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即使在史上最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下——从4月17日出台的“国十条”、9月29日再次出台的“新国五条”,到近两个月各部委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再到截至11月底,已有十五个城市陆续出台了落实国家二次调控的实施细则,就限购、执行差别化房贷、加大住房供应和保障房建设等多个方面做出规定,全国的商品房价依旧在缓缓爬坡,北京一马当先——11月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同时,11月北京CPI涨幅创26个月来的新高。
. |* m) C8 G7 \8 r A- P u" B0 C8 D
这是一个令广大人民群众失望的消息。
/ t) U* H- `& r/ O( b5 X2 H- T% P9 y9 \% ]4 _# I/ q s
有房地产专家甚至说,涨价是大趋势,全面转暖估计最晚会出现在2011年下半年。+ `& ~' p" }5 `! {
, J, k' m: f& U- g; |# ^, k S
很遗憾,这也许是对的——结合流动性过剩以及地方财税体制现状,这既是蓄水池,也是地方政府靠增长获得政绩和解决吃饭问题的不二法宝。只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会脚步放缓,以等待二三线城市迅速跟进。
! ?% L W {$ `' a8 @: ^% U8 z9 B1 l- E ^$ t4 [; c
从政策层面看,2011年,信贷、土地、税收三驾马车必然同时上路。例如房产税试点如箭在弦。短期能抑制价格上扬——这点有点类似政府出手抑制农产品价格,但长远没戏。2 t) l4 x# l1 U% ?
, O' q, n/ w7 f; f, a+ `
因此,不要误读宏观调控政策。. |9 p- d& g5 L
# ^; z4 }. W# @) y/ D/ J 因为左右楼市走向的力量没人真正希望下跌。迄今也没有任何官方声音声称房价要跌。% i6 f1 Y: A' c7 g
( R2 T& X( Z4 b. Y2 X! I 未来政策房建设的大幅增长和商品房价的平稳上扬是主旋律。
5 q) s4 w2 ^' _; f- D* \! q" _' l; A1 i( O c
商品房价不会下跌的理由:
# L& v: q* V" Z) Y9 F* o8 M( s2 G* L7 S/ a/ ~. g" ^
1、土地新政会是加速器,由于商品房用地减少,反而导致商品房价值上扬。可能一线城市会有一到两成的短暂下行,但二三线城市一定会稳步上涨。
9 P u1 v3 l; {2 q: Q* d! H$ J$ q* P6 f1 n V0 ], I: e" H. Y" ]
2、各级银行也承受不了坏账巨大的破产压力,必然曲线救国,通过各类金融手段暗中托楼市。
3 f1 t2 n _6 Z: I' C
: }' N& F" |9 J# u( X3 ~& } 3、公众面对通胀预期缺乏投资理财渠道。住房是唯一靠谱的。通胀压力下,在加薪几成空头支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今天,投机生财的冲动会让位于个人资产保障增值。
( B9 l7 n0 q$ N4 e7 y2 U( \9 z
( }* l$ y% v7 H* B1 ^ 4、城市化带来刚需巨大。中国城市化率目前不足5成。目前钟摆化生存的人口有1.2亿。而中国的人均土地资源是美国的九分之一。/ Y& F7 i# x; l1 C# g
6 ]8 c" |* c2 _
5、房产税不会顺利征收。上海争当房产税试点单位,但推进阻力很大。一是摸底难,二是征收比例、征收方式难确定,三最关键,是征收过程需要与反腐倡廉工作配套——有大批房子的不乏党员干部。* d! z; m* u. q) Y5 m \3 K
/ K3 M; Z, _ D7 A: l
6、也许是最可悲的一点——大多数公众无法从小幅下跌中获益。上海市区楼市均价4万每平米,跌两成公众买得起吗?现在公众期待下跌呼声高涨是出于土地政策的不满、商品房开发黑幕和对既得利益者的愤恨。情绪汇聚成滔天民意,与其余深层社会矛盾集结起来,严重影响稳定。. A3 f; t: @* m4 N9 M6 f
/ h8 O: {2 D" r2 m 总之,这轮宏观调控最多是政府为都市夹心层创造的最后拥有自己商品房的机会。失去了,在恶性通胀阴云下,您的银子靠什么保值?您未来养老医疗靠什么完成?
- t6 m6 |* D: [9 v% I
: a8 A9 g9 ]8 f1 G# u- P 更多公众最现实的出路是:只能等待占目前土地供应量7成的政策房能建到位,更分到位。这点国家是下了大力气的——今年供应300万套呢,还建立了省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责任制。& ~5 d3 i8 z+ a2 K
3 D) z( g* N; r- F3 ~; C% N 这是属于多数人的诺亚方舟,千万别再被一些人利用手中权力鸠占鹊巢了& m# i9 ]4 N%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