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山病是登山爱好者很感兴趣的话题,去登山之前,我们要了解高山病的症状,有哪些表现,遇到高山病应该怎样救治,这对登山的顺利和成功非常重要。 3 ?3 Z, r6 M$ D1 A
' N; m! D2 E7 a% n! a. T% |: [! Q# w 高山病不是一个精确的名字,从使用意义上讲,大概分为二种:3 I; `+ s, M# ^+ X8 x6 k, J
一、高山特有疾病,指在别的地方不会发生的,只有在高山上才能发生的病;如:高山反应、高山肺水肿。
4 J G5 [2 L A' s! F' ] 二、高山常见,易发生的疾病,如雪盲、冻伤,胃出血,这些病其它地方也有,但在高山更易发生。这些病统称高山病,医学称高原病,高原病和高山病没有区别,概念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我们是搞登山的,我们所处的位置高一些,比高原病海拔更高,问题更严重,叫高山病会更引起重视。 5 X0 Z6 |9 b0 D3 y; I! }! U! A
! Y0 _7 F+ d3 w& B. T
我们先讨论一下高山特有的环境:
) s7 q3 Y2 [" p* s
1 H9 O, _" K2 P) r* L% r 由于第一种高山病是在特殊条件下特殊环境下发生,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高山环境的特点。 / w- [( V0 |9 j- M F1 F
, v7 h$ g Y* R/ } 一、高山环境的基本特点:一个是地理方面的特点 :地质、地貌;第二个是气候上的特点。
* r! D; U( \- H, Z/ Q$ h
/ O8 h+ a9 ^" Y7 V 下面看一个表,略 5 r( T; y1 |- N$ a7 n% V) c4 H% a
+ P2 K. F, }9 v$ \+ i7 O( e! x
在物理学上,气压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体积的概念,一种是质量的概念,实际它们是一致的,可以换算。 , w- Q1 s! g3 a* n j4 l: w
( l# g- F+ m% ~; r
做这个表的时候,一般来讲,书上基本上按千度算的,????
1 U$ j& X+ o9 g& ]% r0 h3 E) \- _% C) _' K0 |
我加了两个高度,一个是拉萨高度(3680米),一个是珠穆拉玛峰的高度,它们和登山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个表里有几个数字是典型的,一个数据上拉萨海拔高度情况,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了三分之一,相当于海平面的2/3,在海拔5308米地方,整个气压和密度基本上是海平面的1/2,到了六千米处,降得更低,到8000米处,整个的气压降低了2/3,基本上相当于海平面的1/3,所以8000米做为一个指标高度,气压在这里的变化很大。 & n. P! `: l/ a( _
) M% k, u" y$ c
大气压,形象的讲,每平方米地面平均有承受10吨的大气压力,听起来非常大,但人体内外是平衡的,平常感觉不到大气压力。1个标准大气压是760毫米汞柱,相当于1013.25个毫巴,(毫巴是气象学上的一个单位)。 标准大气压的标准计量是:在温度为0度的时候,在南北纬45度的地方的海平面上的大气压。1个大气压泛指海平面的大气压。
& p# F" d8 B. c1 i) i' W6 h
7 @) P7 H1 ]* Z 标准大气压在计量上是一个很精确的数字。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每一个人1平方厘米体表要承受1.033公斤空气的压力,总重量可达到是15-18吨。这个数字很吓人。 & G& U- F$ g; |' X1 c! _ l
0 j+ {3 t# q# V% C3 m
随着高度升高,气压逐渐减少,减少的曲线不是一条完全的直线,它除了受到海拔高度影响以外,还受到气温、日照、纬度、地形、温度、风向这些关系的影响。整个地球的大气层,2万米以下的地方,空气结构是基本稳定的,没有什么变化。氧气的含量也就是20.9%。一般也可以讲21%。从0海拔一直到1万、2万米高度,这个含量不变,空气结构不变。 - L9 j2 d6 r: u/ P( d9 _% e
3 h; S: f$ g, P7 a; ? 气压对登山的影响是不大的,虽然它对人体很有作用,比如象潜水病、航空病,因为气压急速变化的时候,体内压力的变化和外界气压的变化不能很快达到一种平衡,才产生问题。登山不用考虑这些问题,因为登山是一个高度缓慢上升的过程,体内外压力能够慢慢的平衡。 , j2 c% E) e* g6 U
4 V8 m! X2 C! M, Y下面讨论大气里含氧量的增减和高山病的关系。
* [* F9 o! Z% p8 V/ u8 y( P% @4 A
2 E6 l5 m2 E- \5 R 大气的含氧量基本上稳定的,在我们所从事的登山活动这个高度海拔范围之内,是一个稳定的值。 5 g9 a# ^0 m' @
( Y! F4 }. z4 N! W5 l
