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靳应禄 于 2016-5-31 08:09 编辑 " A1 {# E3 q9 V7 m7 t) r& z' J
, `4 [* K! ]8 F' f+ L
潘晓玲、潘青梅——户县农民画坛姐妹花 享誉全国的户县农民画出国参展者不少,而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者当数潘晓玲。《人民日报》曾这样报道: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中华巧女”称号的潘晓玲,今年,在自己的画室接待国外旅行团280个。算下来平均每天就接待10多位外国朋友。前不久,她第三次赴新加坡,参加由该国主办的“春城洋溢华夏情”中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新加坡数万人争睹她的农民画风采,她带的300幅作品被抢购一空。潘晓玲告诉我们,最受青睐的是她的《百子图》、《农家秋色》、《牧归》、《势不可挡》等作品,(见《人民日报》 2005年11月29日 第十五版)。 今年(2016年),潘晓玲受邀第7次赴新加坡参展,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年去参展的是其妹妹潘青梅。 名不见经传的潘青梅?行吗?因为参展不但要讲解,而且要当场进行绘画表演的。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潘青梅随着姐姐潘晓玲画画已经二十多年了,早就不是学徒了,不说炉火纯青吧,起码功底不浅。 潘晓玲是很有实力的农民画家,是户县农民画队伍的中流砥柱,有着面积达两百多平方米的画苑,是国内外一些旅游团体的约定参观点,前来参观、交流、学习者(团队)络绎不绝。但逢潘晓玲外出,便由妹妹潘青梅替代。潘青梅兼绘画、讲解、演示于一身,这些都是笔者亲自目睹了的——说目睹是因为笔者是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被聘为西安市非遗保护文化研究员,既是职责,更有兴趣,加之和潘晓玲在创意上有合作,光顾该画苑是常事,也曾与他们讨论过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的农民画定义,笔者认为应定义成“民俗画”(属一家之言,可与同人商讨)等。 潘晓玲、潘青梅——户县农民画坛的一对姐妹花。 * I! P* W' ?8 ^5 e0 d4 @
% M `* i5 K0 L- i' }
(作为过来人,笔者是户县农民画在形式上发展、壮大的见证者之一。笔者家居县北,在惠安厂供职,上下班皆骑自行车。记得1970年的一天,路过陶官寨,发现沿公路边弯曲不直、高矮不齐、新旧有别、消根(方言。硝蚀)存在的土围墙统统被放倒重砌。如此阔绰?一问方知有外国人要来户县,有碍观瞻。不久,户县东关十字,破天荒地有了穿皮衣的交警,大都市的标准啊!接着,这个十字,放置了一个做工精细的岗亭——是惠安厂赠送的,在当时完全称得上一流。还有,户县临街的建筑也纷纷改建,是省上要求的……所有这一切,皆缘因户县农民画。) + A7 N# o. K/ ~& m; p, w& M% O
& a: {$ H& `8 M% C7 {
2 j- b7 h8 K+ S+ m/ e4 m $ w, N& k6 g4 d. Q, Y9 P$ z+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