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分配体系畸形是中国社会之痛
& N7 u/ W2 r8 |2013年08月01日 10:23 作者:陈志龙 (151) 我有话说(28484人参与)
( }3 a, {% U i4 j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志龙 [微博], U4 U6 T, C! N6 Q+ N5 F, x9 d
+ [2 e7 l/ K- w5 T
小平同志多年前就说过,如果我们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就说明改革是不成功的。这提醒我们要警惕,历史给我们纠错的时间不多了。
) y* D; @9 S( F/ c3 l# { A F5 ~5 |! l, c2 y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长来说,只能望其项背,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央企在国民收入中实现了超额分配。1 P# }1 `) z& J# g
“不到民政社保部门来,你不知道社会底层百姓有多苦。”前不久,在一个欠发达地区“走转改”,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负责同志讲些事,回来以后久久难以释怀。
6 i+ o/ ~/ ^& O% Y1 u# N$ t
# J9 ^5 u/ |. ^2 t6 q) ]* N) B9 g 90年代初,这里国企改制买断工龄的有5万多工人,转眼都到了退休年龄。当年,他们以自己的牺牲支持改革,许多人因为年龄和技术老化,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甚至连社保都中断了,生活非常窘迫。% D- \- m9 J+ U7 z
9 ~- P7 ^ \5 ~: l8 L {. q
肉联厂有个老工人,孩子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他喝了敌敌畏。另有一位老工人,肾病动过大手术,为给上清华的孩子挣学费,拉三轮车载客,结果一头载在路上……到了退休年龄,该安享晚年了,但社保欠费问题如不解决,他们又将面临基本退休金领不到的困窘。
" B8 p$ V% Q1 Q9 t7 l; d& V& N4 M3 h1 e$ i/ V/ J8 y, c" ~7 U2 }1 Q
由于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早期为改革做出牺牲和贡献的人早已被“边缘化”,他们的养老、就业、医疗等基本生活问题,不仅困扰着地方政府,一些大型国有银行也必须直面。近日,工行、建行门前,数百名当年被“买断工龄”、如今生活困顿的老员工聚集,要求增加补偿或者重新安排工作。3 W8 @. \0 @) P# p0 D1 J* x# l
; r2 h% O& c% g6 `' }% I6 Y
在经济下行周期,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同一行业在职者与离职者、在编的(不干活的)与不在编的(干活的)“疑是黄河落九天”的收入差距矛盾日益凸显,并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 a+ P4 v8 t. @9 N
8 }5 Y- R$ A* ]9 c- J7 T8 N, X A
有些国企老总在位时年薪百万,退下来以后月薪三五千,心里失衡,末日情结作崇,五十八九趁还在位时“拼命搞”,欲壑难填搞得狼烟四起,搞爆为止,这样的案例俯拾即是。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人,而畸形的制度让好人变坏人,甚至变魔鬼。$ O5 M9 G5 x9 }4 A- H
y( Y% J5 A: j9 L2 U! D
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积累了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财政收入超过了10万亿,银行存款超过了100万亿,但是财富“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巨大的社会财富只是让国库充盈了,庞大的食利阶层形成了,但人均储蓄3万元的国度谈不上富裕。遑论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全民的医疗、教育、社保投入依然十分菲薄,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连年下降。* R$ G% x9 K* g* I5 E5 J% I
' H5 u1 f+ a- [" z1 A
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高,普通劳动者出于对“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三座大山的焦虑,不敢消费,节衣缩食、积谷防饥。( F! N' B$ o0 J6 v: J1 I2 E
7 i" S6 i/ z/ O: ?0 _8 w
数据显示,1996年至2010年,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69%下降到50%,最近,有报告称,2005-2012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复合增速13%,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复合增速高达21.9%。截至2011年底,全国非金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高达85.3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29.17万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4.3倍和3.5倍。& s0 ~5 _2 g Z0 g: T
' a4 O l, @) p4 ^, Z; ^6 s3 [7 h/ R
