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于关中、陕北、陕南的区域战略提法有了重大调整:关中地区由“率先”发展变为“创新”发展,陕北地区由“跨越”发展变为“持续”发展,陕南地区则由“突破”发展变为“循环”发展。经过5年的努力,可以期待:新的发力方向将使关中、陕北、陕南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让西部大开发再扬风帆。
- b8 ?0 q% s6 P( E# E0 K9 i: h, l 陕西正在调整区域发展战略。: t4 B1 Z1 m4 |/ Y% U* {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末,我省出台的《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于关中、陕北、陕南的区域发展战略提法有了重大调整:关中地区由“率先”发展变为“创新”发展,陕北地区由“跨越”发展变为“持续”发展,陕南地区则由“突破”发展变为“循环”发展。
4 _5 n8 i! e( n# v3 V4 m* c: k 具体定位是:关中地区要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全国新的增长极”,而陕北地区则要“打造世界级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地区要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区”。一石激起千层浪。时下,三大区域发力方向的调整在全省上下引起了热议,许多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D0 I# F" z+ x! O
关中:“率先”变“创新”
: P% L' G) C0 j; p “率先”变“创新”,有其外因内缘。, c6 Z4 t: L8 z9 M" i; M2 B
由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国际竞争压力等因素,我国早在2006年就提出,到2020年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2 P* }6 x2 R' E3 j' Y- g
我省的发展不仅要顺应国家发展大势,还要将自身的优势做强做大。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和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我省整合和发挥科技优势,率先建设创新型区域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3 @3 n; Q1 z) }1 ? “率先”变“创新”,不是否定,而是延续。
$ M \& \, k Z; g 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提交省发改委的《我省“十二五”规划应研究破解的几个重大问题》一文指出,我省“十一五”提出关中率先发展,但目前关中并没有率先。2003年-2008年,关中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70.4%下降为63.8%,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73.6%下降为70.1%。/ ]+ r% }, D1 U& m# b) h$ ?" u
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西部大开发总思路课题主持人张宝通认为,关中没有率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关中和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产业结构是同构的,都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互相处于竞争状态,关中的发展受到了沿海的挑战。“现在提关中创新发展,并不是对以前率先的否定,而是在率先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创新发展,关中的发展不是从数字上率先而是从创新上率先。”张宝通说。) S y6 q+ y( Z, t5 f$ u% G* c8 N
有专家指出,关中要率先创新发展,首当其冲是要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众所周知,陕西是科教大省,国防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特别是航空、航天等全国最先进的产业在陕西,是“国家队”最集中的省份,担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但是,由于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分散、分离、分隔,没有形成合力的状况依然存在,科技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因此,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既是破解我省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这一难题的客观需要,更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3 R9 z. T4 ?8 {9 g) q7 a8 c) D$ S2 s
关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平台,张宝通说,关键是建设好几个高新区,这是对关中战略高地的产业支撑:应当充分发挥高新区人才、技术聚集的优势;大力推进西安高新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聚集地,建设世界一流园区;加快建设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挥宝鸡、渭南高新区等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中的资源整合作用,完善其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2 J3 ]- x, p% u- K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同样,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当是企业。专家建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领域,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使企业拥有一大批主导产品、关键技术和核心专利,形成又好又快,超常规发展的格局。
3 P. `3 w% H( l8 Q( e# ?) U+ S" e 除了科技创新,其实创新涉及发展的方方面面。“技术创新的培育离不开诸如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的土壤支撑,创新是要求全方位的创新。”省发改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创新的含义其实是要容忍失败的,既然是创新就是创造前所未有的,在创新成功以前一定会有失败的,而这对于观念相对保守的陕西人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 x2 u$ k, x* ~ 陕北:“跨越”变“持续”
) C1 W3 ?! E. Y# ~- d# k& B8 k7 s 从2006年开始,我省提出“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总思路,奠定了区域战略的主基调。当时,陕北地区能源经济刚刚起步,因此提出“跨越”发展。. K& p1 [1 f/ d& s0 p
此后,随着能源板块的崛起,陕北榆林、延安两市成为众所瞩目的资源明星城市,尤其是榆林,凭借丰厚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连年保持20%以上的GDP增长速度,一时间与鄂尔多斯并为瑜亮,“西北地区发展速度领先于全国,而西北地区发展最快的是陕西,陕西发展最快的是陕北,陕北发展最快的是榆林,榆林发展最快的就是能源”,西安朝华管理学院院长单元庄说。
& ?( h* z T* B, ` 我省“十一五”期间,陕北煤、油、气、盐等优势资源开发进展较快,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不断上升。近年来,陕北发展速度超过关中,增速在全省领先,跨越发展势头强劲。6 T, ?( Q- ?9 I# g
然而,靠 “黑色”能源托起GDP的陕北,显然也有其软肋。上世纪,铜川也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但长期以资源性产业为主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给铜川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功能不完善等诸多突出问题,2009年铜川被列为国家资源枯竭转型城市试点。
