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森林防火
查看: 8939|回复: 4

故乡户县(转自不言成蹊 http://379700572.qzone.qq.com)

[复制链接]

447

主题

1276

帖子

1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7655

优秀版主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

QQ
发表于 2009-1-19 16: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故乡户县
    我的老家在陕西户县。户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朝时户县为有扈氏国,这是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商时为崇国,周作沣京,春秋时为扈国,秦代改“扈”为“鄠”,西汉设置“鄠县”,历代延续,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196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
    户县属西安市郊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县城在西安西南距西安城区十八公里。户县南依秦岭,与安康市宁陕县以秦岭分水;北临渭水,同咸阳兴平市隔河相望;东接长安,以沣水相隔;西连周至,以白马河为界。户县南部为秦岭山区,北部为秦岭北麓山前坡地和渭河平原及河漫滩地。户县境内有4条河流,均源出秦岭并由其北麓四个山谷(峪口)流出,它们由西向东分别为涝河、甘河、太平河、高冠河,分布全县,贯通南北。涝河北流入渭河,其余三河汇入沣河。古书中的“八水绕长安”所指的八条河流中,涝河和沣河就在其列。户县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是八百里秦川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银户县”之称美称。户县自古一来是周、秦、汉、唐等十二个朝代的皇家上林苑,所以也被称为“西安(古代为长安)的后花园”。户县南部山区森林茂盛,自然风光旖旎,是天然森林“氧吧”,朱雀国家森林公园里有亚洲最大的天然石拱桥“仙人桥”,享有“北方九寨沟”之称的太平国家森林公园有北方少见的瀑布群。
    户县物宝天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境内古迹遍及。三千年前,周文王灭掉户县的崇国后,将国都从周原岐山迁至崇,名为沣京。沣京大体位置在户县秦镇以北、沣河之西。周文王在建立沣京的同时,建灵台以观天象,建灵沼(养鱼、龟等水产),灵囿(养鹿、等动物)与民同乐。灵台,灵沼的遗址就在户县秦镇北边沣河西岸周围。
    《诗经. 大雅. 灵台》是这样描写灵台的:“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赫赫。王在灵沼,於牣鱼跃。”。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不日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层,母鹿肥大毛色润,百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
    灵台的建造表示一个国家机制的完善,灵台的功能据各种史料记载是一个集观察天候、制定律历、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等的一个多功用场所。周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在沣河东边建立镐京。周武王和八百诸侯会师孟津,在牧野陈师,消灭了商朝,从而建立了周王朝,定都沣、镐二京,史称西周。西周王朝历经三百余年,沣、镐二京为当时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作为国家机制的灵台,一直发挥着其重大作用。随着周室的东迁,沣、镐二京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被人们所淡忘,灵台也失去了往日的功用。春秋时,秦穆公擒晋侯惠公,囚之于灵台。后来晋国割地给秦河西五城,且使晋世子西入秦国作为人质,晋惠公方得以返回晋国。《左传--秦晋韩原之战》中有;“秦伯伐晋侯,战之于梁山,秦获晋侯以归,乃舍诸灵台。”的记载。
    周王季,即周王季历,是古公亶父之子,周文王姬昌之父,周武王姬发之祖父。商王文丁曾封季历为牧师(主管畜牧的官吏),成为西部诸部落的首领。由于周族一天天强大,引起了商王朝的恐惧,后来,文丁借故将季历杀死,葬于距离户县县城西五里的陂头村东北,叫做周王季陵。
    陂头村村内有秦萯阳宫遗址,是嫪毐之乱以后秦始皇囚禁他母亲赵姬的地方。《史记》上曾记载秦始皇平定嫪毐之乱以后,在咸阳车裂嫪毐,夷灭三族,并乘机将太后赵姬迁出咸阳,夺了她的大权,萯阳宫就是让她居住的冷宫。
