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岸,北接塞尔维亚与黑山,东北与马其顿相连,东南邻希腊,西濒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海岸线长472公里。阿尔巴尼亚为欧洲中最不发达和低收入的贫困国家之一,全国一半的人口依然从事农业种植,但近些年已有改进。许多西欧国家的人口贩子皆出自阿尔巴尼亚,控制卖淫集团,并给诸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阿尔巴尼亚国旗上绘有一只黑色的双头雄鹰,沿自15世纪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领袖斯坎德培(Gjergj Kastriot Skanderbeg)的印章,故此阿尔巴尼亚也有山鹰之国之称。
1 y5 {% o+ ]. {& J阿尔巴尼亚人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古老居民伊利亚人的后裔。公元9世纪以后,分别受到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和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1190年建立独立的封建制公国,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到18世纪,在阿尔巴尼亚人聚居区周围逐渐形成了两个民族群体,并形成不同的书面语言,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从事农业,由于地理和交通条件较好,所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19世纪下半叶,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日渐高涨。1912年11月28日宣告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奥匈、意、法等国军队占领,1920年阿再次宣告独立。1924年成立资产阶级政府,1925年成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索古为国王直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3年德国法西斯侵入)。1944年11月29日,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夺取政权,并解放全国。1946年1月11日,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76年修改宪法,改称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W, @% m, t7 B# ^& }
历史学家多半认为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是伊利里亚人。他们曾在公元前3世纪建立起一个王国。罗马人决意攻占这个王国,以摆脱伊利里亚人对他们贸易船队的威胁。公元前167年,阿尔巴尼亚被占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这个国家又屡遭入侵。
1 {2 I6 L% z. j6 \; s: X给阿尔巴尼亚留下最深刻影响的是土耳其人的侵略。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入侵开始于1385年。当时一个阿尔巴尼亚王子与另一个王子发生纠纷,其中一个想借助于奥斯曼人。这样,奥斯曼人得以在阿尔巴尼亚长时间地实行其统治。他们所遇到的最主要的抵抗,是由乔治·卡斯特奥蒂即斯坎德培所领导的抵抗运动。0 [2 a& t2 E& X4 U
斯坎德培是阿尔巴尼亚名门之后,他曾被土耳其苏丹俘虏当作人质,受过伊斯兰教育,在土耳其军队服过役,并获得了很高的军衔。后来,他从军队逃出,回到了祖国,他公开放弃伊斯兰教信仰,皈依天主教,并领导了反对土耳其人的民族抵抗运动,斗争了四分之一个世纪。1468年,随着他的去世,在阿尔巴尼亚反对伊斯兰教的最后努力宣告结束。从那以后450年,阿尔巴尼亚一直属奥斯曼帝国管辖。
1 F3 @8 m+ ~( x19世纪中期阿尔巴尼亚人民曾举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起义,都被土耳其统治者镇压下去。1911年4—8月阿尔巴尼亚德契奇山区爆发民族起义,由于领导起义的封建主同奥斯曼帝国统治当局谋求妥协而告失败。1912年1月阿尔巴尼亚爱国者乘奥斯曼帝国解散议会、新议员选举之机,再次发动起义。4月贾科瓦地区爆发起义。5月波及整个科索沃,7月从北部地区扩大到中部和南部,成为全国性的总起义。参加者有信奉天主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的居民及民族主义团体黑色协会。8月起义者占领斯科普利亚、费里等许多城市。但领导起义的封建主满足于阿尔巴尼亚获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同土耳其人谈判签订协议,起义未获完全胜利。10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参加的巴尔干国家希腊、黑山、塞尔维亚密谋打败土耳其人后,共同瓜分阿尔巴尼亚。