显然,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长来说,只能望其项背,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央企在国民收入中实现了超额分配。: w- }- a( h6 Y" k; z- O
5 V# F- ^+ U2 P$ Q, S
当社会财富一再向政府部门集中时,私人消费和投资必然被挤占。现在,一次分配失衡之重,收入分配差距之大,基尼系数之高,早已越过警戒级。那就寄望税收发挥它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吧。但长期以低收入、低保障维系高储蓄和高投资的经济模式下,税收在平衡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完全丧失,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断裂和分化。
9 u) u4 H/ b `5 T! \" Z1 {* i6 q/ q# l8 F0 M* J
对于普通人来说,个人所得税法已成为真正的工资税和薪金税,税负通苦指数是很高的。高通胀背景下,较低的个税起征点意味着普通居民的日常消费都要双重征税,百姓的税痛感犹如西方人说的“拔鹅毛”,当然痛得哇哇叫了,因为这是他们养家糊口的钱。
; \4 i2 e. D, s+ C$ D, T# U4 \! X' J7 A& }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富人的所得税、遗产税占到税收总收入的半壁江山,我们是空白。东部某发达省份,有7800万人口,银行存款9万亿,上市公司300多家,GDP超5万亿的省份,但税务部门监控的全省的高收入人群中,月收入为2~4万元的群体还不到2万人,而月收入为4万~6万的人群还不到1万人。. ]9 R6 z* t0 t7 H
. q r8 v/ J( G. G3 _" p 税务部门自身也承认,其掌握的数据与社会应纳税群体真实情况相去甚远。“主要是手段原始落后,收入渠道太多,统计手段陈旧,高收入人群的纳税遵从度低,法不责众。”税收“失明”加剧收入差距恶化。& |9 v: f5 g) h2 P$ \$ O4 ]# w
~; W; o% u) {8 v
一个社会如果出现严重的阶层断裂,游戏规则被利益集团所把持,他们主导公共政策、控制经济资源配置时,权贵资本就大行其道,公众利益就得不到保护。/ }5 x6 O) u H9 R4 p! t9 e0 Q
+ c, o5 [. e( {, N8 R
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矛盾困难很多,但再困难也不会比1935年的美国困难。
! T+ p* O% b! G: _7 b( u `
) r5 M) V R& k 罗斯福总统在大萧条时接手千疮百孔的“危机国家”,他在艰难岁月里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强调经济越困难越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这位伟大的总统因此为后人铭记。
1 c2 h! _6 D) e A" ]% }; g. l" {% B- x
他说,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精髓的竞争,既能产生胜利者,也会产生失败者。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如果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对失败者提供保护,失败者将会起来摧毁美国繁荣的经济体系。
+ d! l! n6 J' i( t2 [ F! W
1 z3 L& z; B! Y 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走出危机的首选路径,美国政府以此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社会安全网,“必须牢记,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秩序和稳定性”。成千上万的欧洲人(包括来自纳粹德国的犹太难民)涌入美国,其中包括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和历史学家,美国因此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思想界领导者,为20世纪成为“美国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D" ?: {1 R5 x
. {. P! R* p! G 小平同志多年前就说过,如果我们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就说明改革是不成功的。这提醒我们要警惕,历史给我们纠错的时间不多了。
' |( t& ?4 _* L. Z( q/ t& I& K8 u* e& W" Y4 g% Z7 [( F
当下,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处在复杂而敏感的十字路口,改革进入到必须直面大江大河的深水区,利益调整挥之回去,要防止利益固化、社会断层和转型陷阱,决策者当以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的精神,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此打开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僵局,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8 Z+ N W. Z8 ^$ [7 A1 e
0 c& I8 m9 u8 C& i& w; @ n8 T
/ r; M+ J" G; o; o* i
(本文作者介绍:陈志龙,财经专栏作家,报人。)% b& g+ k- u8 S! d3 b" o1 u2 L! u- e
* N* E# U2 f/ M& X" C- a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