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长流 发表于 2010-1-24 20:56:52

随缘俱乐部骑行文化-------人文篇

骑行文化博大精深,每次出行所到之处基本不是名胜古迹就是风景优美,但每次只是用照片来记录骑行轨迹,现在建议俱乐部搞上几次人文游,在出游之前、之中、之后把所到之处的人文历史加以总结,归纳,使骑行更有内涵,大家有什么好的路线也提出建议。

小桥流水 发表于 2010-1-24 21:04:44

好,骑出内涵来

余下美利达 发表于 2010-1-25 10:39:09

{:4_84:}{:4_84:}

九月猪 发表于 2010-1-25 10:42:01

好!{:4_84:}

目空一切 发表于 2010-1-25 11:51:20

1# 细水长流

细水长流 发表于 2010-1-25 20:27:46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户县秦镇一带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还催逼纳贡大米,坑得大家无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长出了稻穗。可收割后,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没法向皇帝纳贡。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个个称奇。于是李十二带着面皮,和纳贡的人来到咸阳。秦始皇见贡米又少又差,传旨问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虽差,却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万岁御品”。秦始皇吃了面皮,其味甚美,颇感稀奇, 才赦了众人之罪,并让李十二天天蒸上几张面皮供他食用。

      后来,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镇一带的人们为纪念他,在这天总要蒸些面皮。这种蒸面皮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了户县秦镇驰名的小吃。

细水长流 发表于 2010-1-25 20:28:54

秦镇凉皮介绍:
制作时把大米粉调节为糊状,平铺在多层竹蒸笼内,旺火蒸熟。吃时,用近一米长、20多厘米宽的大铡刀铡成细丝,加入辅料青菜、小豆芽等,调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调好的凉皮全呈红色,辣里香

细水长流 发表于 2010-1-25 20:32:01

简介

    秦镇米皮是陕西户县秦镇的著名特色小吃。

    秦镇米皮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籼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师傅当着顾客的面,用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把整张的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泼子”)、醋和盐,加上黄瓜丝和豆芽,一碗碗看来红通通、吃来“筋、薄、细、软”、凉爽可口的秦镇米皮就可以上桌了食用了。

    秦镇米皮,陕西凉皮“四大花旦”之一,因产于西安户县秦镇而得名,又叫秦镇凉皮,以大米为主料蒸制而成。

    长期以来,在关中地区流传着“乾州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的俗语。可见,秦镇米皮很早以前就与乾州锅盔、岐山臊子面齐名为关中地区三大著名面食。

    秦镇即秦渡镇,位于西安户县沣河西岸,这里曾是西周的京畿之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盛产优质稻谷。用这里出产的稻谷磨浆制成的米面皮子,以色白光润、筋薄细软、柔韧爽口而著称。
清代,秦镇街上就有许多家专营米皮的店铺,就其品质而言,较有名气的要数药王楼下的“皮铺子赵家”河城隍庙前的“秃雁娃皮子”了。改革开放后,秦镇涌现出了三四十家经营米皮的店家,家家生意红火,还出现了米皮培训中心,主要为外地培训米皮制作人才。

    20世纪末,“皮铺子赵家”在其第三代传人、年以八旬的赵克宽老人的指导下,继承了老辈的经营特色,严格选择主料,所用调料考究,菜码儿要用水焯,食醋要兑水后使用,以免皮子断节,过往游客不但就地品尝秦镇皮子,且有用荷叶包装皮子带回去与家人共同分享。

    典故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关中大旱,沣河缺水,户县秦镇一带稻子干枯。百姓心急似火,官府还催逼纳贡大米,坑得大家无法,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长出了稻穗。可收割后,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根本没法向皇帝纳贡。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个个称奇。于是,李十二带着面皮,和纳贡的人来到咸阳。秦始皇见贡米又少又差,传旨问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虽差,却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万岁御品。”秦始皇吃了面皮,其味甚美,颇感稀奇,这才赦了众人之罪,并让李十二天天蒸上几张面皮供他食用。

    后来,李十二在某一年的正月二十三去世。秦镇一带的人们为纪念他,在这天总要蒸些面皮。这种蒸面皮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了户县秦镇驰名的小吃。

    特点

    秦镇米皮用产于户县沣河西岸的稻谷制作,皮子质量上乘。调食时,配以绿的菜、油泼辣子、芝麻酱、芥末、蒜泥、酱油、香醋、味精等调料,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