) F) l* N& }* h5 H0 z阿尔巴尼亚爱国者于1912年11月28日在发罗拉召开国民大会,宣布阿尔巴尼亚独立,并授权伊斯梅尔·捷马利(1844—1919)组建第一个阿尔巴尼亚政府。从此,11月28日被定为阿尔巴尼亚独立日。同年12月英、奥、法、德、意、俄六国大使在伦敦开会,承认阿尔巴尼亚脱离土耳其独立,但同时又把它置于六国控制之下。根据会议的决定,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被缩减一半: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北伊庇鲁斯划归希腊。
5 @6 g* h, T/ M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塞尔维亚、黑山、希腊、法国、奥匈帝国等国军队先后开进阿尔巴尼亚,各占一方,彼此交战。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列强又策划了一个肢解阴谋。1920年1月阿尔巴尼亚各地代表在卢什涅举行国民代表大会,表示要保卫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并成立了以苏莱曼·台尔维纳为首的新政府,定都地拉那。1922年12月封建反动势力的代表阿赫梅特·索古出任政府总理。1924年6月阿尔巴尼亚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力量推翻了索古政府,建立了以范·诺利为首的民主政府,他是一个希腊正教主教。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施政纲领,但没有得到实现,民主政府于同年12月24日被索古推翻。1925年1月索古宣布成立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自任总统。1928年9月索古又把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改为王国,自封国王索古一世。[2]他的统治是残暴的,但他在经济和国民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i# G2 Y' K; U' r7 W6 {0 c
索古为了反对南斯拉夫觊觎阿尔巴尼亚,与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随之,从意大利那里得到了财政援助。他还鼓励意大利资本家到阿尔巴尼亚投资。1939年,第二次大战爆发前5个月,意大利人一举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迫使阿尔巴尼亚国王逃之国外。1943年,意大利战败后,德国人曾控制过这个国家一年多。) e! J% M! t0 ?6 K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产党人领导的抵抗运动蓬勃兴起。后来,共产党人与民族主义者为夺取政权而斗争了一段时间,共产党最终夺取了政权。1945年,举行了选举,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获胜,成为政府首脑。1946年,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 E* E4 X# o" j% I1 S% c在铁托和斯大林之间发生了分歧之后,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的牢固关系中断了。阿尔巴尼亚站在苏联一方,从而得到了苏联经济、技术上的大力援助。但是,50年代当苏联与南斯拉夫恢复关系以后,阿尔巴尼亚将目光移向中国,并与中国一致认为: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作为对这一立场的报偿,阿尔巴尼亚开始得到中国的帮助。1968年,在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阿尔巴尼亚退出了在1961年加入的华沙条约组织,与苏联彻底断绝关系。1975年,阿尔巴尼亚面临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1976年,新宪法开始实施。此时阿尔巴尼亚与中国的分歧已经表面化,开始对其国内的一些中国人提出公开的批评。同年1 月两国关系恶化,阿尔巴尼亚政府还逮捕了数以千计支持中国的干部。1978年,霍查在其著作《帝国主义与革命》中说:“毛泽东的思想绝不是马克思主义。”阿尔巴尼亚坚持拥护斯大林及其路线。1979年1月,阿尔巴尼亚以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名义,为纪念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举办了官方的、民间的庆祝活动。在经济上,中国的援助曾使阿尔巴尼亚走上了重工业的道路。阿尔巴尼亚从1978年起能自行生产农用拖拉机,1980年能够生产所需零配件的90%。1981年12月18日,地拉那电台宣布:自1954年以来一直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党的领袖恩维尔·霍查的左右手穆罕默德·谢胡因神经崩溃而自杀身亡。1982年12月7日,阿尔巴尼亚又在勃列日涅夫的继承人尤里·安德罗波夫上台后发表的第一篇评论中表示:“地拉那不曾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发生过关系,也绝不会与安德罗波夫以及任何背信弃义的苏联领导人发生关系。”8 U5 r% L$ c2 G9 l4 w5 L: Y9 S1 g
