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 发表于 2009-10-18 12:16:19

户县余下镇西屯村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规划

(2007年一2011年)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结合余下镇西屯村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现状
  1、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
  西屯村地处户县余下镇,519户9个村民小组,2159人,土地面积2240亩。村庄占地375亩。本村地势平坦,交通发达,南邻余沣路,西靠人民路,北依新城路,东城路从村东穿过,户县特有“四路围一村”格局。距西安20公里,距户县2.5公里。在户县新的城市规划中,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工商业在本村具有重要的发展位置。2006年人均纯收人3800元。
  2、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全村三个产业发展均衡,村民生产以二、三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一产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除了种植粮食980亩,苗木花卉已成为农民增长的又一亮点,现已发展到240亩,从业人员100多人,花卉产值500多万元。畜牧业主要以养猪为主,全村现有养殖户150户,繁育母猪300多头。第二产业以食品加工、机械加工为主,转移劳动力50多人。第三产业主要从事建材、运输、商贸流通为主,人民路两侧有建材户20多户,年产值1000多万元。在人民路两侧以及余下从事商贸、餐饮业有60多户,年产值3000多万元。村内还有30多户运输服务家庭。由于村子与大唐热电厂、惠安化工厂等大型集团企业相邻,本地打工有200多人,仅大唐热电厂就吸收80多人就业。该村的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农民增收潜力较大。
  3、公用事业发展状况
  村内道路全部水泥硬化23997.7平方米,生产路全部沙石硬化,村双委会办公楼设施配套齐全。村内各项设施齐全,有卫生所、健身广场、灯光球场、舞台、老年活动中心、计生工作室、超市等各1座。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率达98%,全村自来水入户率、有线电视普及率、电话人户率均达100%,上网率15%。
  (二)发展特点
  l、区位优势独特,四路围一村特殊结构使该村的发展潜力巨大。
  2、潜力巨大。该村西300亩的大型建材市场已通过规划。村北1000多亩非农业用地等待招商引资。
  3、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全身心投入到生产发展中。而且,村民风淳朴,治安良好,招商引资软环境吸引人。
  4、村公共事业方面的设施建设已有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快本村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5、产业发展方向明确。苗木花卉、大型工业、商贸流通是该村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三)存在问题
  1、农村发展规划不到位。
  村民在现有的生产条件基础上,从事二、三产业,主要靠自身经验自发经营,没有明确的发展主导方向,发展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区位优势发挥不明显。
  该村虽然地理位置好,但村民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发展的整体性和持续性缺乏明确的目标。
  3、发展方向不明。由于优势较多,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也较多,主导发展模式还没有在村内形成共识。
  (四)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
 通过走访调查,村民对于本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在科技兴农方面,村民希望提供种养殖方面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发展高投入高收益的农业新产业。
  2、在基础设施方面,65%村民希望该村尽快实现城镇化建设,改善人文环境。
  3、在资金投入方面,92%的村民希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型集团公司,就像大唐热电厂一样。
  4、在社会事业方面,85%的村民希望能享受到城镇化生活水平。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想,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招商引资为载体,实现“特色农业、强势工业、振兴商贸、搞活流通”的战略,扩展花卉基地规模,引进大型集团企业,提高商贸餐饮服务业水平档次,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洁以及村民住宅小区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把西屯村建成陕西省的一流村。
  (二)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指导的原则。立足本村实际,突出区位优势,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2、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的原则。围绕稳定一产、壮大二产、搞活三产的思路,壮大主导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的原则,解决村民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着眼长远,注重实效,分步实施。
  4、依靠群众,项目带动的原则,动员和引导村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实施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示范带动平台。
