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森林防火
查看: 5003|回复: 1

故乡夏天的打麦场(转自不言成蹊 http://379700572.qzone.qq.com)

[复制链接]

447

主题

1276

帖子

1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7367

优秀版主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

QQ
发表于 2009-1-19 21: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故乡在西安郊区户县的平原区,向南距离秦岭终南山大约十多里。故乡夏天的气候是炎热和漫长的,由于有了夏收和夏播,对于故乡的乡亲们来说,夏天又是喜悦和繁忙的。在我的童年时代,乡亲们的夏收农活大都是在打麦场上进行的。
大约到了公历的五月底六月初,家乡的农民就要开始紧张繁忙的夏收了。在我小时侯,农活基本是靠手工来进行的,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时间。一般每家农户都要在村子附近自己的田地里种上一小块大麦,大约在半亩到一亩左右,其余的大面积农田里种的是小麦。种大麦的目的是大麦用做农畜吃的精饲料,另一个目的是用种大麦的那小块地做打麦场用。大麦要比小麦早成熟半个月左右,所以收割了大麦以后,马上就把种大麦的那块农田翻耕耙平,如果没有足够的墒,还要洒水湿地,然后用石碌躅(石滚子)反复碾压,碾压的同时还要给地面均匀地施撒草木灰,使地面压实结块,等地面在太阳下暴晒两三天失去水分后,就形成了一块平整光滑,坚硬可用的打麦场了。各家的打麦场做好以后,就预示着紧张而繁忙的夏收就要开始了。
六月初开始收割小麦,我们家乡那段时间经常有雷阵雨,如果不及时收割已经成熟的小麦,大雨来了就会使一年的辛苦劳作颗粒无收,所以当地的人们把夏收叫做龙口夺食。在没有机械化前收割小麦是靠人工用镰刀收割的,精壮的年轻小伙子最多一天也只能收割两亩小麦。为了不让成熟的小麦不因坏天气而受损失,农田较多的人家往往就雇佣“麦客”来收割小麦。麦客大都是来自商洛山区的农民和甘肃东部的农民,因为商洛山区的小麦成熟早,那里的小麦收割结束了,而甘肃的小麦还没有到成熟收割的时间,所以这两个地方的农民就跑到关中平原来打工想赚些钱。收割小麦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所以人们在收割小麦时,除了每天给干活的人吃三顿饭外,还要在上午和下午给他们加餐两次。一般早饭和晚饭是在家里吃的,中饭和两次加餐是在收割小麦的现场田地里吃的,食物和饮料是家里的女人或者家里上学的学生送到田地里的。由于夏收忙碌,农村的中小学一般要放两周的忙假,让学生们回家帮助父母干活。农民把收割下的小麦捆扎成捆,再用马车运到打麦场,在打麦场的边沿码成高大的麦捆垛,这样就不怕下大雨了。这时人们要马上对收割完小麦的农田耕地开沟,播种玉米,谷子等秋田作物,也就是说小麦收割完了紧接着就是夏播。种完秋田,在天晴的时候打开一部分麦捆垛的小麦捆,解开麦捆,摊放在打麦场地面暴晒,下午再用马拉着石碌躅碾压,使小麦脱粒。这时碾场赶碌躅的农民一手牵拿着缰绳,一手挥舞着马鞭,看着即将到手的丰收果实,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一边吆喝牲口,一边唱着高亢的秦腔。把小麦碾压好之后,用农具谷叉抖动麦秸使麦粒落地和麦秸分离,再把和麦粒分离后的麦秸在打麦场的另一个边沿码垛,以便以后找时间对其再进行二次碾压脱粒。然后把分离出来的麦粒在打麦场中央堆积成堆,在傍晚有风的时候用木制的锨把麦粒以弧线形式向空中抛撒,利用风力把其中的麦壳和杂质吹跑,使麦粒净化,这个过程叫做扬场。然后再把净化过的麦粒装代运回家里,以后还要找时间对其晾晒脱水。完成了这些复杂烦琐的过程之后,这些小麦才可以给国家仓库上缴纳税和储存自己食用。第一次脱粒叫碾生场,第二次脱粒叫腾秸,要经过好几次的碾生场才能把所有的麦捆垛里的麦捆脱粒完。等到把麦捆垛里所有的麦捆脱粒净化脱水工作完成之后,把两次脱粒干净后(腾秸过)的麦秸运回到家里后院码垛成高堆,作为平时做饭用的燃料和牲口的草料,这时打麦场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从在地里收割小麦到颗粒归仓,收麦子的整个过程大概要持续一个多月。麦收结束后,等到一个雨天后,人们对雨水浸湿的打麦场进行耕地深翻,种上萝卜白菜或者其他作物,旷日持久的夏收也就结束了。不过现在我们家乡的夏收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耕地不用牛马拉犁,运输不靠马车,这些作业全部用拖拉机来完成,收割小麦就更方便,联合收割机在地头现场就可以脱离打包,原来一个月的辛苦劳作不到两三天就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大大的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农民可以进城打工或者经营其他产业。
