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森林防火
查看: 3737|回复: 2

【科学研究】读唐诗须用陕西话

[复制链接]

459

主题

1395

帖子

9222

积分

金牌会员

Queen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222

优秀版主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

QQ
发表于 2009-6-2 20: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迷 于 2009-6-2 20:50 编辑 ; x4 t, p1 v9 S! A4 x2 V

4 \5 c4 ?) k  \6 B过去不曾知道,陕西农村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
2 j( y, b/ K6 i2 o$ X% ^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 {; p4 s! [9 V( F
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伍永尚是一位研究陕西方言的专家。他举例说,只有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 D3 n3 z4 Q1 c( k; ^
读出韵味。 2 J, p5 Z( `8 u( q- o
- `6 T) N1 I) G; S9 K

) ~- `; h) \% Y/ b) c/ D. Y, ~9 x. y0 I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 m3 @% P, Q' j- e& w
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黑”押韵。
6 v2 m% [2 i3 A0 S
: X* u, R/ L, H- I
8 n' n+ d& t$ d8 K' F5 R) i! n$ G$ O6 g1 y; M; `" ^8 @2 C- E( B; ?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7 Z7 R2 q9 A0 `1 w$ {
破浪阔,天使蛟龙得。”按陕西话将“测”读c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S9 m& H3 n4 P0 B. }: v
& R5 A9 L( s5 M
0 A7 e4 G1 {  R7 W

- C* _6 ]6 Y& w9 W0 s. B   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
' X' g+ U0 y1 g$ ?" f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 T# p; H2 V. w2 B% R! f/ M+ Q& e& S
3 g* G) m6 G- j# V
5 O. D( _  f; Z1 v3 n  W% P
  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按陕西方
0 d* Z- E1 X8 C言,“色”念sei,才押韵。另外像王维等人的诗,均有此现象。  c3 L- L2 a3 s0 D9 C8 Y

! w6 K2 l. x) ?# P. e6 T. B) s! D; U
3 z  j; ]$ Z3 ]2 m3 S
     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许多古代建筑已灰飞烟灭,人民经历了一次次屠杀,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会得一留存。
+ q& u8 K" q5 o有人只注意到写在书上的历史,文物中的的历史,其实陕西方言更是活着的历史,动着的历史,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 _. Q1 I+ Q% f
的农民传承着的文化遗产。  2 r9 h5 ^2 ~) z5 x9 ]+ q2 e
8 C1 K7 v, l% q! ]9 k7 V0 y$ c
5 b& p) D+ }! Y. C( @3 o" R
( o/ V1 o, z; k8 U4 @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证,相信你读过之后,会为陕西方言而惊叹。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  [, S- P8 t. G0 D% d; n
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 E" u3 N) [$ C; h' k
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秦始皇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是陕西人。汉高祖刘
& @0 {+ Z# @- ^7 n$ C# q: Z邦虽不是陕西人,但在做皇帝之前,长期在陕西活动。当然他的儿孙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了。由于陕西曾经是周9 J8 m; ^6 p3 Q( ~4 ~
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
; W8 K6 R% M' e* s8 M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9 j1 y3 X8 n+ \/ F( j
6 u* ?% D# c% `. X0 g9 o3 W, M9 x4 }- t( m0 \/ O5 I& Y; n
$ X$ }# C) ]' v% U6 S6 ]
不仅如此,你现在所写的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先是有由仓颉造字,他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0 N* h$ X# r1 T6 C0 [
4000多年历史。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到陕
2 a. i+ p8 ^: x$ l/ Y7 f西,不仅要看历史,如果你有心,体会一下陕西方言中的历史,可能更有意思。6 k9 }( a1 _7 }( n7 _% T. U
5 K7 d7 s9 E; Y7 [

, J# h- o) c5 b' c0 l( {
- ~( C: n+ z: v( k; ~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这些考证,并非本人原创,是从网上搜集的。' c  ~$ d4 F0 @" Y
' m3 `% w' F& T$ C/ Y