  (三)建设目标
  经过5年努力,西屯村的生产布局更加合理,主导产业地位更加突出,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大型化、商贸品牌化的目标,建成“经济繁荣兴旺、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充满发展生机的新农村示范村。
  1、经济快速发展。到2011年底,全村社会总产值达1. 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000万元、4000万元、6000万元,初步构建起鲜明和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
  2、建材市场初具规模。建成设施一流,管理先进、商品丰富、信誉可靠的大型市场。
  3、工业区大型化。引进大型企业集团2个,带动本村整体素质和收入的提高。
  4、村民素质提高。经过培训指导,全村力争培养20名高级管理人员,200名技术人员,使全部青壮年劳动力都有一技之长。贯彻落实好村民公约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得到弘扬。
  三、规划布局
  (一)苗木花卉基地建设
  建设苗木花卉基地,提高种植业水平,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发展设施大棚蔬菜。
  (二)商贸流通区建设
  整体规划,完善设施,做好人民路和余沣路商业街建设,打造西屯商业品牌。
  (三)建立大型建材市场
  规划实施好建材市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使之成为当地建材业的龙头。
  (四)住宅小区建设
  适应全县整体规划,逐步改造村内建筑,兴建商品住宅楼,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五)建设工业集团区
  充分利用本村土地资源储备充裕的优势,引进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带动能力。
  四、建设重点
  1、建设苗木花卉基地500亩,蔬菜大棚200亩。
  2、新建商铺门面100间。
  3、改造商铺门面60间。
  4、兴建300亩建材市场。
  5、工业区建设1000亩。
  6、村住宅楼建设。
  7、水电道路城镇化设施。
  五、实施进度安排
  2007年建设内容
  1、利用地域优势,加大宣传力度。
  2、将茶铺什字的30余间门面房推向社会,进行招标吸引客商。
  3、新增植苗木花卉120亩,新增植杂果林80亩。
  4、在保持原有蔬菜面积基础上,新增中棚蔬菜30亩,新增大棚蔬菜50亩。
  5、加大对村内的10余户养殖大户重点扶持,使之规模化、科学化,成为致富带头人,引导群众共同致富。
  2008年建设内容
  1、建设大型建材市场。
  2、完成村内道路、村外生产路的道路绿化工作。
  3、新增植苗木花卉30亩,新增大棚蔬菜40亩。
  4、实施集中供水工程。
  5、做好大型建材市场引资规划。
  2009年建设内容
  1、为工业园选址,协调好土地、编制建设规划。
  2、改造沿街门面房100间。
  3、新增植苗木花卉30亩,苗木花卉基地达到500亩。
  4、新增蔬菜80亩,蔬菜基地达到200亩。
  2010年建设内容
  1、建成工业园的道路。
  2、做好工业园的招商规划。
  3、建立商业品牌。
  4、住宅楼开工建设。
  2011年建设内容
  1、力争引进大型企业2个落户工业园区。
  2、建成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
  3、建成村敬老院。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加强统一领导,建立任务明确、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成立西屯村新农村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县、镇与有关部门组成,负责示范村组织协调.项目策划和督促检查工作。工作小组由镇、村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具体规划的组织实施。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时召开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及时、全面掌握示范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特点,总结经验,提出对策意见,解决关键性问题。
  2、建立人才兴村机制。
  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吸引示范村建设实用人才,实施“人才兴村”战略,加强党组织建设,将一些优秀的人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使其成为建设的领路人。多方式,多渠道,培养本村自己的能人,领头人,同时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人才参与本村新农村建设。
  3、全民行动,全民参与。
  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此项活动,整合相关资源,凝聚多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全方位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努力开创示范村建设新局面。
  4、多方筹资,市场运作。
  利用本村群众较好的经济基础条件,引导他们多向生产设施和公益性事业投资。探索投入和收益新途径,建立“谁投资,谁受益”新机制,提高投资积极性。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优化资金投向,确保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更大效益,形成新农村建设资金多方协助和稳定增长机制。

余下玉店 发表于 2009-10-18 17:41:34

{:3_42:}

闲人 发表于 2009-10-18 18:41:36

时间已过大半,结果如何

龙太子 发表于 2009-10-20 22:22:38

没成绩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户县余下镇西屯村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