    在户县境内的秦岭叫终南山。中国最早的佛教译经场草堂寺就在终南山的圭峰的北麓脚下。南北朝时后秦皇帝姚兴在户县建立逍遥园,在园中的一座佛教寺院内翻译佛经,唐以后把这个寺院叫做草堂寺。草堂寺大殿西侧有六角护塔亭一座,亭中矗立着一座玉石做的宝塔,塔高约2.46米,八面十二层,是用西域所贡的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黄、浅蓝、赭紫及灰色等八种颜色的宝石雕刻镶嵌而成,故称“八宝玉石塔”。该塔浮雕图案逼真,造型玲珑,形式别致,玉润夺目,光可鉴人,为稀世之宝。此塔建于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是为了纪念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修建的舍利塔。塔后竹林中有一眼井,由于地热运动而产生水蒸气从井口冒出,远看酷似烟雾,升至高空与山间云雾聚合,烟雾腾空,蔚成奇观。昔日每当落日之时,轻烟淡雾,飘荡于终南山麓,直往帝都长安飘去,极具神秘色彩,因而称此井为“烟雾井”,长安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即指此景象。后来由于环境变迁,地热改道,烟雾井现今再无烟雾出现了。距离草堂寺北面不远户县沣河西岸有一古镇,叫做秦渡镇。南北朝时后秦皇帝姚兴经常要从长安出发过沣河到草堂寺听鸠摩罗什讲解佛经和参与佛经的译著工作,要在沣河边的秦渡镇摆渡过河,这就是秦渡镇名字的来历,现在人们简称为秦镇。秦镇现在全国闻名遐尔,是因为有著名小吃秦镇凉皮。全国各地小吃摊点基本都有秦镇凉皮,但是正宗的秦镇凉皮却很少。正宗的秦镇凉皮原料不是面粉而是大米粉,所用的辣椒油制作过程不是把热油泼在辣椒面上,而是把辣椒面倒进热油里。
    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343-413)祖籍为印度婆罗门族,其父也是一位得道高僧,被西域龟茲国(现新疆库车县)国王迎为国师,并娶龟茲王妹为妻,生子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大师早年游学西域诸国,学成后在龟茲王新寺弘扬佛法。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淝水之战中骄傲自大而兵败者)派大将吕光西征龟茲,目的是要迎接罗什到长安弘法。在这期间苻坚被姚苌所杀,于是正在返回中原内地途中的吕光与鸠摩罗什就滞留在了凉州(今甘肃武威)。到386年,吕光自立为帝并在凉州建立了后凉国,为后凉懿武帝。姚苌杀掉苻坚后,在长安建立后秦国。到401年,后秦皇帝姚兴(姚苌儿子)攻占凉州。其时吕光已死,吕光的儿子灵帝吕纂被灭。姚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以帝师之礼迎鸠摩罗什到长安弘扬佛法。此时鸠摩罗什已在凉州滞留了17年。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其时佛教经典为小乘佛教。鸠摩罗什到中国后大力弘扬大乘佛教,使得大乘佛教在中原盛行,直至现在,中国信奉的大都是大乘佛教,而我国云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信奉的是小乘佛教。
    后秦姚兴弘始三年(公元401年)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住在逍遥园内,和姚兴及沙门三千余人,校译梵文经典九十七部四百二十七卷,以后成为中国佛教学派和宗派理论依据的主要经典。如般若学所宗的大小品《般若经》、《大智度论》,成实学派的《成实论》,三论派(三论宗)的《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天台宗的《法华经》,净土宗的《阿弥陀经》,禅宗的《金刚般若经》,律宗的《十颂律》。鸠摩罗什翻译佛经是用中国文字第一次大量翻译外国书籍的活动。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在题草堂寺诗中有“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之句。姚兴又令鸠摩罗什在寺内讲解佛经,当时远道而来听讲的沙门约五千人。鸠摩罗什又在这里给中国佛教创立了三论宗和成实宗两个新宗派。
    隋末唐初,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在户县终南山涝峪屯兵起义,协助李渊建立了唐王朝,她带领的兵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娘子军。终南山紫阁峪内的紫阁寺塔为唐代高僧玄奘移骨之地。唐代文人卢藏用曾经先隐居终南山,然后再应诏去坐官,也就有了“终南捷径”这个成语。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韦庄、韦应物、温庭筠、等文人墨客在户县境内的高冠潭、紫阁峪,渼陂湖,空翠堂等风景胜地留下了众多的名篇佳作。尤其是位于户县城西五里多地陂头村东的渼陂湖作为长安一处郊游的胜地,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之誉,与古长安的曲江池和昆明池齐名。
