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热衷购买瑞士手表,但在名表高价幻象的背后,夹杂着炫耀、盲目消费的不良情绪,以及期待购表保值、增值的认识误区。$ l! R/ C6 Z' F6 h
) V3 Q6 {2 \5 B" x8 C( ]: N3 Q
很热!一家表店有42个中国籍导购
7 j8 A9 { ]0 ]9 y( y1 E e9 u
( z8 I$ b2 T( m2 m7 Z" B 据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统计,目前中国内地已成为瑞士钟表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2011年瑞士对中国内地出口额达16.36亿瑞士法郎,较前年增幅高达48.7%。
' K' v" @1 B! T4 z
' H9 k" f) f2 [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来到瑞士买表。瑞士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是2011年在瑞士购买力最强的外国游客,人均日消费额达350瑞士法郎,而欧洲游客人均日消费额仅在120-240瑞士法郎之间。不少中国游客告诉记者,购买手表是他们来瑞士旅游的目的之一。
% f* |1 J: c }9 V ]
- A7 n% j3 t- Q 在瑞士因特拉肯,大小表店挤满中国游客,一家表店老板告诉记者,当地人口仅5000人,但他雇用的中国籍导购就有42人。日内瓦一些表店正为门面狭小、无力接纳动辄数十人规模的中国旅游团而苦恼。+ @* C! P \% M( V
+ X0 B( t, \% `. L" x0 v1 L 很值?瑞士表已成普通消费品& y' d( A& U5 O- z
; y$ p. E8 |& c7 m( i4 ]
瑞士手表被不少中国顾客视为成功和地位的象征,还有很多中国人认同一个很流行的说法:瑞士手表可保值、增值。但瑞士业内人士却给这种说法浇了一瓢凉水:如今大多瑞士手表已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消费品,并不是合适的投资产品。4 Q6 T: o$ }1 k
7 S3 ?6 P* G) A$ I% ` 手表是否可保值、升值?有些手表带有特定时代的烙印,确有收藏价值。有些品牌一年仅生产十几只技术独到的限量表,用以彰显企业追求卓越技术的形象,这些手表通常早早被买家预定,有一定收藏价值。也就是俗话说的,物以稀为贵。
# q: h: P: R9 Q" w- f
" H. u9 _4 K! h. [1 b6 ^/ g 但如今绝大多数瑞士手表并不具有这样的稀缺性。据记者了解,某奢侈品牌名表,20年前年产量不到1万块,如今年产量达6万块;某在中国备受追捧的瑞士高端品牌年产量甚至超过百万块,十年下来市面保有量将达1000万块。厂商在产量上如此冲刺,不再稀有何言珍贵?何以实现手表保值、增值?
5 T! Y( p4 e! ]- A
0 x/ H, J m; u 业内人士还提醒说,不少瑞士钟表厂商常常在广告中夸张地宣称自己是百年品牌,但实际上连续百年不间断生产手表的瑞士企业并不多见。
- @. c, f! n/ c( }6 o5 Q1 ]
5 }' L r5 I. F2 Y* A: p5 i2 I 瑞士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过去,手表是手工制造,精工细作,凝结了钟表匠的心血与才智,更像是工艺品;如今,手表实现工业化生产后,成为普通消费品,价格也将随产量增长而下降。因此,消费者购买瑞士手表时应更理性和冷静。' \( x8 V2 u4 w
2 z; K+ P* z# L4 p “瑞士制造”OR“中国制造”. v8 E# B2 ], s# {/ U2 `" U1 M! T
, ]$ P- v; z& U- n J" U7 w [. f
瑞士钟表业界有一种默认的说法,普通手表零售价相当于成本价的五倍,即标价2000瑞士法郎的手表,成本约400瑞士法郎;而一些售价更高的名表,成本价很可能仅是售价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记者日前就从业内了解到,某款产量仅为20块的限量名表每块售价28万瑞士法郎,其实成本价不过3万瑞士法郎。0 |) c" j# e% K! c) G
2 V) s, ~ Y8 b7 r3 [/ s
此外,其实不少标明“瑞士制造”的名表,表壳、表带等外部零件都是“中国制造”。某知名手表的全钢表带在瑞士生产每条成本要300到400瑞士法郎,而从中国采购成本仅40瑞士法郎。一些瑞士钟表企业从中国进口零件,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5 F0 I, k5 l6 _: T, w" ~6 a5 Q2 Z
. l- N, ^& X/ r9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