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何时起,我竟然变得不喜欢旅游,也许是没找到适合一起出行的伴,或者心情。我挺佩服那些拎起背包就走的人,独自探山问水,在热闹熙攘中享受孤独。我不行,一个人出行觉得没有安全感。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好像还没单独到哪里去玩过,一年一度的以这样那样名义的出行,都有同好。 因此旅游变得不好玩,好玩的是身边的人。仿佛借着看景的名义,我们聚一下,至于景色,倒在其次。事实也是如此,所有的景色都是走马观花,因此我至今不知道景色该如何去看才合适。苏州有大大小小风格不一的园林,有的适合晴天,有的宜在雨天,抬脚即到的距离,我一直想去转悠,假装也享受一下孤独,找寻些矫情的诗意,喝一点浓茶,想一些人。却竟从来没有去过,只是常作陪客。陪着客人,重点也不在景色,所以经常是我在园林外百无聊赖地等人,看着客人兴高采烈地出来,直夸好,精致,甲天下,果然!& {. W# [" I @" D5 U9 A
前几天去太原,当然还是因为有人同行,私下里很憧憬五台山,看看山,看看庙,看看庙里的僧人,看看他们的气魄。到了五台山,发现自己还是想错了,想单纯了。中国现在但凡被开发的所在,一定人满为患,何况还在暑假。人一多,就像赶集,你就没办法在一个你想小憩之处真正停下脚步,人多、吵杂、导游催。对于庙宇的想象大约都是庄严肃穆,大树参天,晨钟暮鼓……全然不是这个劲儿,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跟流水席一样来了就走。我想我大约是心不静,无福消受这样的美景与神圣,所以到后来,我们索性不进去了,找个相对人少的地方讲讲话,歇一下脚。( V3 W3 p7 m9 b, d2 p
中国的景点就有这样的神奇,无论它多么美好,名气多么大,都能叫你不太想再来。所以绝大部分景点里的旅游纪念品都有这样的特色,千篇一律并且烂俗无比,真是非常配合游客的心情。/ c! k, T" Z0 {/ f1 ^+ W
我记得两年前和师兄师妹们游晋祠,气温也高,却是高兴的,虽然同样是走走看看,闲散而不着边际地谈话,心里却不匆忙。大约因为晋祠没有被拍到传奇的影视中去,所以它还保留些以前的样子,像不被打扰的高僧,容你也能为你所容,彼此相看两相宜。
& U- C& Q9 `! C" b# u9 X 你不去平遥、不去乔家大院,都不好意思说去过山西。我们也照例前往,我算重游,热情自然低了许多,也像是陪客的意思。在平遥,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同行薛老师说它竟然没有一棵树!是,就这里不对劲,都是褐色灰色,都是败坏心情的颜色。平遥古城也好的,方整、周正,端然之态。在城墙上向下看,到处都在做仿古建筑,想必三两年之后,这里一定气势宏大,不知道会不会也栽上几棵树。
; G1 o! B6 }! z! C* v, L 平遥,除了那一段古城墙,城墙里可看的乏善可陈,所谓票号、县衙,都有虚张的声势。做历史的人可以远眺一百年前的繁盛,像我这样胸无点墨的游客,瞧来也并无多少新鲜处。至于乔家大院,我看见的是晋商的务实。乡下有钱人,腰眼粗了,建个宅子。或者因为时局较乱,或者因为匪患甚多,这个宅子就要像铁桶一样密密匝匝地围起来。张艺谋那个四院点灯,除了给乔家带来流水般的游客,其实还顺便给它贴上一个暧昧而略带情色意味的标签。这当然是个不小的误会,但乔家似乎并不在意,因此那些红灯笼一直崭新地挂在那里,像个幌子。
8 q( e6 z% R" O2 |! x" j8 C) G 这一两年去过乔家大院的人,一定有个和我类似的观感:它的游客必经的商业街,比乔家的院子大很多倍!山西人就是会做生意。/ D' l7 a U/ J( C8 C: F. K( N3 e7 A. W
倒是在去祁县的路上,山西的友人用晋中话朗诵了《再别康桥》,算助兴,很是叫我一喜。别人什么感受我没问,以前感觉很多的方言真是不能听,毛骨悚然。我在外地听到有人大讲我老家话,就有严重的不适感。这次听纯正晋中话,觉得好,不硌,可亲。就有点想念西安城里的师傅,那一嗓子秦腔,想他次次相邀,这里始终未成行,这弟子真是无礼至极。我有没有跟你讲过,和你一起去西安小住?- F/ T7 `# J2 d K3 {& D4 ]
我师傅那里,宽宅大屋,有羊肉泡馍和美酒,有大雁塔和碑林,还有淳朴憨厚,温温而宽心的笑。我有空带你去吧!
+ i, R2 r$ x& y) x" y% g6 h/ C. i0 d/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