    杜甫游历渼陂时,写有《渼陂行》、《城西陂泛舟》、《渼陂西南台》、《与户县源大少府宴渼陂》等诗篇。尤以“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船舷瞑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天关。”最著名。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陕西做官时,有朋友送给他以美味著称的渼陂鱼,诗人自从离开南方后多年没有吃到这样的好鱼了,饱食之后,挥笔写下一首《渼陂鱼》诗,盛赞渼陂鱼之美。不过在元朝末年,游兵竭泽而渔,挖开了渼陂湖的堤坝放水抓鱼,从此渼陂湖就干涸了。渼陂湖成为“稻花漠漠野田平”了。
    世事沧桑,几经变更,“一泓碧水潺潺流去”,并没有带走美陂胜名,倒是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湖中孤岛,坐落着一座三间两进的古老建筑,这就是空翠堂,并以杜甫诗中的“空翠”二字命名。寄托着人们对杜甫的绵绵思念。
    从渼陂湖西行到位于户县西l0公里的祖庵镇,镇中有重阳宫,是道教全真祖师王重阳的修道和葬骨之地,为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最。金代重阳宫即有“天下祖庭”之称,历来享有“全真圣地”之盛名。
    重阳宫创建于元太宗十年,南接秦岭,北临渭水,东傍涝水,西以白马河为界,下院别业横跨今周至、户县两县9个乡镇。殿堂楼阁宫院计房屋5048间,道士近万人。玉皇阁高60余米,雄伟壮观。建国后,仅存老君殿、灵宫殿、祖师殿3座。“文革”中老君殿等殿宇也荡然无存。
    1962年政府收集散弃露天的重阳宫原存碑石,建“祖庵碑林”使碑石得以保护。“祖庵碑林”今保存碑石3l通,其中《全真教祖碑》、《重阳祖师仙迹记》、《十方重阳万寿宫记》等,均为全真教历史的重要资料。几通元代皇帝圣旨碑,是以巴思巴文、波斯文、汉文合写而成的,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祖庵碑林”里还有吴道子戏笔、重阳画像碑、北七真画像碑,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以《大元敕藏御服碑》、《孙真人道行碑》为大书法家赵盂俯所书,更为珍贵。“祖庵碑林”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世宗大定元年(公元1161年),五十岁的王重阳为了与尘世隔绝,闭关修炼,在南寺村自掘一地穴,上为墓冢高数尺,立碑曰:活死人墓。并且手植四梨八海棠于四周,人问其故,他说:“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此时全真教尚未创立,但王重阳已对创立一个独立于世的新教派作了预言。
    小时候我们家乡户县没有污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风和日丽,朝霞似火,夕阳织锦,天晴的时候站在我们村子遥望终南山,夏天可以看到山上的树林,冬天可以看到山上的积雪,有时候还可以看到山上的打柴的樵夫。我在中学时读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很自然的联想到诗中的南山就是我们家乡的终南山,我自己就好像是隐居山野的陶渊明。
    说到打柴的樵夫,户县还了一个有名的打柴人,他就是传说中刘海砍樵的刘海。刘海家住在户县县城西渼陂湖边的曲抱村,在南山打柴遇到狐狸精并成了仙人,现在曲抱村还有一个刘海庙。“法门寺”这部戏也发生在户县,戏里面的跑到法门寺告状的宋巧姣和假装丢玉镯和村姑调情的付朋都是户县人,不过戏剧里把县城的名字改成堳坞县了。户县北部有一条高高的土岭就叫堳坞岭,相传是三国时候董卓修建的。
    在近代户县的名人就有国民党时期的陆军总司令关麟征,国民党十七路军军长,解放后任陕西省第一任省长的赵寿山,他们两人都在灵沼遗址附近苍龙河畔文义村里的苍溪小学上过学,当时没有中学,只有几所小学,能上小学的人很少,算得上是当时的精英人物。还有一个就是参加过五四学潮,后来从事教育和革命,官拜民盟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杨明轩。不过户县似乎没有出过什么影响太大的人物,所以有一首打油诗调侃户县曰:“终南无翠竹,沣涝不载舟,家传三代止,官至二品休。”。
    户县因为一半是山,一半是平原,而观察秦岭终南山的天象也成了当地农民判断气候的依据,比如说:“南山戴帽(南山被乌云遮盖),白雨发泡(暴雨就要来临)。”。由于秦岭终南山的阻档气流的作用,在户县和西边的邻县周至形成一个局部的小气候,使得这两个县的降雨量比关中平原的其他地区要多一些。所以如果周至户县天气正常而庄稼丰收,关中其他地区肯定是雨水偏少庄稼受旱而减产,这样大面积的减产导致粮食价格的升高。如果关中其他地区庄稼丰收,周至户县就因为雨量太多形成涝灾而减产,然而关中平原大面积的丰收使得粮食价格回落。因而就有了下面的民谣:“周户收,周户粜。周户不收,没人要。”。这样就有了“金周至,银户县”之称。不过周至(盩厔)和户(鄠)县在没有简化之前是十分生僻的字,所以也就有了“盩厔鄠县,考死状元”之说。

