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阅读# X$ B( A& i, ?2 n, y
2 q# Y! C# J9 W, ^5 Q ●3个全国排名前三位0 t2 y+ j# c7 o% T n
4 X O1 W4 s, B) J8 E& S
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全国56个高新区最新排名,2009年西安高新区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税收总额三项指标排名均进入全国前三位。
* M! ^* s$ d5 `/ i4 ` {0 E5 ]( R9 u$ S
●不到三年财政收入由10亿突破30亿% B5 e/ x. X5 ?& {$ N
+ g( Q$ g2 }7 p! }7 @
今年11月15日,高新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实现30.31亿元。这是继1998年突破1亿、2007年突破10亿、2009年突破20亿元大关后,高新区财政收入再次跃上一个新台阶。高新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亿到10亿元用了10年,从10亿到30亿元用了不到3年时间。
3 c& P j- l( C4 P" x* ^/ U, a3 `1 ~: g2 B/ h: {
●园区经济总量三年翻一番突破4000亿
3 I$ D/ D) `) m/ O
/ o7 m% [! a7 @; s 2007年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1853亿元,2008年营业收入2410.55亿元,从突破1000亿到突破2000亿用了3年时间;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3133.78亿元,从突破2000亿到突破3000亿只用了1年时间。今年高新区营业收入预计将突破4000亿元,园区经济总量三年翻了一番。
& a' i2 H, X' Z* ?* _3 w G; A9 B% m
创新激发活力
; k6 s4 ^9 O% r/ [! S! k b% j6 m* |$ f' c
新的产业标准,诞生在高新竞争强化特色新的高端产业,汇聚在高新6 S: O ?3 Y6 B& R: D) ^
, h( K* ]% \* ]1 S. n2 d
高新区,被称作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因为它可以随时捕捉经济发展中最敏感的脉动。西安高新区,不仅是西安的一双“明眸”和“名片”,也是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0 t7 e$ S: u6 _
9 J2 Q+ X4 t, A& W: P' y0 l+ ~ 创新激发活力9 r( U5 R* v! h) W
. |; I% Z0 H Y! M 新的产业标准,诞生在高新2 t3 x2 V# y# r+ K% n' _# }
( w" P8 N( |: A5 X! M4 e 很多人奇怪,西安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相对于沿海城市来说,产业发展较为落后,资源凝聚力也不强。那么,地处内陆的西安高新区何以产生如此的高效益?
6 C$ c1 s8 ]4 `! z5 T! i6 R1 Q4 T# _# w- T' N" z4 ]0 X* J
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岳华峰这样回答:“西安高新区的诞生和发展,实质上就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统筹科技资源,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结果。”: n5 \0 r7 R N* y3 ?! l
v( a, z) c/ L' L 高新区活力四射的创新氛围格外引人注目:平均每天新设立13家科技企业,每天至少有4项成果实现转化;平均每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项以上专利;平均每家企业拥有1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其中70%的核心专利已经实现产业化;平均每天向国家上缴税金5300万元。
5 _ a, w+ x: r! d$ ?' n4 N
4 d5 u9 G1 g/ c* m/ O 发展因创新而加速,创新因发展而茁壮。金融危机以来的两年里,高新区创新驱动的特色更加凸显,持续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9年,营业收入3133亿元,工业增加值640亿元,税收总额169.72亿元,均居全国56个高新区第三位;实现增加值804亿元,占到全省的9.8%,全市的29.5%,成为陕西、西安最大的经济增长极;财政收入和知识产权实现了两年翻一番,创新活力日益增强。
! u7 q0 \; y) y! C8 A# d! H$ U' y6 I0 q: ^5 i5 `
据科技部火炬年报显示,高新区近两年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在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第2位,可持续发展能力排第3位。
+ n9 u9 ~3 U) J* e# \- \5 n+ c" B* O8 H
竞争强化特色" n4 X- e6 s+ Z' ]( u0 L3 |9 R
+ W# q) b! x$ ~; U# G8 T1 q
新的高端产业,汇聚在高新" a' d( |" p! O5 ?6 ^
: j2 Z6 m8 P, m 致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是高新区调结构、转方式的主要抓手。通过重点发展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陆续进驻高新区发展,使高新区的产业聚集效应空前加强。
$ }+ X: _6 K+ a8 d" s
& |$ t. R2 L' e, P$ { 在通讯领域,引进和培育了中兴、华为、龙旗等300多家通讯类企业,高新区有望成为全国第二大通讯产业基地;在光伏、LED和能源技术领域,引进和培育了应用材料、陕西光伏、华新丽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500多家企业,为打造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软件服务外包领域,引进和培育了NEC、神州数码、炎兴科技等880多家企业,该产业进入全国前5强;在总部经济方面,引进了华夏人寿、中航大飞机、幸福航空全国总部和汇丰银行、北京银行、大唐发电、延长集团等金融机构与大型企业总部100多家,使高新区成为中西部总部经济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9 q* B2 Z3 l T5 |. ~. D5 T