+ v! Y0 f7 t3 Z 为了避免走铜川的老路,去年,我省通过了《榆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榆林立志要从一个资源型城市向中心城市转型。这项规划提出,“与资源枯竭城市需要立即转型不同,处于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目前面临的主要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其城市转型还必须立足资源开发。榆林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 R9 z( ?1 v/ u# Y: M( A3 K( {! { “我们的目标就是把榆林打造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成为陕西省的第二大副中心城市。”榆林市发改委规划办负责人说。
7 z/ z- M& q G7 d/ m& K1 n 规划这样写道,“十二五”末,榆林地区生产总值应争取达到西安的2/3,逐步向西安逼近,产业结构开始优化,中心城市功能开始完善,生态环境破坏和发展差距拉大得到遏制,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大大增强,真正成为陕北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陕西经济发展的第二极,跨越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9 D1 r& x1 V. X* n# R# N 显然,在“十二五”中,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就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就是持续的跨越发展,持续和跨越是一脉相承的。”张宝通说。
. `2 }% h; L$ g8 t 然而,目前榆林工业发展的成果,还远不足以使其实现城市转型。/ ]9 {$ S& j) ^+ ?3 I
榆林市发改委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能源产业过强,造成了能源化工一业独大、三产比例失调,而且还由此产生了一种“挤出效应”。“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的高回报,吸引了大量的优良资本、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张宝通说。而能源化工业本身也存在缺陷: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面临着能源市场价格和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 _4 o6 E$ f8 ^' b* u/ H3 i( L( c
为解决这一问题,榆林提出的首要应对措施是延长四大产业链:煤电材料产业链、煤制油产业链、煤盐化工产业链以及油气化工产业链。; K. E: L0 N/ v9 ~* G0 @4 {
此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榆林还希望通过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来实现转型,强调“在重点发展能源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能源产业,形成以能源化工产业为基础的多元化产业格局,逐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必须完善城市功能,在重点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打造能源之都的同时,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向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D7 h8 K- Z& O+ k
陕南:“突破”变“循环”
5 ~1 v% X6 k8 [! n8 S$ c" J. C “陕南连续两年增长速度高于全省。”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正永在《关于制定陕西“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这样指出。' `$ ]' B! r3 z1 ?, R$ I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熟悉陕南情况的人都知道,这里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落后于全省,落后不仅表现在存量,增量更是基本徘徊在10%以下,有人形象地说陕南基本就是“八九不离十”。
' N' H6 C, f6 S8 ~ S, E 2006年,“陕南突破发展”被正式叫响。随后几年中,陕南一直在发展与限制发展的矛盾中步履蹒跚着,除去地理环境、交通瓶颈、人才短缺、结构束缚、体制障碍等问题制约,陕南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因此突破发展遇到很大障碍。此外,有专家指出,连续两年增速高于全省的成绩,实质上大部分增长依然依赖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然而,基础设施的投入毕竟是一次性的,陕南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依靠自身力量。
! h& ?+ T& U+ z& g9 t5 { 相比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陕北、关中,陕南地区的发展则一直是我省决策者的心结。经过反复总结、论证,2009年,我省通过《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自此,陕南发展终于有了一个明确定位:用循环经济理念,按照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的要求,通过产业间的链接,形成产业有机聚集,实现工业的多方向延伸、农业的精深加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
/ ?$ [# b9 S, h 从此,循环经济规划让工业在陕南有了发展的载体。
# B$ N! c: U* W 《规划》明确提出了陕南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方案和实施步骤。陕南将依托丰富的生物、山水、矿藏资源,发挥现有基础、功能区划、发展潜力等优势,重点围绕有色、钢铁、装备、能源、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油气化工、绿色食品、蚕桑丝绸、旅游等优势产业,通过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条延伸,构建产业体系,打造十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链。同时,陕南三市将在汉中盆地、月河川道和商丹盆地,形成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大的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 \* m/ t" e0 A# T8 I
发展思路一旦被厘清,接下来就是制定具体举措了。去年,洪峰副省长在汉中调研时强调,陕南三市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还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捆绑使用各类专项资金,将资金向重点园区和重大龙头项目优先投入。统筹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县城及重点镇的道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产业聚集度。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大调研力度,针对陕南实际,研究制定旨在支持陕南产业发展的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政策。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u0 @. T3 a' F |; T6 d1 I
“十一五”完美收官,“十二五”刚刚启航。我们期待,新的发力方向将使关中、陕北、陕南这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让西部大开发再扬风帆!(陕西日报 2011-01-05 康传义 陈艳)$ B2 t( m, M/ r: W9 f% _"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