二  老家牛东

    从草堂寺向北走八里多路,有一个村子,村子在户县县城正东方向九公里处,坐落在户县通往秦镇公路的北边,村名叫牛东村,那就是我的出生地,我的可爱的家乡。牛东村由三个村子组成。最南面的村子叫大牛东或者大堡子,也是牛东村中最大的村子,初解放时有两百多户人家,其中有二十八家地主,有三大姓:王姓,孙姓和贾姓。王姓和贾姓的势力大,解放前在外面有做官的,大牛东村村子外东北面的贾家祠堂和西南面的王家祠堂修的很有气派,房顶上有砖雕的脊兽,墙壁也是全部用砖由底砌到顶。解放后贾家祠堂成了国家的粮库,王家祠堂和附近的孙家祠堂以及旁边的庙宇用来作为村子里的小学。大牛东村有高大的城墙和四个城门,城墙里面是两横(东西方向)一纵(南北方向)的街道,城墙外面是护城河,我们老家户县人把它叫做城濠。西南面的城濠还连接着一个小池塘。城濠和池塘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垂柳,片片荷叶碧绿点缀其中,簇拥着几只粉红色的出水芙蓉,群群嫩黄色鸭子悠然的游来游去。夏天时,村子里的小孩在城濠里游泳戏水,到了冬天,城濠里的水结冰了,小孩子在上面玩溜冰。在我上中学时,语文课中有一篇节选儒林外史中王冕学画那一篇课文,当我读到课文中对雨后池塘的描写时,就很自然的联想起我们村子的城濠和池塘,同时也和王冕一样,发出“人在图画中,其实不错。”的感慨。
    在大牛东村的西北面,有一个几乎和它联在一起的村子叫中牛东村和中堡子。中牛东村在解放初大概有一百多户人家,姓氏比较杂,主要的大姓氏有贾姓,崔姓,刘姓和郭姓。中牛东村也有城墙和护城河,但是它的城墙没有大牛东的城墙高大雄伟,村子里有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显然中牛东人没有大牛东人富有。中牛东村西面不足五百米有一座坟墓,墓塚有两三层楼高,墓塚的东西北三方是环绕的墓梁,墓塚的南面是供奉祭奠用的石桌案,石桌案南面墓道两边对称排列着的石文官,石武将,石马,石羊等石像生雕塑。那时候当地农民很愚昧迷信,说石文管有灵,就在石文官的脚下点蜡烧香求药,求的药是燃烧后的香灰。我们村子的小孩子经常去坟墓里爬石马石羊玩。石羊低,很容易帕上去。石马很高,很难爬上去,我从来也没有爬上去过,能爬上石马的小孩子很以此为骄傲的。我上小学时,学校的少先队还在墓地里举行队日活动,少先队员分成两组寻找隐藏在坟墓草丛里的目标物,比赛看谁先找到。这个墓的主人叫梁化奉,是清朝的一个将军,在收复台湾的战争中阵亡,死后就安葬在我们村子的西边,所以这个坟墓叫做梁家坟。听村子里老人讲梁化奉的脑袋和一个胳臂在战争中被砍掉,所以他的坟墓里埋的尸首的脑袋和一个胳臂是假的,有的人说是用金子做的,但是以后坟墓被挖掘开后证明这种说法不是真的。梁化奉的家住在距我们牛东村东北大约七八里的小丰村,小丰村归长安县管,是长安县的西边缘和户县接壤,在沣河岸边。梁家为了造福桑梓,方便百姓,就在小丰村附近的沣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当地人叫这座桥为梁家桥,在当时是我们那里通往西安的交通要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每到清明节和除夕,梁家的后代还来梁家坟烧纸上香来祭奠他们的祖先。合作化以后,随着政治空气的急剧左倾,梁家的后代也就不敢再来祭奠祖先了。到了六十年代文革时期,梁家坟就被挖掘并夷为平地。