/ U! h0 g5 N$ \& x
虽然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但是两年来,高新区共引进外资企业108家,实际利用外资8.55亿美元,占到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28.7%;引进内资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18家,实际利用内资351.4亿元。
9 F7 y' g3 @4 v! O1 d+ k% f$ p+ s5 C' I1 b$ T5 O: `
目前,西安高新区正在加速践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在通讯、光伏、软件与服务外包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具有中国内陆自主创新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一流的研发基地和新兴业态的引领区,形成在通讯、光伏、汽车、电子元器件、软件与服务外包等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的全新定位。
& j' S# @9 }4 X- y7 l+ ^0 ^, q
y$ n2 N" @. g5 i 辐射力促共赢
1 h$ d1 Q6 c" B: h3 |# } l/ v6 l3 Z: y
新的区域合作,带动在高新
- Y7 L( t$ s$ S, V/ i O: [- t. @. G& |4 f: ?7 c" Z. y& `0 x
一个区域的发展,如果不能与周边形成互动,不能与周边共同发展,那么,它就可能沦为一座孤岛。高新区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了区域性的共享共赢。* U1 k$ ~9 z, [0 T2 G+ V \6 }
- }: k# H8 g% ?3 D 今年6月份,来自丈八地区24个村子的1000余人将丈八街办的一个招聘会场围了个水泄不通,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职位和招聘者进行交流询问。这次招聘会就是高新区联合雁塔区举办的,由高新区人才服务中心组织的42家企业共提供了1600多个就业机会。. ~2 G. j% b+ ~1 [5 c
/ [5 W6 R1 @3 J# p1 D0 H/ O5 M
市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高新区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用雁塔区领导地话说,就是“高新区的建设使得丈八地区城市化进程提前了20年”。* D. w$ f, I/ W
; \! N# r. Y' b6 v( M8 }
如今,在高新区住房最大的不是企业老板,而是为开发区建设做出牺牲的拆迁村农民。走进为东西付村新建成的“付村花园”,一排排整齐的橘红色房子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惹眼,每户三层360平方米的“小洋楼”更是让众多住在隔壁紫薇田园都市的白领羡慕不已。
" T& L6 t5 z; n+ V8 h8 j8 Y& i, ` z8 G+ @0 k
同全国所有的高新区一样,西安高新区随着主导产业的不断提升,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得不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问题。采取区域合作,发展飞地经济为高新区发展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口。
- V+ P' c9 u& V3 S. c
# M% s6 f0 D$ f0 B2 }. T* g/ g 集中研发优势,把技术研发和销售放在高新区,在周边发展产品生产,西安高新区按照共生共存、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和谐发展”。 H4 X; f% A1 E& ?$ ]! i8 f8 e7 U
7 T& q- e; ] ]9 y3 E 去年5月开工的草堂科技产业基地作为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新区与户县政府合作共建的,规划占地20平方公里。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岳华峰说,草堂科技产业基地以“为高新区主导产业配套”为指导思想,积极参与高新区产业分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配套产业,实现与高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为高新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
0 D& `( a2 P- E; b" j, s
+ F0 |. I% J; r3 \& F, n# }# k 像草堂科技产业基地一样,高新区采取“一区多园”模式,与雁塔区、长安区、户县等周边区县合作,建立了电子工业园、通讯产业园和草堂基地,并按一定比例给相关区税收分成,2009年共划转共建区税款(全口径)7.57亿元。* m$ M& M6 D8 B3 y; V
& s* f2 I6 P4 n
目前,西安高新区有3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在陕南、宝鸡建立了天然药材供给基地,500多家能源设备及能源服务类企业服务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区内各类企业在全省建立的生产基地累计达到1000多个,省内上万个企业为区内3000多家制造类企业提供产品配套。 ~8 X" k7 k3 U& N3 x8 ]! u
- {5 o7 z% H( d8 A' P
这种“两头在内(研发和总部在高新区内)”、“中间在外(生产环节放在周边区县)”的模式,带动省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结构优化。 记者 文艳
3 i3 S* n; _1 {#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