0 B; h2 @7 C4 o& w5 e
# s5 V- W7 I% v( j% t  O& R/ f4 ^. `$ V4 n% c

# Q- y7 S; l. M- E8 h: ~% k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
) G8 [5 P# o- t5 y) ?! u: b人,亨。”7 l- t& p9 U, w  B0 J3 R7 o
  ~3 V4 w$ p  `; m) \: n
  “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
. P3 V# X! j$ |" q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  G  `3 e0 R% `2 r: O) g) R6 v
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 W, {2 V' w  [1 n' q
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 Y" j: ^4 g0 L% K  Q7 y; m
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 w, Z8 {( Y2 Y! [
子的。
! J! S' I8 [1 [; `/ M' k
3 ]) ^5 s5 v: q* C$ B' F “倭也”。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
! Q; X9 S. v$ \/ N5 K& B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8 _+ [% {& l4 p; q# }( b
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 E8 A! m8 Y# L! g! ?" }
1 ]4 g& T, z* C/ X+ S4 R# c   喝汤(喝水)。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汤即热水也。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 `7 a1 \. e8 Q
(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 {# O1 c4 R* g2 z# R# A! d, v
* q. _4 n- c: U1 T0 b1 r6 \   “瓤人”。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2 F4 L1 z* Y) X8 }8 l* i- m1 ]
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 I: r- h0 m* F/ J3 ^6 `9 U5 b
8 k% Y& F2 [7 l8 v  w    “彘”字。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 W) B& g5 T1 Q% e! o
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i8 |! ^5 G) @, c9 m& ]
/ Y: B( y. k- g) |5 G
   “乡党”。“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u" Z4 i$ r8 r0 g& a" E
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
* b$ L( I% J* O0 v% _; b2 _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 来。
" F  l! @0 @1 {7 ~4 r$ L
7 T" B$ v( l" n# [4 `! d% @  “毕了”(完了的意思)。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V5 K; x! o8 `2 t9 H
+ d0 k' A% Q9 ?1 F
   “林檎”。陕西农民将沙果称为“林檎”,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 qin ――/ w% r3 M! f1 d8 D1 ~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林~〕a.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6 U; A: M1 m* |/ n9 X
是常见的水果;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花红”、“沙果”。   / [9 A- _6 R' F$ v+ \

" D- N) Q7 Y$ j! j7 U, s) T8 f! }  “得是得”。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
- N6 ]9 t" b$ _+ B7 r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 Q- q: O5 V0 G$ o

) `5 j! M' }7 b7 c+ W7 Y8 c  “倩蛋蛋”。又如,我们口语中常说的“倩”,也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其源。《卫风·硕人》篇是这样描写卫国的贵夫人庄
( p# b+ ?" ]# P. j, H, Q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代的大学者孔颖达说,“倩”
. m+ b% I; _# Y0 g- ^6 F1 O就是用来形容“巧笑之状”的。尔后,“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倩女”即指“美丽的少女”。杜约夫《拟李商隐<无题>* ~1 i% n, r- J6 w8 Y4 I& `
诗》云:“楚曲风烟悉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与“倩”有关的“倩俊”、 “倩俏”、“娇倩”等词,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 P! r/ E* Y- ~0 `7 ^1 [* }
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丽,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娇美。而我们陕西人则常常把可爱的小儿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
. z3 w( O4 s+ s+ P、“可采”之义。
8 r$ i9 a( y8 g: M0 a$ U% \6 x5 }
    “闻”字。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其源的陕西方言词语,数量就更多了。我们在阅读唐宋诗人的作品时,对一些普通话中所5 n  b; }+ y% f" e5 ?
没有的词语,往往就可以利用陕西方言来加以解说——这样不但准确无误,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白居易《二月五
# K! o  f! O( G: m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的《秋日后》诗亦云:“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3 {. p* ^" G; J' \* o% |, y# w; F
芳茵。”这两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和我们陕西话中的意思相同。像“趁热吃”,陕西话就说成“闻热吃”。“趁凉”,
" g4 k) v' X( n+ a0 S  C$ \8 a7 I8 n4 M陕西话说成“闻凉”。再如,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的《木兰花令》中又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
3 C/ r7 ?, u  `& o# m1 ^$ ]
6 i' t9 r, u+ P牵人虚魂乱。”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其中的“闻早”,也是“趁4 r( K' d4 N% k, M) r
早”的意思。可见,“闻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义;“闻晴”亦即“趁晴”——因为住处近山多雨,晴日难得,所以才有闻晴暴
* d; ?! X4 y' R芳之举。1 X" d$ Z2 P: }4 ^

0 u4 V+ p' ^$ V- e' v" t8 c* ~   “他谁”。又比如,现代人对“他谁”一词常常感到新奇,这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这个词语的缘故。但是,“他谁”却7 B0 H. J; ]) P! a
是我们陕西方言中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常用词。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吗?慢说自家侄儿!”柳青《创业史》:“他
/ b; ~, |! D& _3 B3 b/ _: ~: \$ L谁爱那么笑话人?”路遥《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
9 B2 F# S% V( q: Q  L9 \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我们的仇人!”其实,只要我们查找一下它的历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笔下,常常见到这个词语。
& n+ z& |1 T* ^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又何梦桂《沁
9 U- g0 x4 j) e$ S; X
( f( B) w+ T4 W& A! C) I园春》:“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这些“他谁”,都是“谁”的意思,跟我们陕西话一样。如果我们自己的方言中有某; _( m: D- y, j( v
个词,那么读起古人的作品来,自然会感到十分方便。/ z% Q% [, C" \# @9 C  j/ ]

7 ?1 E8 z8 A8 X$ A- J: u5 M  ~- o  “白雨”。如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1 D6 l" [3 l. z& j6 I6 E$ o# A
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们陕西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青山”相
9 K; l' m8 z$ v; _! N) B! Z8 ]类似的结构。0 E8 X/ O. R( |8 M+ [

