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森林防火
查看: 1380|回复: 0

王维诗(早秋山中作)

[复制链接]

1288

主题

129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862
发表于 2022-8-31 06:28: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
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
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
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
空林独与白云期。
没有才华不敢牵累圣明时代,想着还是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吧。
难道是因为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渊明辞官归隐年岁已迟。
逢临秋天,草间的蟋蟀叫得更响亮急促;时近黄昏,山中的蝉声充满了悲伤之意。
寂寞的柴门前,车马不到;空寂的山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注释
早秋:初秋。
明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
故篱:故乡。
尚平:即尚长(尚子平)。一作“向平”。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蛩(qióng)响:犹蛩声。蛩:蟋蟀。
空林:渺无人迹的树林。
期,约,约定。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早秋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将秋景与秋情融为一体,在秋景中见情,在秋情中写景,实在是高妙至极。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首联是说,没有才华不敢牵累圣明时代,想着还是回东溪守着竹篱故居吧。这是写“归隐之缘由”。
“不敢累明时”,这表面上看是诗人给自己找的一个归隐的理由,实际上则是对于才华无处施展的一种自嘲。并非无“才华”,而是朝廷不再需要。不再需要的最重要一点,则是唐天宝年间,朝政日坏,王维郁郁失志,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于是才思想着隐居。表面上是“明时”,是大唐盛世,实则暗藏着危机,一场安史之乱的风暴即将来临。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颔联是说,难道是因为厌弃尚平尽早了却儿女婚嫁,却嫌恨陶渊明辞官归隐年岁已迟。这是写“归隐之岁迟”。这里诗人用了“尚平婚嫁早”“陶令去官迟”两个典故,道出了诗人对于归隐的渴望与急迫。一个“早”字,一个“迟”字,都加深了诗人归隐的决心。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颈联是说,逢临秋天,草间的蟋蟀叫得更响亮急促;时近黄昏,山中的蝉声充满了悲伤之意。这是写“归隐之时节”。
这两句是写初秋的名句。一个“急”字,不仅道出了草间的蟋蟀叫声急促,更暗示了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又是一年秋。一个“悲”字,不仅道出了山中的蝉声悲伤,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情绪。“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这两句是说,寂寞的柴门前,车马不到;空寂的山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这是写“归隐之志向”。
“寂寞”二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柴门人不到”“独与白云期”,都是对于“寂寞”最好的注脚。如果不寂寞,诗人不会听“蛩响”,也不会听“蝉声”,山林也不会“空”。因为“寂寞”,而全诗染上了一丝悲凉的色调。
纵览全诗,一幅早秋山中图跃然纸上,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特点,读来使人安静清心,是早秋诗中的名篇佳作
IMG_20220830_190656_edit_35847897639738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