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 颈椎错位所致疾病,颈项部软组织损伤及退变后等出项的一系列颈项部疼痛不适或血管、神经受压等症状的一系列表现,统称为颈椎病。它是由颈神经根、颈段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1、颈型 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不良的坐姿,低头、坐办公室等工作者,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一般多无退行性等器性改变,养成良好坐姿,避免久坐,配合适当正确锻炼就可,预后多很乐观。 % t9 N: M$ K) {1 B
2、神经根型 头、颈、肩、背、上肢等处定位性疼痛与放射痛;活动受限,颈部及上肢的关节运动障碍;肌肉跳动、麻木或萎缩,多见于背部或上臂;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退或消失。有明显的定位体征和压痛。 颈椎病常见的压痛点分布与患者主诉的疼痛区域并不完全一致,它分为: ( o, W+ Y W5 a" q, k1 A/ Y% z
(1)风池穴压痛点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此压痛点极为常见,压迫此点时除局部疼痛较著外,并向后枕部、头顶及同侧眼部放射,少数病人可放射至同侧太阳穴。
( M6 G, {5 G0 r* i: S" L" T(2)肩上压痛点
位于肩上第7颈椎横突,为斜方肌上部纤维经过处,压迫此点,可放射至颈、肩、臂、手外侧。
8 R, u1 W# _: ]* y0 t/ q3 L(3)肩胛内上角压痛点
位于肩胛骨内上角的稍上方,为提肩胛肌在肩胛骨的附着端。检查时先摸到肩胛内上角,在其稍上方可摸到接近垂直略向中线倾斜的索状物,即为提肩胛肌。压迫此点除局部疼痛外,并常向同侧第2、3颈椎旁放射,少数可放射到枕部、头顶,甚至同侧眶部。疼痛亦常向同侧肩及上臂前外侧放射,少数可放射至前臂桡侧。
+ R2 i: d% P; N! F- w& E(4)肩胛腋窝缘压痛点
位于肩胛腋窝缘的稍外侧,为小圆肌及大圆肌在肩胛骨的附着端,一部分背阔肌纤维亦经过此处。作此压痛点检查时,手指应向前向内压向前肩胛骨腋窝缘。压迫此点时,放射痛及发麻感可至臂及手的尺侧。 - s+ D; m5 b. v& b) E
(5)肩胛内缘压痛点 位于肩胛脊柱缘稍内侧处,为小菱形肌及大菱形肌在肩胛的附着端。此压痛点一般无放射痛,少数患者有压向肩部或颈部的放射痛或胸闷感。
1 t" |1 ^8 e3 A @(6)肩胛岗下压痛点
位于肩胛岗中点下方3~6厘米处,为岗下肌在肩胛骨的附着端。此压痛点不但极常见,且压痛常甚重,剧烈程度往往使患者不能忍受。压迫此点时,疼痛可放射至臂及手的尺侧,并常有尺侧手指发麻、发凉感。 2 t, S4 E4 m7 D6 U* T* s& I1 c0 ?
(7)颈后部压痛点
7 s% C1 h; @9 k2 }: I/ M# Y$ n+ o4 |' P# q
多数位于第2、3、4、5颈椎棘突问及其椎旁,有时其他颈椎棘突间及其侧方亦可有压痛。颈后部压痛区主要为斜方肌中、上部纤维及提肩胛肌在枕骨、颈椎及项韧带的附着端。疼痛可放射至枕部、头顶、颞部及眶部,少数患者压迫这些点时并有头痛、头晕、眼球发胀、咽部不适等感觉。
7 f3 ^, y1 @$ X! ~0 [9 A; H9 {; H% q& V9 f: d2 l$ j
(8)胸椎压痛点
$ }; t; o& ^3 G, x; Y) e, B9 i1 F. h0 Y( g1 S; z
多位于胸4、胸,棘突及其两侧,主要为大菱形肌、小菱形肌及各椎旁肌肉的附着端。压迫此两点,疼痛可放射至肩、上臂并有胸闷感。
! j$ @4 \ L% r7 M2 E( C(9)肋软骨压痛点
颈椎病常引起第4、5肋软骨处疼痛,痛点固定以左侧常见,检查未见局部红肿,颈椎病治愈后,疼痛自行消失,需注意与肋软骨炎相鉴别。 对于以上各压痛点,在手法纠正棘突偏歪以后,可针对不同病人及不同压痛点,给予推、按、揉、压治疗,以解除肌肉痉挛。临床上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 e- ^1 j, j, g
3椎动脉型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位置性眩晕或体位性摔倒;耳鸣、耳聋、舌活动障碍;血压异常,如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小脑及大脑枕叶损害的症状(脑性瘫痪、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 " n' F' K" \0 `7 |
