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机构近日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超七成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表示,在录用员工时不会因为对方是海归就优先考虑。这引发很多人对于海归就业现状和前途的担忧。
“这一代留学生一定会肩负起民族复兴和改革的重任。虽然现在还不成气候,但我相信他们已经掌握了世界的潮流和方向。”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依然作出了乐观的断言。
但他同时强调,留学不是投资,不存在性价比。“镀金论”已是过去,如今到了让留学回归本来面目的时候了。“留学已非捷径,反而可能是一条更加曲折甚至充满风险的路。”
专家认为,留学少于两年一般很难达到效果
中国青年报:从整体上说,海归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
桑澎:出国留学人员增加很快,2011年出国人数约33万,2012年还没过完,现在就达到35万。同时,回国人数也不断增长。教育部数据显示,从2000年~2010年,回国人数累计从13万人上升到63万人。美国大学排名按我们近5年的统计,回国人员增长幅度和出国人员增长幅度差不多,甚至在最近两年,要高于出国人员的增幅。
之所以不断增长,原因很简单:第一,在国外求职和滞留已越来越困难。英国把两年的实习期取消了,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取消了,加拿大移民政策也在收缩。第二,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就业机会总体好于国外。
1978年恢复外派留学生后,是有一批留学生滞留海外,那是因为他们出国前就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在不行了,自费学生占到95%,他们跟国外本土学生相比明显不具优势,所以几乎没有留下来的可能。
我预测,留学回国人数一定还会不断增长。截至今年,从1978年以来的累计回国人数是70万人左右,未来5年内就会超过100万人。
中国青年报:这么庞大的群体,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吧?
桑澎:他们确实存在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海归的期望值太高。很多人看到早年回国人员回国后成了“长江学者”,进入“千人计划”,可他们没看到,人家出去前基本就是成功人士。
第二,很多用人单位在首次接触海归时,会有较高期望值,觉得他们精通外语、知道国际游戏规则等。实际上,期望和现实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举个例子,一些去英国和澳大利亚读商科的研究生,只有一年学制。他们要在一年内通过压缩课程完成学业是可以做到的,但一年时间,要达到留学效果很难。我们通常认为,留学少于两年一般很难达到效果。
中国青年报:既然一年时间就可以完成课程,为什么还说很难达到留学效果?
桑澎:第一,你的语言一定不过关;第二,你没有时间去了解当地文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处事准则,以及商业运作过程的基本规则。
课堂上学的东西,不是我们评定留学生含金量的唯一标准。他们学的那点东西也不一定长期有用。真正留在骨子里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掌握一种符合国际标准的行为准则。这些必须要通过时间的积淀才行。有时间去学习、感受生活或者工作,才是最理想的留学。一些留学生自己也说,少于两年的留学真是太短了,都不够玩的。
中国青年报:造成海归就业困难还有什么原因?
桑澎:对很多用人单位来说,海归缺少工作实践经历是个致命缺陷。很多本土学生大四就去实习了,而留学人员没国内实习经历,所以没有竞争力。
很多海归对本土文化也不适应。智联招聘公布的前十个最热门的就业岗位,基本都是销售类的。而由于国情不同,国内外的营销手段和对象也不同。所以,这些热门岗位并不适合海归。
此外,海归选择的就业城市过于集中。他们就喜欢北京、上海、广州,有47%的海归都选择去上海,三线城市则基本不考虑。但这些一线城市经过多年积累,人才已高度集中,竞争会很激烈。
海归求职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没优势。http://www.edush.com我们本土学生一般大三就开始找工作,会通过实习为找工作做铺垫。海归没这个时间和机会。
我们发现,大多数就业岗位考虑的还是能力,真正与海外留学背景相关的不多,除非是直接跟外国人打交道的岗位,但这种岗位太少,多数岗位就是面向中国社会设立的。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海归求职困难。但并不是说这些就真的阻碍海归入职。在相同的条件和要求下,海归就业的可能性还是大于普通的国内学生。只要不做过高要求,找个工作不难。
真要按性价比来说,留学一定赶不上在本土学习
中国青年报:中国留学市场已由小众的“精英留学”,转为大众的“自主留学”,其中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桑澎:当前存在不少非理性留学、盲目留学和“被留学”现象,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本人。
我一直认为,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留学。如果连基础知识都不扎实,就不适合留学。有些孩子高考成绩就一二百分,在国内没学上所以送出国。这样的孩子到国外,用其他语言再学一门新的学科,能学得下来吗?还有的孩子是觉得在国内很难考上好大学,就用留学来逃避困难。可在国外再遇到困难又该怎么办?还有一些孩子性格内向,也可能不适合出国,到外面没人理,会越来越自闭。
我不是说这些学生一定不能出国,只是出国后会遇到比别人多得多的阻力。自己能调节还行,如果不会调节,会过得很悲惨。
中国青年报:中国学生该如何进行留学决策?
桑澎:首先要客观分析自己适不适合留学。要具备相应的文化基础;要有正确的留学目的和良好心态;应具备留学的经济基础,指着到外面打工太不现实;还要具备相应的语言基础。
其次,要全面考虑选择自己的留学目的国。我们现在的十大留学目的国里,前5个都是英语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占我们留学生的80%左右,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再看看美国,同样是“留学大国”,他们在选择留学目的国时,各个语言的国家都有——英国、法国、西班牙、中国、日本,几乎把所有语种国都涵盖了。留学目的国分布广泛,在未来也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理性留学的又一个特征,是结合未来职业规划选择职业,不要别人学什么我学什么。在选专业时,应多听专业机构和专家的意见,切忌听亲戚朋友、学长学姐说,那太不靠谱儿了。
中国青年报:很多人觉得留学的性价比不错。您怎么看?
桑澎:留学不是一种投资,不存在性价比。真要按性价比来说,留学一定赶不上在本土学习。留学的真正目的就三个:学到一门知识,掌握一门技能;感受不同文化,知道国际通用行为准则,理解准则的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