  特点:色白、光润、皮薄、细软、柔韧,吃起来酸、辣、筋、爽、凉,别有一番风味。 秦镇薛昌利大米面皮子,历史久远,正宗祖传。秦镇大米面皮虽为秦代初创,但后经战乱,灾荒等原因,逐渐失传。清末,薛昌利祖父薛守信于宣统二年(公元 1910 年)正月二十三偶生想法,根据历史传说及资料记载用大米面试蒸凉皮,诚邀街坊邻居前来品尝,大家尝后觉得味美可口,大加赞扬。于是薛守信老人每天挑担沿街叫买,生意红火……

    制作方法

    制作秦镇米皮,要掌握好淘米、蒸制、调味三个环节,其中蒸制、调味最为关键。具体地,先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凉水中浸泡一至两天,捞入石磨中,徐徐加水磨成米浆,加入精盐搅匀,用沸水烫开,再加凉水制成弄米浆,把干净湿布铺在笼上,摊上米浆约0.66厘米厚,抹平,上笼用旺火蒸约10分钟即熟,取出晾凉,每张抹上菜油少许摞起。食用时,用近1米长、20厘米宽、重约5千克的专用大铡刀。吃时按需要量分别调味,放入用开水焯过的绿豆芽、黄豆芽,配以味精、蒜泥、酱油、精盐,特别还有香醋和辣椒油。调制好的米皮,白中透红,红里透香,红艳艳,香喷喷,薄而细,筋而柔,软而嫩,爽而凉,非常美味。

    营养分析

    精米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与大豆相比赖氨酸、苏氨酸 等在稻谷中含量丰富。且各种氨基酸的比值接近人体的需要,常食之对身体又滋补作用。

    豆芽在生芽的过程中,经过水解作用,使豆中的植酸降解,使更多的钙、磷、铁等无机盐释放出来,增加了无机盐的吸收利用 率。生芽过程中维生素变化较大,如胡萝卜素增加2-3倍,硫胺素增加2-4倍,维生素C从零增至每100g豆芽含4-8mg。生芽 过程中使胰蛋白酶抑制素、棉子糖、鼠李糖等不利人体吸收的物质被除去,提高了蛋白质的利用率。

    黄瓜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及盐酸等营养素。除此之外黄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有抑制糖类物质在体内转化为脂肪的作用,因而肥胖症、高血脂症、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常吃黄瓜既可以减肥、降血脂 、降血压、又可使体形健美、身体康复。

老城墙 发表于 2010-1-25 20:36:39

楼主的凉皮看着就香,啥时吃一次?{:4_84:}

细水长流 发表于 2010-1-25 20:49:39

化羊庙

提问 添加摘要



化羊庙
地处西安市户县东南13公里的化羊峪口,原有面积约30公顷。东有鸡头山,西有牛首山,南靠秦岭重峦,北面百里秦川。依山傍水,林木森森。建筑完整,错落有致。古有“吾户山水之胜,兹地为最”之称。

  化羊庙,因位于化羊峪口而得名。又称化羊宫、华阳观、东岳庙、天齐庙、泰岳行祠。相传建于宋代。据考核庙由明宣德元年(1426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曾先后七次重修。原有庙宇130余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

  东岳献殿,是省内保存元代建筑的稀有之物,面5间6殿,单檐式民殿顶,进深6米,明间宽4米,次间宽2.8米。建筑面积107平方米,属厅堂构架,整个建筑1988年修葺一新。另有金刚殿、戏楼、头天门、二天门、菩萨殿、东岳殿等,庄严古朴,结构严谨。正殿前院存有石碑一通,碑高2.37米,上部蒙文,下部汉文。另有《重修古迹东岳庙记碑》一通,系明景泰三年立。《化羊峪补修东岳庙记》碑一通。

  化羊庙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修复了东岳正殿和一些建筑。现有殿宇达49间。

  化羊庙会,古今历经不衰。每年正月二十日、六月初十日起,两次定期举行,每次10天左右。高峰期每天达万人以上。从化羊路到东岳殿几里内。商贸交易生意兴隆。会期,还有秦腔戏班,演唱数天。有时还有眉户、曲子、自乐班,通霄不停,为庙会增添乐趣。

  化羊庙距西安45公里,汽车可通至峪口庙前。化羊庙自古以来,不但是京都长安附近有名的庙宇之一,而且也尝于其内设学馆,教授生徒。来到化羊庙,看到了“万岁牌”,听到了“劈蟒石的传说”,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了青少年时期曾在这里接受库序之教的杨砺。

  杨砺死后葬于庞光镇杨家堡北约300米处,墓圆形,东西直径18.3米,南北直径21.5米,高4.9米。墓前石碑:“宋进士杨砺墓”,为清高宗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知户县事汪以诚立石。

  当你在游览化羊庙、金峰寺之后,莫忘去谒拜“关中第一状元”杨砺墓。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随缘俱乐部骑行文化-------人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