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正月初五叫“破五”,很多人都知道。可为啥叫“破五”,有些啥讲究,可能很多人就未必知道了。我略知一二,还想多知道一些,于是翻书查辞典,请教专家学者。三翻四问,倒也多少理出点头绪来了。 这个“破”字,有多个意义,与“破五”相关的有三个意思,一是“破败”,被认为不吉利,所以这天有许多忌讳,如不能访亲拜友。二是“破除”,所以这天要破“五穷”。三是新的开始,如突破,破天荒。有一种说法,春节共五天,过了初五,春节就过完了,随后的节日是元宵节,等等。所以这天之后,人们就逐渐恢复平时的生活,集市开始贸易,农民开始下地 《现代汉语辞典》对“破五”有一简要的解释,说是“旧俗指农历正月初五,过去一般商店多在破五以后才开始营业” 《中国风俗辞典》说:“破五亦称破五节。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华北、东北地区,北京尤盛。指夏历正月初五日。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说》载:‘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宦室等冠被往来,互相道贺,新嫁女子亦于是日归宁。’东北地区也以五日为破日,诸事不吉…因此有‘捏破五’之俗,是日多捏饺子,以补破五之破。” 我向民俗学家、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宁锐请教,他发来邮件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饺子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此,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出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破五主要是送穷迎富。都市要迎财神!农村送穷神!” 我的一位小朋友孙立新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研究的是方言。我向他请教,他发来邮件以西安地区的民俗为据,作了详细的回答,他说:“古人有以‘五’为‘破’的说法,如‘五月初五’被认定为破月破日。大概正月初五是新年里第一个破日,于是很为忌讳,就有了诸多忌讳事项。正月初五叫做‘破五(户县方言读如‘破窝’)’,也是‘驱穷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虽然富裕起来了,但是驱穷节的习俗并没有丢,看来,人们趋利避害、趋富避穷、趋吉避凶的心理是根深蒂固的。 传说姜子牙封神,祸害比干丞相的费仲之妻不在场,她事后多次找太公给她封神,太公不堪其烦,怒骂:‘你真是个恶煞神!’又一传说是姜太公不得已说道:‘那就封你为穷神吧!’可她竟做起了“恶煞神”或者“穷神”。她到哪里,哪里倒霉、一贫如洗,人们称她为‘穷媳妇’。姜太公认为此‘神’宜送不宜敬。于是正月初五天不亮,各家各户鸣鞭炮,把尘土当作穷鬼往外扫。 张廷兴先生在《谐音民俗:谐音民俗的传承层面》一书里指出:送穷就是送穷鬼,民间有正月晦日送穷的习俗。传说高阳氏子瘦弱,好衣敝食糜,人做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大家称他为‘穷子’,正月晦日死于苍。南北朝时期,人们作糜、弃破衣、祀于苍,叫做‘送穷鬼’。近代以‘破五’即正月初五为‘送穷日’,家家剪纸人送至门外扔掉,人人饱食,称作‘填五穷’。有些地方以新肉置釜中,炭火炙之,或以麻豆,谐音作“崩穷”。有些地方将穷鬼送出之后,暗携一只鹅卵石回家,象征着拾得元宝而还。 西安、户县一带要放鞭炮‘赶穷气’;讲究打搅团吃,叫做‘补穷窟窿’,家里有破烂地方都要补上。西安、户县一带新娶的媳妇还有‘躲五’的习俗,因为‘五、忤’同音,‘躲五’实质上是要避开忤逆。这天太阳出来以前新媳妇被关系好的街坊邻居请走,称作‘请新媳妇儿’,太阳落山以后才能回到家。是日新媳妇要到许多家庭去吃请,往往形成好几个新媳妇吃了好多家请的情况,当地人认为,能够请来新媳妇吃饭,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一个或几个新媳妇到了一个家庭里,家里的妇女一定要跟他们拉家常、套近乎,这是构建几代妇女和谐关系的基础。长期以来,一个新媳妇被请的家庭多少决定了这个家庭在村内威信的高低。 关中不少地方不喜欢亲戚正月初五日来拜年,认为穷小子来了,伤财。但是,也有不忌讳是日拜年的,如户县渭丰乡定周村初五日全村招待女婿外甥。” 音乐文学家党永庵的邮件引述了网上一些文章的说法,关于天津的风俗很有些趣味。“破五”这天,天津人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山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饺子褶要捏得严严实实,谓捏“小人”嘴。由此可见,天津人对所谓“小人”仇视到深恶痛绝的程度。也是一“破”。 正月初五“破五穷”,陕西各地盛行。王新民、敏卓著《旬邑风情》说:“这天清晨,鸡鸣三遍起床,家家户户争相放鞭鸣炮,从庭堂屋内一直鸣放到大门外,这叫‘炮轰穷气’。接着打扫庭堂厨房,掏灰掸尘。因为初一到初四忌讳扫地,怕沾污神灵。到了初五便要清除灰尘垃圾,并把这些尘积物倒在野外,谓之‘送穷气’。这天早饭吃搅团,用意是填穷坑。午饭吃饺子,饺子是圆的,很像元宝,用元宝塞住窟窿,来年不欠外债,日子红火。”《韩城民俗》说:正月初五“忌外甥到舅家,忌出门。…剪彩纸…掷路旁,名曰‘送穷’。并以新肉或麻豆置锅中,炭火灸之,名曰‘崩穷’。” 这天吃搅团,在陕西也较普遍。彬县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还说这一天反正不能吃酒肉。淳化县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陇县从腊月三十起要吃三次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初五更是差不多全县家家户户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浆糊般的东西粘住,粘掉。 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这是秦人的发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扫除,也放鞭炮,但是吃的食物和的讲究大不相同。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绕来绕去,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在一块,包了起来,煮熟了,吃掉。 所谓“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我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 旬邑县有一个送五穷的传说:哪吒闹海那会,东海龙王的女儿白龙公主流落人间,嫁给一个叫石头的穷后生。白龙公主携郎君给龙王拜年,不想被嫌贫爱富的龙王拒之门外。小俩口愤愤回家,发愤图强,一年后就过上了好日子。为了让老龙王知道女儿的穷气送走了,每到被拒之于门外的这一天,他们就响鞭鸣炮,打扫尘土,闹个翻天覆地,让老龙王知道。这一天,恰好是正月初五。 民风民俗,其间有许多的故事,许多的学问,很有意思。从以上看来,诸如破五穷等等风俗,反映了千百年来老百姓期盼好日子的心情。孙立新所说“人们趋利避害、趋富避穷、趋吉避凶的心理是根深蒂固的”,大概也是这一风俗存在的思想观念基础。 看来,要想多知道一些事情,就得多学多问。学问,学问,一学二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