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桥湖长联与西北某大学李副校长商榷
据闻天桥湖廊桥西边首联出自著名学者李浩(曾任西北某大学副校长)之手笔。
上联:有鄠立基,崇丰作邑,导流润渭,宏构拥紫气,又为三秦添胜跡;
下联:杜公揽胜,苏子挥毫,继往开來,涛声共碗腔,正宜九域谱新篇。
读罢这一长联,先是错愕,继之哑然,有几个小问题,愿与李副校长商榷。
一、关于有鄠立基。鄠地在夏朝之前,为有扈氏氏族部落所在,夏启时,为有扈氏国,应为夏之属国。有扈之称谓见诸各种史册资料,却从未见“有鄠”一说。秦置鄠邑,鄠字诞生应大大晚于扈字,不知这个“有鄠”有何根据,出自何处?
二、关于崇丰作邑。鄠地在商朝时为古崇国,是国必有都邑,但崇国只是一个属国,它的都邑并非是夏王朝的都邑,所以说崇时作邑,是个没有意义和难以理解的说法。
丰邑是西周早期的都城,为周文王所建,在沣河西岸。丰邑只是都城的名称,如果说周建丰邑倒是没有问题的。《诗》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是国之地也。这里的国就是周的都城。意思是说周文王灭了商的崇国,在崇国的丰地建了都邑。这也说明丰是原崇国的的一个小的区域,并不等同于崇国原来的大区域。
再说了,崇为国名,丰为都名,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把两者等同并列实为不妥。
三、关于导流润渭。涝河原本就是渭河的重要支流,修建天桥湖只是拦河蓄水而已,并没有扩大水源,增加水量,而且注入渭河的水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加,何润之有?
四、这副对联洋洋洒洒,说史道人,与天桥湖似乎没有几毛钱的关系。如果把这个对联放在渼陂湖也行,放在钟楼也行,甚至放在区政府门口也行。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万能对联。既然是为天桥湖题写的对联,应该还是多一点针对性好。
我们的鄠邑区不是也号称全国这个之乡那个之乡吗?又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之一,如果把这样错误连连的楹联勒于风景名胜门柱之上,将不但会贻误后人,同时也会辱没先人。
以上拙见,不一定正确。愿就教于李副校长及各位大方之家。
附资料二份:
一、《尚书-夏书-甘誓》记载:“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二、《史记·夏本纪》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快哉风言之有理。此对联谬误多,确实值得商榷。 对联对联,其次是讲究仗,首先要做到正确,正确就是“对“的意思,即^不错“。副院长这副对联,经不起鄂邑文人审核,在陕西这块地方,舞文弄墨,得万万小心。君不见,快哉风一刮,院长就失塌。 楼主满腹经纶,引经据典,有说服力。确实是省教育厅笔杆子的水平,大赞! 长见识了!张老师直人快语,挑刺指谬,厉害了。向您致敬! 李国建 发表于 2020-12-28 12:10
对联已撤换啦
知错速改,从善如流。也应该点个赞。
有扈、鄠邑、鄠县、户县都可以说,就是不能说有鄠。有扈比鄠县要早1000多年呢!说明作者不熟悉鄠邑历史。
——哈!我的帖子本来是跟在文大师后面的……现在,大家在这儿一块讨论也好。 莫雨涵 发表于 2020-12-27 20:38
上下联还有一个重字“胜”,这也在楹联大忌。
你们很专业,眼尖,一下就看见了,我还没注意 文若兰 发表于 2020-12-28 13:01
快哉风,户杜风,群风合力力道大!
若兰风,带头刮,敢把名联吹下马! 落子无悔 发表于 2020-12-28 12:49
文采与胆量俱高[强]
引经据典,条理清晰[强][强]直陈谬误
有文人风采,有侠客气魄! ...
多谢乡党支持鼓励。落子慎重点,后悔就会少一点。呵呵呵! {:7_883:}{:7_883:}{:7_883:}上下联还有一个重字“胜”,这也在楹联大忌。 哈哈 哈哈 哈哈,命题作文,跑题了!得分:0。 大赞 直人快语,不藏不掖,仅是“敢说”此点就让我佩服。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对社会负责。这难道不是一种历史责任感?对历史负责! 雨2689 发表于 2020-12-27 19:45
对联对联,其次是讲究仗,首先要做到正确,正确就是“对“的意思,即^不错“。副院长这副对联,经不起鄂邑 ...
鄠邑作鄂邑,
小心被打脸。
院长如发现,
何以来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