    在中牛东村的北面相隔不到二百米有一个小村子叫北牛东村,解放初只有三十多户人家,所以也叫小牛东或者小堡子。北牛东全村人都姓李,是由一个祖宗繁衍下来的,村子里男子汉的小名(乳名)是由父母随便起的,他们的正式名字(我们叫官名)则是请有文化的人或者私塾先生按辈分来起名字的。小牛东没有城濠,只有一小段低矮的城墙和一个西城门和东处村口,村子里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我的老家就坐落在城门西边马路的南面,我家的大门是向北开着的,东面的界墙就是那段城墙,严格的说我家是在村子城墙的外面。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村子的人过着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吃的粮食是自己田地里种的庄稼。吃的肉是自己养的猪,不过人们生活得很清苦,平时几乎不吃肉,在过年过节时才吃少量的肉。养的猪在过年时才杀,自己留一小部分肉,其余的就卖掉了,有的人家里穷,根本就不杀猪,直接把养的猪卖掉了。人们很少吃菜,平时吃的菜是在田地里挖的野菜,过节时才买些菜或者吃自己地头里种的小菜。调料中的醋是自己用麸皮发酵制作的。酱油对村子里的农民来说是奢侈品,基本不用它,只是盐必须要买。我们老家的人吃饭离不开辣椒,吃的辣椒也是自己地里种的,西安的八大怪里就有“辣椒当做菜”这一怪的说法。过节时喝的米酒是自己用大米或者小麦发酵做的,很甜,但是酒的后劲大,也能醉人。村子人是喝不起茶的,人们用一种叫做沙菓树的叶子代替茶叶,用沙菓树叶子浸泡的开水颜色金黄,略有甜味,很好喝。
    夏收农忙时劳动强度很大,天气十分炎热。为了保证体力来完成紧张繁忙得夏收,老家的人们除了平常吃的三顿饭以外,上午和下午还要加餐两次,并且必须要有米酒。加餐是在干活的现场地里面吃,吃的食物是由家里的小孩子送到地里去。我也给地里干活的人送过饭,当我把饭菜和酒送去了以后,在地里面干活的大人们叫我和他们一起吃饭和喝酒。我们家里做的酒很甜很好喝,我就多喝了些。吃完饭后我带着装有碗筷和其他餐具的篮子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酒性发作了,我迈不开步走不动路,眼睛睁不开特别想睡觉,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在路旁的一个小树林子里的草地上躺下睡着了,这也是我的第一次醉酒,睡醒之后才走回家去。
    村子里的人穿的衣服也是自己做的,从种棉花,纺线,织布,染色,裁剪,缝制全部是农民家里的女人劳作完成的,甚至衣服上面的纽扣也是自己用布条盘绕制作的,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生活。那时人们洗衣服不用肥皂,用的是皂角树结的果实皂角,洗衣服时把皂角砸碎,利用皂角里碱性的白色黏液去污,或者用野草灰灰菜煮水产生的碱性液体来洗衣服。一般是在村子旁边的小河里或者城壕里洗衣服,把要洗的衣服用水浸湿放在一块石头上面,用一个木制的洗衣棒槌槌打来取掉衣服上面的汗渍和污物。