1982年1月,霍查要求议会任命阿迪尔·查尔查尼代替谢胡担任部长会议主席。查尔查尼在其声明中宣布:他将继续执行党的领袖霍查的“真正的马列主义路线”。恩维尔·霍查去世以后,新领导拉米兹继续着霍查的思想和政治路线。+ H6 ]) M8 N _ [8 a
1991年4月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 m7 W8 w, t, {6 {# c& r2009年4月1日阿尔巴尼亚同时与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
& T0 @& s O3 r5 I5 \4 ~2009年4月28日阿尔巴尼亚总理贝里沙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向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总理托波拉内克正式递交了阿尔巴尼亚加入欧盟的申请;
, Y; C% L1 |0 \3 [: ^2009年底欧盟批准了阿尔巴尼亚的入盟申请。
' p; g& H$ K* {( Y! C& v2 U/ z
1992年阿“人民军”改名为“国民军”,建军节也由7月10日(1943年)改为12月4日。1997年阿社会动乱使阿军队几乎土崩瓦解。为尽快加入北约,消除动乱的消极影响,阿国防建设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 p& _' H7 i$ p& x+ h7 M( t7 r! K2000年1月阿议会通过阿国防安全战略和国防政策两个文件。阿国防政策的防御思想是,拥有一支捍卫国家利益所需的足够力量,重点防御来自北方的威胁。
4 r! h% m# M) {3 h改革后的阿军平时将保持3.1万人,战时将保持12万人。2001年,阿出台国家军事战略,阿武装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和两个支援司令部-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和后勤司令部组成。计划到2010年,将现役兵力由现在的1.8万减至1.65万人。2004年国防预算1.02亿美元。总参谋长为珀隆比·恰齐米(Pellumbi QAZIMI)。
& a9 A: i1 d5 q4 S$ d根据世界银行数据 2010年该国人均GDP为3960美元。工业以食品、轻纺、机械、冶金、动力、建筑材料、化学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等。山区牛羊畜牧业较发达。交通以公路为主。都拉斯、发罗拉为重要海港。输出以沥青、铬矿石、镍铁矿石、铜精矿、烟草、水果为主;输入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农业机械等。 以欧洲的标准来说,阿尔巴尼亚经济上比较贫穷落后,正在艰难的过渡到更加现代化的开放市场经济。政府采取措施遏制暴力犯罪,并且刺激经贸活动。每年有来自国外的4-6亿美元汇款的经济支持,主要是近邻希腊和意大利;这帮助弥补了规模可观的贸易逆差。
j, w8 y1 \2 [, s& z, R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二分之一,这主要由于频繁的干旱和现代化设施的缺乏,财产权的澄清以及小块土地的巩固。严重的能量短缺和陈旧且不充分的基础设施使它很难吸引和支撑国外投资。新的火力发电厂在Vlore近郊正在建设,而且交通运输设施的改善也减轻了能源的缺乏。同样,政府也在慢慢地改善短缺的国道和路轨网络,对经济增长也是一个长期的障碍。值得肯定的是:在2003年和2004年经济强劲增长,国家拥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没有通货膨胀的问题。" ~; g! X- [. d
阿尔巴尼亚被誉为“山鹰之国”,上世纪60年代与中国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是1972年,之后缺席4届,曾与其他国家一起抵制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届北京奥运会该国并无夺牌,也没有优势的体育项目与他国竞争。6 ~" U" p, [7 ]0 m1 I6 `
大多数阿尔巴尼亚人出门时都乘坐私营小巴(furgon)或较大的公共汽车。公共汽车和小巴通常天一亮就开始营业,到下午2点收工。它们经常往返于地拉那和都拉斯之间(相距38公里),末班车于下午5点发车,但开往北部和南部其他城市的车次较少。从阿尔巴尼亚的任何城市,你都能乘车到达地拉那,但其他城市之间则未必开通了直达车。这里的车费很便宜,但很少给车票。多人乘坐的小巴总要等到满员或几乎满员时才开车。小巴的车票要高于公共汽车,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便宜。下车时请向司机或乘务员支付车费。4 r* x7 \' X. \) V8 a
地拉那、都拉斯和斯库台(Shkodra)拥有市内公共汽车。车内十分拥挤,因此请留神照看自己的随身物品。
. P% W$ m4 u$ K x+ h# K; u阿尔巴尼亚人“点头不算摇头算”,即点头表示否定、不同意,而摇头表示肯定、赞同。见面礼节以握手为主。见面拥抱、亲脸、贴面颊限于亲人、 熟人之间。夫妻之间亲吻。父母子女之间亲脸、亲额头,平辈亲友之间贴面颊。在与人交往中,阿国人通常彬彬有礼,极善言辞。喝咖啡是阿国人的偏好。阿国人绝大多数为穆斯林,但并不十分虔诚。阿国人的午饭时间一般较晚,通常在下午三、四点钟,而晚饭时间则为晚上九、十点钟。阿国人家庭观念极强,绝大多数的家庭中女主人几乎承担全部的家务。
