行神器入庙仪式:1. 落轿; 2. 乌梢打场:3. 鸣炮三响:4. 奏安神曲; 5. 香案进庙:6. 日照子进庙:7. 万民伞绕场舞蹈一周后进庙; 8. 背行李老人绕场表 演一周后进庙:9. 抬城隍神轿绕场一周后进庙。
  神像落座仪式:1. 金身落座;2. 稳香案垫木; 3. 主祭人上香;4. 礼宾三叩首;5. 主祭人献茶;6. 诵祝词;7. 焚黄钱。
  接城隍活动是户县农民的狂欢节, 对轮值村来说, 20年才轮一次, 关系村子的脸面, 自然极为重视, 几个月乃至半年前就蕴酿商议, 组织队伍, 排练节目, 务要争奇斗艳, 奇招频出, 夺得头筹。且全属群众自发自愿, 自娱自乐,动辄几十万元经费全部自筹, 村中先富起来的人士往往捐款数万。真正是“有钱的捧个钱场, 有人的捧个人场, 九牛爬坡, 个个出力。”
  二城隍、三城隍接送仪式与此大同小异, 不再赘述。据考, 游城隍由来已久, 大城隍始于明代中叶, 二城隍始于明末清初, 三城隍始于清末。游城隍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也是当地农民的狂欢节。每逢赛会, 迎送的村社全村总动员, 老少齐上阵,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筹备经月, 乐此不疲。接神当天, 十里八村, 数万民众跑前跟后, 围观助兴, 热闹非凡。户县人采用这种既庄严肃穆、
又热情奔放的形式, 弘扬中华民族忠勇刚烈的浩然正气, 宣泄劳动之余的快乐心情, 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延续数百年而不衰。(《户县农耕生活印记》第217到223页)
发表于 2020-1-19 11: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10

主题

161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788
发表于 2020-1-19 11: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