    农民吸的烟是自己种的旱烟。平时把成熟的旱烟叶子晒干揉成粉末状放入袋子保存,用一根竹管或者其他材料做的管子把铜制的烟袋锅和铜制的烟袋嘴连接起来就成为一个吸烟器,叫做烟锅。吸旱烟时把烟叶末装在铜制的烟袋锅里点燃,用嘴巴咬住烟袋嘴来吸烟。点燃烟时要用火柴,那时候火柴缺,就用火绳代替,火绳是用容易着火但是又燃烧较慢的长纤维植物材料编织成的。农民们如果买不起火绳,就用豌豆蔓编织代替。人们还用钢做的火镰敲打火石取火,取火时要在火石上面要放一些硝子,硝子是处理过的棉花,容易着火。把辣椒蒂烧成灰后和旧的棉花一起放进水里浸泡多时,然后涝出棉花晒干就成了硝子。用火镰敲打火石产生火花,火花点燃硝子,再把点燃的硝子放在装有烟末的烟袋锅上面引燃烟末。抽吸水烟时还用到煤子,煤子是用一种易燃的厚黄色纸卷成一个小纸管,先点燃煤子,吹灭它的火焰,但是它还在缓慢的燃烧,当需要火焰点燃烟末时,用嘴巴向着煤子吹出一股急促而短暂的气流,煤子就又燃起火焰,点完烟末后,再将其火焰吹灭。水烟袋锅是用黄铜制作的,它可以让点燃的烟气先通到水烟袋锅底部的水里,然后再经过吸管被人吸入。
    户县的农民除了过一些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之外,还要过他们所住村子里自己的节日,叫做过会。户县的每个村子都有一个或者两个自己的特定过会的日子,一般过会的日子都在夏收夏播以后和冬季农闲时节,所以过会的目的显然就是庆祝夏季的收成和一年劳作后的休憩。如果到了某一个村子过会的那一天,天刚刚一亮,村子里的人们就起来打扫村子里的街道和家里房前屋后的卫生。卖菜卖豆腐和卖肉的小贩也很早就挑着担子来到村子里叫卖,大概十点以后小贩们就撤退了。如果你家就在这个村子,你家的所有亲戚都要派代表带着小孩子穿着新衣服拿着礼物到你家来做客,也就是说过会的村子里各家各户都要招待自己家里的客人。客人一般是十一点左右到,休息寒暄片刻就入席喝酒吃饭,先吃菜喝酒,再吃主食。
     户县农民炒菜的手艺不高,主要原因是平时不经常吃炒菜,但是户县农民做的臊子面很好吃,叫做摆汤面,和岐山面有些相似,但是味道和岐山面不一样。五六十年代前,农民自己做米酒喝,现在农民自己一般不做酒而买酒喝了。主食一般是面条和馒头,户县南山脚下有水田的地方也吃米饭。不过户县农民办理丧事时请客吃饭就必须要吃米饭,也许是因为米饭是白色的缘故。户县人把米饭也叫蒸饭,所以有一句骂人的话就是:“什么时候吃你的蒸饭?”,意思就是你什么时候死。
    酒醉饭饱之后,抽烟喝茶,休息聊天,互相交流信息,大约三点以后,客人就各自回家了。客人带来的礼物大都是糕点水果之类,是盛在竹篮子里拿来的,客人回家时,竹篮子不能空,主人必须要回赠一些礼物给客人,也是吃的一类东西,有时候还相互赠送一些自己种植的而对方没有的收获。也许唐诗中的“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就是描写的这种农闲时节过节狂欢的情节。
    有时候有些的村子在过会那天还要唱戏,可以是自己村子里的剧社演戏,也可以是请其他村子的剧社演戏,演员都是农民业余演员,很少请专业的剧社演戏。唱的剧种一般是秦腔和眉户。秦腔是西北五省流行最广的戏曲,眉户则是流行在关中地区的一种戏曲,眉就是眉县,户就是户县,抗战时期文艺工作者在陕甘宁边区编写的“夫妻识字”和“十二把镰刀”等歌曲都是采用的眉户曲调。

