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新闻主编 于 2010-12-5 10:26 编辑
户县社火(来自花好月圆)
户县社火,户县的民间传统艺术主要形式之一,又称射虎、社戏(念hu),户县人把举办这些活动叫“耍射虎”,原来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的白天举办,但是近年来,基本上一年一小耍,三年一大耍,主要的看头还在三年一次的大耍,规模宏大,场面火爆。
社火的举办让户县的民间艺术逐渐蓬勃发展,期间由于以村为单位,这样无形中增加了村里人的亲和力和团结力,促进了邻里团结。
百度按:社火源于古时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远古人们认为火也有灵,将之视为神物加以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社火的意识逐渐增加了更多的娱乐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
现代的社火已经成为民间娱乐活动如锣鼓、芯子、高跷、竹马、跑旱船、舞狮子、耍龙灯的总称。这种民间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热闹,与节日期间的喜庆气氛非常吻合,所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每当耍社火时,彩旗招展,锣鼓开道,炮声震天,人们成群结队竞相观看,把传统的节日气氛烘托得红红火火。
陕西民间社火又称“芯子”,讲究“绝技”,种类繁多,仅户县就有“抬芯子”、“车拉芯子”、“背芯子”等之分,其中“背芯子”是社火绝技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背芯子”又称“背火”、“背杆”,是用特制的架子绑在背者身上,架子上装饰有12属相等各种动物以及莲花、彩云等模型,上面站立一个或者几个三五岁的小孩,妆扮成各种戏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如同骑乘一般,跟随着大人的跑动一起起舞。背芯子行走、下场子都有各种讲究,如双凤归巢、二龙戏珠、仙女穿梭、走四方、串三角、龙摆尾等等,机动灵活,上下配合,衣袂飘飘,煞是好看。
户县秦渡镇的背社火相传是古时候一位姓邓的村民在“河北”(指渭河以北)给人拉长工时把当地的这种民间戏带到了乔家庄,并经过研究,形成了今天的背社火。
花好月圆笔下:在户县正月十五前后都有传统社火表演今天跟朋友过去看~规模还真大~从早上10点一直到下午4点才结束 芯子社火是户县社火中最奇妙绚丽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它以高、险、妙、悬的形式表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剧情节,令人惊叹,引人入胜。户县的芯子社火以凿齿村、宋村、穆家堡、杨家堡、大王东、大王西、定舟村最为有名。凿齿村芯子社火造型巧妙,阵势宏大,一般芯子高达7.5米——8.5米,分四、五层,芯子上系扎小孩最多达24人。曾装扮过《龙凤呈现祥》、《盗灵芝》、《吴王采莲》、《十美女进饍》近百种芯子社火。穆家堡和杨家堡的社火芯子设计悬妙,纸扎讲究,制作的鸟兽生动,整个社火完美耐看。用社火老艺人穆生义的话说,就是结构严谨层次多,造型险悬奥妙深,静中有动动中活,剧情真切通情理。同时这两个村子一起耍社火时互相争胜,常在社火内容上讽刺、挖苦对方以求占得上风,让人们在惊叹其悬妙之余,有了更多的玩味。宋村的芯子社火以细致、文明、悬妙、干净和创意大胆新颖著称。他们把杂技融入社火,动中有静,悬妙惊险。大王东,大王西村和定舟村的社火也各有特点。芯子社火在历史发展中由早期的人抬逐渐演变成拖拉机或汽车载拉的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