打麦场除了用来小麦的脱粒晾晒入仓之外,还是人们晚上休憩和小孩娱乐玩耍的好地方。我们家乡的夏天气候炎热,日照强烈,气温很高,那时侯没有空调机,闷热的天气使得人们晚上在家里很难入睡。农民们忙碌了一整天,为了休息好,就夹起铺盖到打麦场里睡觉。人们在打麦场的地面上铺一张用芦苇编织的席子,用一块砖头当作枕头,盖一床自家织布染色制作的粗布床单,就可以进入甜蜜的梦乡。我们家乡是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到了后半夜天气冷了才盖身旁备用的被子。不过这样的享受只是男人的特权,女人们是不允许在家外面睡觉的。在家里睡觉除了闷热难耐之外,蚊子的叮咬是另外一种折磨。家乡的女人们把半干的艾草或者麦秸放在屋子外面点燃,由于柴草不干有水分,燃烧得很慢,并且产生大量的烟雾,就用这样原始的办法来驱赶蚊虫,这样带来的后果是自己也被烟雾熏得咳嗽流泪。解放以后人们没有过去那么封建了,一些已婚的中老年妇女也带着小孩子去打麦场纳凉睡觉,不过到了后半夜她们就回家休息了。
夏天在外面纳凉睡觉时,小孩子一定要睡在两个大人的中间,这是为了防止晚上狼来了叼走小孩子。大人们体重大,狼叼不动,睡在旁边不害怕。如果小孩子睡在旁边,狼就有可能叼走小孩子,把孩子放在大人的中间,狼就没有办法叼小孩子了。狼叼小孩子的办法是用嘴咬住小孩子的脖子,小孩子出不了声,孩子怕疼就用手紧抱狼的脖子,狼就很轻松的把小孩子叼到没有人的僻静地方吃掉。狼有时候跑到猪圈里去叼猪吃,它叼猪的办法更巧妙,先用嘴轻轻的咬住猪的耳朵,再用尾巴拍打猪的屁股,把猪赶到没有人的地方再吃掉它。草原和山区的狼是成群结队的出现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们老家关中平原只有零星的狼。记得1956年的夏天,有一只狼不知道什么原因跑到了我们邻村大牛东村的村子里。大牛东村周围有十米多高的城墙。村民们马上把所有的城门关闭,组织了几十个小伙子拿着谷叉等农具对这只狼进行追扑,最后把这只狼追赶得走投无路,在城墙边附近它猛的一跳,企图跳墙逃跑,但是没有跳过去,被一个农民用谷叉叉中,其他农民蜂拥而上将其打死。打狼的人们把打死的那只狼拖到村西小河的桥边开膛剥皮,每人分到一块狼肉。我的三表哥也是参与打狼的一分子,所以也分到了一块狼肉,他把煮熟的狼肉盛了一小罐,给我们家送来尝新鲜,我也吃了一小块,年代久了,也忘记是什么味道了。以后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生态的变化,老家关中地区就几乎看不到狼了。上世纪末贾平凹写了一部小说,名字叫“怀念狼”,主题就是说的生态变化,环境污染的问题。环境变坏了,狼也就不见了,狼虽然有害于人类,但是人们怀念过去的自然环境,自然也就怀念狼了。
到了傍晚,打麦场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那里打闹嬉戏,玩老鹰捉小鸡和捉迷藏等游戏,或者相互追逐打闹。老人们则坐在铺在打麦场地上的芦苇席上看护幼儿,并给围着他们而坐的小孩讲故事和念童谣,从牛郎织女,天仙配到孙猴子大闹天宫,信口开河,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孩子们的追问有时候使得爷爷奶奶们回答不了而十分尴尬,为了维护权威,孩子们总是得到一顿莫名其妙的训斥。黄昏时分,太阳已经失去了炙热如火的光芒,又大又园,象一个橘红色的大饼挂在西天,西天周围的云彩变成了绚丽多彩的晚霞。任凭你的丰富想象,可以在晚霞里找到猫狗鼠兔等你认为相似的图形,不一会,你认为的形状瞬息之间却又变成另一个样式,正如杜甫在《可叹诗》中所说:“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巴金在一篇叫做“火烧云”的文章里就描写了这种瞬息万变的景象。太阳落山以后不久,天空就成了繁星的世界,乳白色的银河斜挂苍穹,湛蓝色的天空星汉灿烂,使人感到神秘而空灵。爷爷奶奶们指者天上告诉孩子们哪个星星是牵牛星,哪个星星是织女星,告诉孩子们牛郎是怎么睬着喜鹊搭的桥过天河遇织女相会。读过书有一点天文知识的孩子在通过北斗七星的勺边寻找不大明亮的北极星。等到夜深了,老人抱着早已熟睡的孩子回家休息,而劳作一整天的大人们早已在打麦场里铺的席子上鼾声大作,进入甜蜜的梦乡多时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老家的自然环境还是十分良好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朝霞似火,夕阳织锦,繁星点点,宁静而温馨。现在的工业化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和物质享受,同时也破坏了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家乡现在早已看不到蓝天白云,所以也就没有景色如画的朝霞夕阳,晚上也只能看到很少的几只星星在孤独的闪烁。晚上全家坐在一起看电视,孩子们也不需要听爷爷奶奶唠叨什么他们反感的老生常谈。农业的机械化使得人们脱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当然更不需要打麦场这个过时的东西了,不过这样人们也就永远失去了打麦场里休憩娱乐,“坐看牵牛织女星”的温馨场面了。对于我来说,还是十分留恋过去在打麦场里渡过的童年。

564

主题

1285

帖子

54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5499

优秀版主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著名精英论坛长老一代水王发帖明星爱心大使论坛名人

发表于 2009-1-20 13: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不一样的感觉,有底蕴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