, y3 E* R, C; `# [' T* X
4颈交感神经型
/ S7 J4 L: ^" N1 Q/ r, R
2 q4 l) v1 h; E+ }$ \# ]/ I5 s: ~3 [视力模糊、瞳孔散大、眼胀;血管调节障碍,心率紊乱、心慌心跳、血压异常;排汗障碍(头、面、肩、背、上肢某部多汗或无汗),肢体发冷、苍白或发红;霍纳氏征(眼球下陷、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可有同侧面部充血、无汗);咽喉部异物感,顽固性失眠、低烧等。
& {% R# E9 |* v% J; q
3 @) E$ p' Z2 B0 y7 D+ ~* D5、脊髓型 类似脊髓空洞症或颈髓侧索硬化症,如早期常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步态笨拙,迈步发紧,脚尖不能离地;肌力减弱,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或减弱,出现病理反射,痛温觉障碍。晚期可出现括约肌松弛及深感觉消失,重者完全瘫痪。 6、其他型 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合并而成,多以发展成后期,预后多不乐观。希望有颈椎异常表现的患者及早诊治。 - b5 | }& k: _- E# [5 C" Z0 }; C
(二)诊断要点 适于具有上述一种或多种表现者。
/ a) _& m% { r1 S' v) N1 r1.颈部检查
3 D2 |4 t8 }: _6 R, U; h' \) i, r
/ S: T7 w; c& G1 V4 F, M颈部活动障碍,或活动时有摩擦音,或其他症状加重;颈部触诊有压痛、肌痉挛、棘突或横突偏移,棘间隙变窄或变宽,项韧带钝厚等;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位置性眩晕试验呈阳性。
* ]# G3 R; X" Z5 j$ u. |# [7 E2 y
8 L J" s1 |- w* {+ W) u2.颈椎X线片
+ U5 Q3 t3 J3 W+ p
( u$ Q& h$ W% P: M3 M7 w' ?
! t+ f3 f8 y2 A$ \& C0 l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疾病。侧位片可见颈曲改变,椎体前或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或棘间隙变窄,项韧带钙化等;斜位片可见椎问孔变窄或变形;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变尖或两侧宽窄不等;开口正位片可见齿状突轻度偏移等。
% m0 `/ l! E3 C" j" l0 L3.其他检查
如脑血流图、心电图、血脂、眼底、血、尿常规检查等,必要时作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 + W0 z* T! T2 \" l7 S- ^2 J3 ^% r
1 i, V7 D. }$ {9 @
二、治疗方法 $ e3 d. h; _6 x7 o7 V: F
(一)整脊手法 适用于颈椎轻、中度移位。
. j$ K0 d& t q+ O+ n% W( a(二)穴位揉压法
适用于软组织炎症等。选压痛点或解剖相应部位(如星状神经节处、风池、曲池、合谷等),用拇指指腹部揉按,由轻到重,使局部充血为度。 * X, F$ l1 o( c# l- M
(三)禁忌证
+ l+ C$ c T- G9 o1.颈椎破坏性疾病(如骨结核、骨肿瘤、外伤移位、骨折等)禁用;
5 S4 _, w& _" F2 Y
2.合并急性传染病慎用;
) D9 M- U6 U) i6 A0 [3.有严重脏器疾病如脑动脉硬化、心脏病等慎用;
- q* ^1 v/ x2 w4.颈椎前滑脱、骨质增生已连成骨桥者慎用。
2 O% I" C; _6 `
(四)颈部功能锻炼
8 N5 z4 i% z4 w8 A5 @' z1.保持正确姿势,避免不良因素刺激;
' T0 T# R+ @$ X" F% y
2.坚持自我锻炼:作颈部缓慢屈伸旋转活动,先做前屈后伸动作36次;紧接着闭目左、右侧曲头12次,后梳头36次。(最好坐着做,以防摔倒;年老体弱、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