8 S% K0 ^5 r8 R5 |3 j  “投明”。在古人的诗作中,还常常见到一个“投”字。王安石《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夏元鼎* Z- T/ Y# r( c6 y, i! i( Z
《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岂问经州过县,管取投明须到。”我们陕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4 l. A7 P; b4 Q2 Q" D3 o
”、“等到天明”的意思。 
( h! G. m: `3 F) c5 h0 t& F& z
" ~% A7 o; f7 D, {' O$ [! ?   “争”字。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
6 [2 n/ S* n- H! ]# g去天争半蓬。”“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陕西人一看自明。      
* a' [8 v. U8 @' K# a; Y9 n& m; K, D- V9 O6 M
  “年时”。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
" ^. c5 {7 j2 N  k6 B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
( V6 X& v* U( e7 Y! \- D+ G陕西人一览便晓。& n. |4 }/ R$ [6 e) G& \3 ~8 L

9 ^2 s( X# b  O) B$ F/ b+ K   “霍闪”。顾云“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诗句中的“霍闪”,就是我们陕西话中的“闪电”。1 u7 ?) s' {) S' N

! R8 b; \5 Y+ k( G! P. W" `" l$ [   “科”字。这些词语在陕西人看来都是极为普通的,而语言文字学家却为考证它们的确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至于有些今专家学者
2 ]! G3 i7 l# b1 h颇费斟酌的词语,也常常可以借助我们陕西方言得到解决。例如,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诗中的
" i5 I) A% O7 s7 e“科竹”,就颇令今人费解。可是,将“砍”、 “砍伐”之义说成“科”,在我们陕西广大地区却是随处可闻的。我们用这个意思去理
, K5 ]) u! l  b7 Z解诗意,不就涣然冰释了吗?  
$ Q8 F3 z9 l! F+ f5 u
8 G- @! H6 g0 Q) [  “biāng biāng面”,也就是“饼饼面”。古人把面条叫做“汤饼”。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 ^. B; E+ t4 \
食者呼为蒸饼。”为什么我们陕西不叫“饼饼面”,而叫“biāng biāng面”呢?这是因为我们陕西人说话喜欢运用重叠式的表述方式,
# z* t8 K% U. ~6 l3 D; }, s9 b0 o例如“饦饦馍”、“棍棍面”、“牛牛娃”等。“biāng biāng面”就和它们属于同样的类型。现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闽东等地的方言,! F2 c1 }& s/ d1 [# ?; K1 y- d7 A
仍把“饼”读作“biāng,就是很好的证明。 # o( T" q- g* i0 L2 L% x* ?# Y" u

* Y9 A& Q( ?0 b2 N) p  “饦饦馍”。在陕西话中,还有“饦饦馍”一词。“饦”也是饼。汉代扬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5 \3 v  H5 J5 Q" B* U
“饼谓之饦。”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陕西人喜欢重叠,因此,又说成“饦饦馍”,说简单点,就是饦饦”。
8 `- G! \& _' C0 ~4 S- _' ~
5 @/ w. J6 {: }# u    “馍馍”。“炊饼”后来又叫“馍馍”(又写作“饝饝”等形体)。方外山人的《谈徵·言部·母母叵罗》即云:“京师及河南人谓4 [, A. t0 k: b" H0 F, B
饼曰饝饝。”又清人唐训方的《里语徵实》也说:“饼曰饝饝。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之谓馎馎也。”可见,和“饼”一样,“馍& r7 O) R) t( v$ I/ S
馍”的概念也是比较宽的,不仅蒸的、烙的,可以称为“馍馍”,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馍馍”。《西游记》第55回:“又见两个
$ y0 k" S8 W2 m1 [8 a, U# K总角蓬头女子,捧两盘热腾腾的面食,上亭来道:‘奶奶,一盘是人肉馅的荤馍馍,一盘是豆沙馅的素馍馍。”在陕西话中,烙饼也可
, n. m$ q0 R% t* {2 e以叫“馍”。如平常把“烙饼”说成“烙馍”。实际上就是烧饼。7 e: r, R3 u( J; b

# I+ H+ X  {! c; H/ k " u9 y& F$ l$ `1 t7 v
' F* O/ g- \1 G- X4 Q
  明明是“馍夹肉”,陕西人说成是“肉夹馍”。明明是“面蘸蒜”,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为什么,我猜想,这也是古汉语的
" `$ u! h1 M# C: A! a. m5 s习惯。将肉夹于馍省略成“肉夹馍”,将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

3

主题

9

帖子

10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050

新人进步奖

发表于 2009-6-3 20: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好贴

19

主题

102

帖子

23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2315

小有名气灌水天才论坛元老新人进步奖幽默大师靓妹or帅哥

发表于 2009-6-3 21: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光老陕话还不够,人家古人还要唱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