三 村旁兵营

    在中牛东的西南面有一片营房,这些兵营是总部设在长安王曲的国民党中央军校西安分校的分部,它的正式名称叫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所以当地人都简称它为第七分校。兵营都是很简单的土木结构平房。第七分校为了扩大营房,就要筹集木料砖瓦,为此他们就打散落在农村的庙宇的注意,为了不引起周围农民的注意和反感,就在晚上偷偷的拆掉庙宇,运走木料和砖瓦。所以当地的农民给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第七分校,一派胡闹,白天睡觉,晚上拆庙,。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和美国在重庆正式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中美合作所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十多个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简称中美训练班,第三期中美特种技术训练班于一九四三年成立于河南临汝县风穴寺,一九四四年因战事关系迁往我的老家牛东村,驻进第七分校的营房。中美训练班里面有美国顾问和教官,我们村子人把这些美国人叫大鼻子。由于有美国顾问和教官住在我们村子,就给我们村子带来了篮球棒球等体育活动,篮球和棒球也就成了我们村子人喜爱的体育活动。解放后,我上小学体育课时,老师还教我们如何打棒球和篮球。棒球,篮球比赛时裁判用的许多术语也是英语,但是当时我还没有学习英语,不知道这些英语的内容和含义。直到以后我开始学习英语,才慢慢猜出一些术语的英语含义。比如打棒球时打出左右两个端线的球叫“反包”,我估计就是英语里面的“failed ball”;出局叫“奥塞”,可能就是“out side”,后来我们村子里的人如果说“把你干掉”或者说“你完蛋了”时就说“把你奥塞了”或者说“你奥塞了”,俨然成了我们当地的外来语;篮球里面的带球走叫“窝克”,大概就是“walk”。这个中美训练班肯定是和当时的军事和军队有关,因为在我们村子的西北方向有一个中美训练班的靶场,中美训练班撤走以后我们村子里的小孩子经常到做靶场的农田里挖子弹壳来玩。美国顾问还经常在我们村子里拍照片和拍电影,听村子里的老人说在美国有一个记录片,名字就叫“牛东村”,不知道这是否确实。美国顾问会说一些简单的中国话,他们经常说的最多的一句中国话就是“顶好”,就是very good 的意思。有一次一个美国人看到村子里的女人赤脚站在城濠水边,用棒槌敲打放在一块石头上洗着的衣服,他发现这是拍照中国女人缠裹的小脚的最好机会,就一边拍照一边说:“顶好。”,哪个洗衣服的女人就回答骂他说:“顶好你妈的×。”,美国人听不懂,还回答说:“顶好,顶好。”。
    解放后这些营房就成了解放军的营房。可是营房不够解放军住,还有许多解放军就住在牛东三个村子里农民家的空余房子里,我家的厅房就住着一个解放军的参谋长和他的家属。我们村子西面有一个庙,叫做三官庙,是解放军的食堂,合作化以后就成了生产队的饲养室。当时解放军还征用了大牛东西面的一片农田作为训练场地,训练场地里有独木桥,深沟壕,木板墙,铁丝网等训练器材,解放军穿着护胸用木步枪在训练场天天练刺杀。解放军还放映电影,当时我们村子还没有电,解放军用的是手摇发电机,由几个战士轮番摇动发电机发电来给电影放映机供电。放映电影是在露天进行的,解放军整队坐在中间看电影,老百姓坐着或者站着在周围看电影,有些小孩子还爬在旁边的树上看电影。那时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少,所以每到放映电影时人们就把放映场地围得水泄不通。小孩子对看电影更是感兴趣,不管冬天有多冷夏天有多热,都减少不了他们看电影的热情。那时候的电影对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现在我还能记起那些电影的名字:“大地重光”,“钢铁战士”,“翠岗红旗”,“智取华山”。
    解放军从我们村子撤走以后,在我们村子旁边的这些营房曾经被用做民办中学,邮政所,兽医站等不同的用途。以后由于生产队的占用和拆迁,房子年久失修的倒塌,最后这个营房就慢慢的由大变小,最后就彻底的消失不见了。