我先介绍介绍比较标准性质这个数据,一个是在拉萨,含氧量降低1/3,这个高度是发生生理障碍的发生限度。一个是5308米的时候,也就是气压降低1/2,或者说人所能享受到的氧气已经到了海平面的一半,在这个限度上,从生理上测试结果来看,可以算作是人类长久居住生存的限度,在5300米以上,在这个高度以上没有居民,在这个高度以上活动的人,也就是一些采矿的工人和登山的运动员,连游牧民族在这以上也没有居住点,最高人类居住点大约是5330多米,在南美的菠西维亚,它是一个矿区,矿区工人居住点为5400米左右,矿点在5700多米,但是他们无法在5700米居住,每天从5330米到5700米地方去工作,然后返回来休息。
1 P6 L; F7 Z1 o
+ [4 R0 Z$ |& ?& l( n 到19200米的地方,气压是47毫米汞住,氧分压是10个毫米汞柱。到这个高度上,沸点已经降到35度,人体最低气温是35度,35度以下人类生命就无法生存,这里,人体内的体液已经处于沸腾状态,当然谁也不可能去试上一试。
5 a( H/ r R4 ^" q9 d" o: @& ~% p) ]
下个表:大气中的氧分压的变化,反应到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人体从空气中吸入新鲜空气,通过气管到肺泡,进入动脉,然后进入红血球,变成动脉内血氧饱和度。 5 c: G, [9 T) p; v3 c& A5 d
2 }9 L/ j. q, ^; ~# l
对我们有重要影响的几个高度,在4000米时,人的呼吸气量大幅度增加,增加到20%~100%,氧气已经明显不够用,必须使劲呼吸和喘气。在6000米时,肺泡内氧分压已经降到40毫米汞柱,国外认为6000米是一个坎,氧分压降得很低,氧气要从肺泡气里弥散进入动脉血,主要是靠肺泡内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的压力差 ,这个高度压力已差降到7个毫米汞柱,弥散有一定困难。
) y) A- j' z3 |! R1 R( `
. C' b7 _ d* H, I$ q! P5 p 在平原地区,氧气压差一般是10个毫米汞柱,正常情况下无需用力呼吸。世居高原的人(4000-5000米范围),肺泡内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是1个毫米汞柱,这可能是当地人对高山适应,压差需要很小,他们也能爬的更高。一般平原人,要有10个才够用。到6000米,误差就更小,从理论角度上讲,7000米是人的生理极限。在这个地方,人体肺泡里氧分压和动脉氧分压基本上差不多,从理论上讲,氧气无法从肺泡里进入血液送给人体的组织进行能量代谢的。 8 N: u! w o, p, Q8 }* q( c
9 b% [' L. k1 g0 O
北京地区人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4000米,85%;6000米,66%,到珠峰顶峰,50%。 ! K1 r& H g3 A
0 ?2 H* Q8 C7 _# ~" ]3 u 从我们以前观察情况看,珠峰大本营(5200米),运动员的血氧饱和度都在85%,数据相似,考虑到我们的登山运动员体质较好,营养也好,数据基本是一致的。 6 o* m. O1 G2 _9 f1 y
: Q: S6 ]! K; k% v
对不同的人群的指标
6 x! e- D3 t' ?, z9 ~
; f. B* Z; k9 [8 ]6 p3 I$ `: C' H. ` 人对缺氧的适应性,是一种先天素质。在5500米以下,就是血氧饱和度两极分化,70%人都一样,好的和差的不多。到6000米,很好的占40%,到7000米,很好到只占4%,能耐低压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大概4%~5%左右。这是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登山,要知道自己的极限,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情况硬上。 * G) V, t5 F6 F- k6 R
: l" J9 n% K& j5 H
下一张表,是血液循环图,氧气在毛细血管交换,毛细血管进口端动脉内氧分压是40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要比40高,越高,氧气就渗透交换得越充分,在静脉端氧气含量基本与外界含量一致。 % }0 v1 M. _4 s& X3 o8 i
5 k( k& K! Q& ^7 j4 r" L
所以登山时,低压的影响不大,但低氧的影响很大。 8 S# B/ C+ }% V
7 Q: O. Q0 \/ w! z2 b
低氧对大脑神经的影响:
; i1 Z1 J: J6 p/ l. U
3 i2 a3 F) U3 |* U& I3 u i' V 大脑完全缺氧的情况下,一般三分钟到五分钟,缺氧对大脑造成的损害不可逆转,伤就是伤,死就是死,没救的。到8分钟时,大脑细胞大量坏死。
0 e+ e! u- K: b1 \' {- U) X( U: Y& P( A9 U' ]& U' k! Z5 E
严重缺氧,即不完全断氧,如雪崩的情况人的周围会有少量空气残留,这种情况30分钟左右,损伤就是不可逆的。小脑的存活时间长一些,长5分钟~6分钟,延髓的存活还能延长十几分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