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6 X) p8 P7 S: ]公私分明”不可如此这般
" X- A- j+ e& R" ~% \
* Z2 O: S( R/ y9 t 如果说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是干部的崇高境界,那么公私分明就是干部的基本职业操守,其最低要求就是公事公办,私事私办,不可以权谋私,更不可因私害公。
3 F& |2 I$ c( i! j/ F: w+ o7 ~* j @5 G/ M. d' c4 c
但在现实当中,少数干部对公私分明的理解却让人不敢苟同,且看他们对待公私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只要是公家的事情,就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不管轻重缓急,能拖就拖,能推就推;只要是自己的事情,就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立马去办,而且不管多难都要想法设法办成,生怕自己吃半点亏。' R) ^5 z+ B; U9 `3 u
4 S( @& R7 m% s, J 指出这一现象,并不是说干部的私事当办的不应去办,而是因为这对待公私两件事的态度反差之大实在让人费解。按理说,身份和职责决定了干部对待私事应该多一点矜持和克制,对待公事则应更加积极和进取,但是一些干部“私而忘公”、“私大于公”的思想和行为,却和这个传统意义上,也是积极意义上的“公私分明”背道而驰。7 N+ E; }9 Z K ]' U5 R2 I6 j
5 s; C3 D* s- \3 z# N9 ^4 j 其实,仔细想一想,干部的“公”和“私”有时并不需要如此分明。比如,可以“公事私办”。要意识到,干部所承担的公事也就是千家万户的私事,既然对自己的私事上心,对别人的私事也应上心,而不是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君不见,一些基层一线的干部将困难群众当成家人,将群众困难当成家事,这不恰好是“公事私办”的体现吗?- ~/ d4 d0 ?1 C* x$ i8 I0 ~* B
) n5 m; i" {+ h& e9 a/ q: T 与“公事私办”相对应,有时也不妨来点“私事公办”。所谓“公办”就是讲规则、讲程序。干部的私事,哪怕是合理的要求,也要按照有关规定去办,不可拉关系、走后门、搞特权。而对那些最好不办甚至明显不能去办的,不管是干部个人的,还是受人请托的,都要摆出“公事公办”的态度,不开半点口子,不讲一丝情面。8 e& U4 a0 @6 Z$ b8 y% v7 g& z+ v
2 M' `! U% M1 X/ H2 |# p7 p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干部不是圣人,可能也有私心,但若能用办私事的态度去办公事,用办公事的原则来办私事,又何尝不能成就一番事业,造福一方百姓。/ y6 Y. k3 n5 w8 ^! J- S/ Z
" x& M6 q3 f9 ]" ]" G
5 s1 e. A6 W) l7 e+ ?" Q1 G1 H! e" T% Y' K$ ]9 y
5 F: d& Y/ d6 ]3 q
& f e3 `' \& ^% R' B% j. z
. d+ f. s" N. H; x
3 Y8 G; T; _9 o5 T$ R
; x' W* {: a6 ?6 G/ D5 ?. r0 \7 r: i& O* _" a8 L, {
3 B* Q4 c V: w1 o* } A
9 I2 a8 \& A.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