  四  故园往事

    我家的房子是北方典型的土木结构房子。人们盖房子时先用木头搭起房子的框架,叫做立木,立木时要放鞭炮庆祝。房子的墙壁是用土坯(胡基)垒起来的。做屋顶时,先在木椽上面安放用小竹子编织的帘子,涂上一层泥巴,在泥巴上安装瓦片。当地农民盖房,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但是盖好的房子能遮风挡雨,冬暖夏凉。我家的正厅门房是三间门房,坐南向北。中间大门两边有一对青石门墩,夏天坐在门墩上面十分凉爽,青石门墩之间安放着半米多高的门槛。门房原是用来接待客人和堆放杂物的,所以没有住人。正是由于没有住人,我家的门房经常被军队或者官家征用作为其他用途。我家的门房做过国民党部队的伤兵医院,做过解放军一个参谋长的宿舍和办公室,土改后我家门房东面的三间马房被分掉了,门房就成了我们家的马房,合作化后就成了生产队的饲养室。60年经济困难时期我爷爷支撑不起我们这个大家庭了,就把家分成了六个小家。我爸爸,我四叔和我五叔各分到这三间门房的一间,最东面的那一间就成了我们的家。门房后面经过一个小院子就是我们家的二门,二门的上方有砖雕的四个大字——“礼让为先”。二门很小,作用是作为走廊来联结东西两座厦房。厦房也就是偏房,就是房子的屋顶不是向两个方向倾斜而是向一个方向倾斜的房子,一般是向西倾斜或者向东倾斜,厦房被称为陕西的又一个大怪——“房子半边盖”。我家东面的厦房用做厨房,西面的厦房隔成两间,用来住人。厦房的后面是三间楼房。楼房的楼板是木板做的,楼上的层间太低不能住人,是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的。楼下东西两间住人,中间作为通道向后通向楼房后面的厕所。分家后我爷爷,我伯父和我三叔各分到后面三间楼房的其中一间。我家正房的东面是三间马房,里面养着牛和马。马房后面是一片空地,用来晾晒粮食和存放杂物。土改后马房和后面的空地被分掉了。我家正房的西面是一个三间宽的空园子,里面长着各种树木和花草。小时候我经常在西边园子里面玩,采绿色的榆钱,白色的洋槐花,红色的构树球果和紫色的桑葚吃。那里面还有一株当地很少见到的橘树,但是结的果实是绿色的,味酸不可吃,还有许多不认识的树木和花草。后来我上学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时,总感觉到我家西边的园子就是我的百草园。
    我家的房子里使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后面楼房的楼上。说准确一点,我最感兴趣的是后面楼房楼上的两个木箱子里面的书籍。这些书籍是我的爷爷,伯父,爸爸和叔父他们上学是用的书籍。箱子里还有他们上学时用的作文本,字典,文具等杂物。我小时候放学回来后经常爬到楼上去翻阅那些书籍。上小学时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1917年美国出版的韦氏大字典。因为我当时不懂英文,而那本字典却没有一个汉字,所以我主要是喜欢字典里面精美的彩色插图。插图里有各种鱼,各种动物,树木和花卉,各种军舰和大炮,各个国家的国旗和硬币。对我来说,这本字典不过是一本画报。我上中学以后认识的字多了,也就知道书箱里面其他书的名称和大概内容了。其中有一本精装的日文世界全史,不是我懂日文,只是因为那本书的名字是用汉字写的,里面的日文我就全然不懂了。箱子里有一套线装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在那本书里,对每个聊斋志异里的故事都有一张精美的插图,插图中有一首古诗对每个故事进行评论,正文里还有解释,这是我爷爷经常看的书。箱子里还有一套线装的曾文正家书,书名是于右任用草书提写的。箱子里有一套书是按照经,史,子,集编撰的历代文集,书名我记不清了。我记得除了有“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集”,“唐诗三百首”,“幼学琼林”,“千家诗”,“诗经”,“大学”,“中庸”,“论语”等古书之外,还有许多教科书。教科书有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和英语等中学课本,还有我伯父上大学时学的枪炮学,弹道学等课本。新潮书籍有冰心的“寄小读者”,丰子凯的“漫画阿Q正传”,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开明少年”,“中学生”等杂志。上面说的这些书籍是我有印象并能回忆起来的书籍,不过是这两个书箱里全部书籍的一小部分。这些书籍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村子的造反派抄我们家时全部没收不知去向了,只有那本韦氏大字典在落实政策时被送回我家,大概是那本书太大(有八开本大),太厚(20厘米厚)太重没有人能看懂也没有人要的缘故吧。在老家的弟弟们都不懂英文,我怕这本书再被丢失,就带回放在我咸阳的家里了。奇怪的是在哪两个书箱里我没有发现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这些书是我以后通过其他途径看到的,看来爷爷他们是不接受这些闲书的。
    我们家分家后,四叔和我的在农村的弟弟们都在村子的其他地方盖房独立居住了,所以原来的三间厅房,二门和东西两个厦房都被拆除掉了,只留下了后面的三间楼房。伯父和三叔他们全家在外面工作和生活,也就没有使用过分给他们的后面楼房,爷爷1968年被红卫兵斗死后,祖母一个人就住在后面楼房里。她去世后,后面楼房就被锁起来没有人住。如果以后这个楼房坍塌或者被拆除,就再也看不到我记忆中的家的任何痕迹了。

564

主题

1285

帖子

54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5499

优秀版主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著名精英论坛长老一代水王发帖明星爱心大使论坛名人

发表于 2009-1-19 17: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东西的不是一般人啊....

564

主题

1285

帖子

549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5499

优秀版主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著名精英论坛长老一代水王发帖明星爱心大使论坛名人

发表于 2009-1-31 14: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大家要顶礼膜拜!

0

主题

4

帖子

445

积分

二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45

小有名气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论坛元老新人进步奖

发表于 2009-2-9 11: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强顶!!!很多一部分以前听老人说过,支离破碎的,这个很受用,谢谢了啊

58

主题

540

帖子

619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6193

优秀版主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

发表于 2009-2-9 14: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光文采好,而且家里是富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