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乔艳妮中西医结合诊所 中药代茶饮
中药代茶饮
中药代茶饮,指用中草药与茶叶配用,或以中草药(单味或复方)代茶冲泡、煎煮,然后像茶一样饮用。中药代茶饮为我国的传统剂型,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原则指导下,依据辩证或辩证与辩病相结合对病情的判断,为防治疾病、病后调理或仅为养生保健而组方选药与茶叶(或不含茶叶)合制而成的剂型。
特点
中药代茶饮是中医治病调理、强身益寿的特殊中药剂型,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具有以下几个优越之处:
一.饮服方便,易于调理
二.药效充分,疗效显著
中药材经粉碎成粗末或切制成细丝、小段,表面积增大,与溶媒接触面增加,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经煎煮后易于溶出。
将中药以沸水冲泡或稍加煎煮后饮用,避免了汤剂因加工、久煎久煮造成某些药物,尤其是芳香类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另一方面,以沸水冲泡药物,可将其中的酶迅速降解灭活,避免了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坏。实验表明:第一,解表药多含有挥发油,常温下即可挥发,更易随水蒸汽挥发,故不宜久煎。第二,当药液温度在30-40℃时,药物所含酶活性很强,药物的有效成分,尤其是甙类成分在酶作用下易发生分解,会导致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影响疗效。
对于阿胶、鹿角胶、饴糖等不耐高温的胶类药物及薄荷、藿香、香薷、青蒿、金银花等芳香类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做药茶尤为相宜。因胶质类药入煎剂易粘锅煮焦,且粘附他药,影响药物成分溶出。用作药茶则避免因久煎使其有效成分损耗,从而使药物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提高疗效。
三.轻灵精巧,甘淡平和
从药物性质来看,代茶饮所用之药药性平和,无伤胃之虞,且味多甘淡,或为微苦微寒之品,既有除疾调理之功,又无味苦难咽之弊,对小儿患者尤为适宜。
从药物功用而言,代茶饮所用中药,多为具有解表、清热、止嗽、除湿、和胃、消导、通便、祛暑、安神、补益等作用之品,善治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痰湿犯肺、湿热内蕴、食积不化、肠燥津枯、暑热伤津、心神不宁、气血两虚所致诸症。少用催吐、峻下之品,一般不用剧毒祛邪药物。
四.长期服用,缓缓调治
中药代茶饮用量轻,宜频服,且药性平和,无损胃气,故可长期坚持服用,缓图其效,以和脏腑,尤其适于慢性病的治疗及对机体机能的调整。
对许多病证,长期服用药茶,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达到量化标准,致使药效更加巩固,作用更为持久。如患沁尿系结石病人,持续多次服用药茶后,能保持泌尿道中的药物浓度;同时,可稀释尿液,清洁尿路,加大对尿路结石的冲刷力,从而有利于结石的缩小与排出。
五.有病治病,无病调理
中药代茶饮用药平和,可以调和脏腑阴阳、气血盛衰,频频饮服,既可疗疾,又有调理之效。尤其对病后之调理,体力之恢复,大有裨益。
总之,中药代茶饮以祛邪治病,防病保健为宗旨,具有方便、灵活、有效、节约、针对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它既保持了汤剂作用显著的特色,又克服了汤剂制作烦杂、浪费药材的不足;它宜于长期服用,较中成药功力更为强盛。
应用范围
中药代茶饮的使用历史悠久,应用范围广泛,可概括为防治疾病、病后调理及养生保健三方面。
一.防治疾病
中药代茶饮使用方便,作用持久,且无呆滞中焦脾胃之弊端,适于长期饮服,故可作为轻症或慢性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亦可用作病情较重者或急性病之辅助治疗手段;此外,尚可用于防疫及预防中暑等。
二.病后调理
1.扶正祛邪
2.调养胃气
3.补益元气
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中药代茶饮作用温和,疗效持久,便于长期服用,为中医众多养生保健、抗衰老方法之一。平时常对症选用保健药茶,补益五脏,调和气血,对于延缓衰老,健身长寿大有裨益。
煎煮用法
1.冲泡法:将药物放入杯内开水冲泡十分钟后饮用。在喝去三分之一水时,即添加开水,可加水3-5次,至味淡为止。
2.煎煮法:将茶方中诸味中药置茶具中,加水,煮沸约10-15分钟后离火,取汁,煎2-3次后合并药液,过滤,代茶频饮。
3.其它:“中药煎煮壶”在遵循传统中药汤剂煎煮原理基础上,采用新型煎煮技术,2-5分钟即可把药方的有效成分煎煮出来,操作简单、即煮即喝;且提取率高,节省药材;特殊的构造使得煎煮中草药时不会发生烧焦、沾锅、沉淀现象。“中药茶盒”根据医生处方调配加工制作而成,进一步丰富中药代茶饮的适用范围,并具有定量化包装、一人一方、量体用药、使用方便、安全卫生等特点。
{:7_883:}{:7_883:} {:7_875:}{:7_875:}{:7_87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