" X% f% w4 T5 p( U特别提醒建议你不要到这个国家最北端的巴依拉姆·楚里城(Bajram Curri)一带去旅游,因为它的周边地区一直处在动荡之中。巴依拉姆·楚里一带靠近科索沃的北部边界地区仍然有地雷。
F& x* P/ s) e不要随意施舍。一些旅游者说这个国家乞讨是个问题。由于阿尔巴尼亚封闭的时间太长,大多数外国人,特别是黑人旅游者,可能会引来好奇的目光。4 a1 \% f0 u9 f o9 ?( R
如果不能得到官方的收据,一定要坚决拒付任何费用。另外,请随身携带至少一份护照的复印件。' A( Y/ Q- L! H6 ?! Q6 ~" Y9 c
随处可见的“碉堡”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有“碉堡王国”的“美称”。 y& J4 ]# }$ |+ x) F3 l' J, k, E
一个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00万的国家,却密密麻麻分布着几十万座碉堡吗?这便是碉堡之国阿尔巴尼亚的独特景象。3 ]( B5 p9 _+ C* z& U+ B( U# O
为建碉堡阵花掉1亿多美元。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富有游击战经验的他们把中国的“深挖洞,广积粮”要诀略加变通,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响亮口号,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动员建造碉堡。 凡是去过阿尔巴尼亚的人,无不为星罗棋布的碉堡而惊叹。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大碉,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圆碉。在记者眼中,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铁灰色圆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铁锅,或者是一只只静止不动的大乌龟,趴在那里窥视着过往行人。
- z, z: A1 }- \$ C% p( I阿尔巴尼亚碉堡用优质的钢筋水泥建造而成,据说当时平均造价达到250美元,全国几十万座碉堡,总耗资达到1.75亿美元以上,消耗的人力、物力更是惊人。当地人说,一座碉堡的耗资、耗材,足可建造一套标准的两居室住房。由于大量人工、材料消耗在碉堡上,阿尔巴尼亚人不得不长期忍受恶劣的居住环境。! _2 R8 q* H; o* g ]( O2 O
在上世纪90年代,阿尔巴尼亚政局及周边形势发生剧变。如今,和平和发展同样成了这个山国的主旋律。照理说,这些远远超出自卫需要的碉堡既碍眼又占地,理应大量拆除,但十几年过去,仍有很多碉堡岿然不动。究其原因,第一大难题就是缺钱缺装备:当初修碉堡时讲究“敌情观念”,越结实越好,炮弹都炸不开,拆起来当然费劲。前些年阿尔巴尼亚为发展旅游,聘请北约的工兵部队拆除一处海滩上几百座小碉堡,结果这些大兵动用了挖掘机、推土机、吊车等重型设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交差。武装到牙齿的北约工兵尚如此,普通阿尔巴尼亚军民自然更困难了。另一个难题是没权拆。1992年开始的“土改”把许多碉堡连同土地分给农户,但农户们拿到的只是碉堡的“使用权”,产权仍属军队,不论多碍事,军方不说拆,谁也不敢动它。
4 e$ J; `. K- L0 V4 n4 G3 M在记者见过的碉堡中,有的被改成仓库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卖部或蘑菇房,还有的干脆被改成住房。风景区的一些碉堡被有钱人用低价买来,稍作装修便当作别墅,倒是冬暖夏凉别具情调。据记者打听,前几年的价格不过5万人民币左右一座。城市边缘的碉堡则被进城打工的农民占用,形成“碉堡版”的打工村。一些“卖相”不好、或地处偏僻的碉堡往往也能发挥余热:有些被改造成厕所供路人“方便”;有些则成为热恋情人幽会的伊甸园;有些靠近边境的废弃碉堡,更成为偷渡者的藏身所,甚至是通向境外秘密地道的开挖起点。
- V, H3 z3 r7 G5 s; j I- r2 T能随身带走的“碉堡”
% a/ ~' w9 Y# U+ m虽然这些碉堡采光差、改造难、形状别扭,但它一不要房租,二不用交税,自然会得到精明商人的青睐。1985年,一个叫卡那·达拉的人在海滩相中了一座能容数十人的子母大碉堡,将其改造成“碉堡酒店”。酒店里的布置有如军队食堂,服务员也都出身行伍,不但言行举止一派军人风度,甚至菜单也按标准军用电报格式书写。据说每到旅游旺季,仅有的5个“雅间”需提前一周才能订到。受“碉堡酒店”启发,用碉堡开设的酒吧、咖啡馆、旅游专卖店也相继出现。不过按规定,一旦战争爆发,军方有权在4小时内将碉堡收回,重新投入战斗。
+ J7 v% b& ~4 Y( P/ f 有趣的是,还有种“碉堡”不但可以买为私有,还可以随身带出国门!这就是有名的阿尔巴尼亚碉堡式烟灰缸。这种烟灰缸用大理石做基座,顶上倒扣个穹状防尘壳,合在一起,酷似真正的阿尔巴尼亚圆碉。到该国旅游的人都爱买上一个带回家收藏。; |9 j( M' F& }. L% K! s2 N
5 m% K; |$ p0 Z& W- L) q) {
# R' I7 v. |/ l! @# X2 k0 V5 x
, J3 X4 Q! K+ L+ z
. N, b* e4 i! a* K( p( ~
' {3 j! l5 F4 n5 M/ G(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