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森林防火
查看: 2557|回复: 2

远去的广播 ○向 农

[复制链接]

1975

主题

2189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877

优秀版主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

发表于 2010-12-6 11: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日子,我回到老家,看见我家那只喇叭匣子被遗弃在杂物间,我拂去上面的灰尘,决定好好收藏它,那是一段珍贵的历史。     小时候,大小村落都无文化娱乐可言。人们白天参加队里的集体劳动,晚上早早上炕歇息。整个村庄偶尔有几声犬吠或孩子的夜哭外,一片静寂。
    那时,唯一打破这静寂的就是广播。
    上世纪50年代末,喇叭被安装在大队部门外的一根电线杆上,每天早晚广播两次。喇叭刚安上,每天晚上广播还没响,大队部门就前就已围满了一大堆听众。那时候,人们对普通话还很陌生,广播中多数话语听得不十分明白,但还是觉得有滋有味。尤其是那歌曲、音乐、秦腔等让人喜欢。听多了,有人还能跟着唱几句呢。
    广播是现代文明吹向山区农村的第一缕春风。它使沉寂的山村顿时有了生机,就连那飘着轻柔云片的天空仿佛也比过去明朗了许多。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广播走进社员群众家,那叫有线广播,喇叭被装进一只小木匣,周身红色,正面是一个镂空的金色五角星。我家的广播匣子就安装在窗户的窗肩上。记得通广播那天晚上,我家的炕头和炕脚地,挤满了左邻右舍来听广播的人。 广播的普及使村里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起来。通过广播,人们不仅知道了国内外一些重大新闻,还学会了许多“红歌”。比如《不忘阶段苦》、《逛新城》、《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歌曲,几乎家喻户晓,大人小孩都会唱。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有线广播已普及到家家户户、村村寨寨。各公社都建起来了“放大站”,有了自己的通讯组,办起了各自的社办节目。其内容大多是配合形势的宣传讲话、当地发生的新闻,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在“学习大寨赶昔阳,誓叫山河换新装”的年月里,广播成了各公社用于督战的“喊话筒”,每天天不亮广播里便响起了嘹亮的上工号,人们听到广播中的号声喊声时,都颇感新鲜,齐刷刷早早起来下地干活。但时间长了,就厌倦这号声呼喊,从酣睡中惊醒了也不会立即起来,将被子故意裹紧继续睡觉。 上世纪80年代收音机和电视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有线广播开始淡出。但那段有线广播的历史却一直留在我记忆的深处,成为一道难忘的风景。

31

主题

3335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073

新人进步奖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著名精英论坛长老一代水王发帖明星爱心大使热心版主论坛名人灌水天王

发表于 2010-12-6 12: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数字时代了,喇叭匣子就是应该成为历史的产物了:lol。

8

主题

235

帖子

30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3049

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

发表于 2010-12-6 19: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4_1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