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森林防火
查看: 1418|回复: 0

户县农民画:记录消失的生活场景

[复制链接]

1975

主题

2189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877

优秀版主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论坛元老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知名作家论坛精英

发表于 2012-5-9 16: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喜悦
晒蒜
丰收
夜曲
7 |" Z% O/ x% t
  现代农民画主要是指在纸面上绘制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绘画作品,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陕西户县、安塞、江苏邳县、六合,上海金山等地的农民画乡。农民画不仅忠实记录了一些已经消失的生活方式和场景,还传达着一种在劳动中体会快乐的精神,而它的存在本身也是文化多元性的一种体现。6 J5 s" Z  _  r3 V3 t1 d+ n
" O9 V  y% \3 d* [$ s
  发现农民画的价值
$ ^5 _' Z2 H- W5 K* U0 O3 Q$ J# S
4 I; r" O+ j, ]4 W/ d. f  梁庄是一位诗人,还经营着一家工厂。工厂位于留仙洞工业区,一千多平方米的厂房,机器声轰轰隆隆,工人忙进忙出,厂房最里面的几个房间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厂房的墙上,并没有像其他厂房那样,贴着“时间就是生命”或是注意安全之类的标语,而是挂着装帧精美的农民画和剪纸。会议室外面,还挂着“梁小斌研究会”的牌子。这些装饰使得原本单调枯燥的厂房,洋溢着一股文化气息。
5 P, I) r" ]+ q, \9 z
* S+ _$ P) r9 M; o6 X) |  梁庄的家乡在陕西户县,这里的剪纸艺术与陕北安塞的剪纸艺术齐名,被誉为“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上个世纪50年代,脱胎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的户县农民画诞生,并不断地提高、创新、升华、成熟,逐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1988年户县正式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 e2 @/ b9 R% E1 Q; O- f7 X
/ u% P6 R2 u. U' Q5 s6 n1 B( C$ @/ [  1995年梁庄南下深圳工作。在这里他逐渐意识到,家乡的剪纸、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其实蕴含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只是因为以前自己每天都生活在那样的氛围中,早已熟视无睹。5 S9 Q) J/ x0 X- w
' V( j+ {+ O! S$ D2 o+ c
  梁庄告诉记者,对于老家随处可见的农民画,他起初并不喜欢。“这些画像小孩子画的一样,很幼稚,又很笨拙,没有明暗对比,更不懂透视。”但是近几年他发现自己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方式,比如割麦子、养蚕、耕牛犁地等,在农村已经渐渐消亡,这让他感到非常痛心。幸运的是,这些生活场景却被保留在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民画中,梁庄也由此认识到农民画的价值和意义,并萌生了收藏农民画的想法。& m9 f$ j7 m  U

' V$ Q: p7 W  U* t" D3 H  儿子助其开启收藏之路0 a& D2 D2 S3 U9 V  B" G; _0 H
1 E/ N3 s; ^+ K, D
  梁庄说自己真正开始收藏农民画,还要感谢他的儿子。2008年夏天,梁庄上初中的儿子准备回陕西老家过暑假,为了锻炼一下儿子的能力,梁庄给他布置了个任务,让他回去拜访户县几位有名的农民画家。
/ Z0 A1 C4 w3 S* @
9 L* r  U% g4 U: [0 Z: m2 W1 [" B  “他先拜访了李凤兰,把我写的几本书送给了她。老太太已经80多岁了,她很高兴地接待了他,而且两人还聊得很开心。走的时候李凤兰送给我儿子两幅画《连年有余》和《双虎过江》。之后,他又拜访了刘志德等几位农民画家,虽然他的花费超过了预算,但我还是表扬了他。”梁庄说。& ?7 \; h8 y3 B- M

5 ?9 l3 t7 @( I- k  儿子的优秀表现,为梁庄日后拜访这些农民画家、收藏他们的作品,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后不久,他收藏了李凤兰的作品《丰收》,作品反映的是北方农村收麦子的繁忙场景:在满是金黄色麦子的田野上,有人拿着镰刀正在弯腰割麦子,有人在绑麦子,有人在捡麦穗,还有人坐在麦垛旁边小憩,喝口茶;路边停着一个架子车,车上装满了麦子,车前站着一个人,而堆满了麦子的车上还躺着一个人。梁庄说:“看过这幅画的很多人都很好奇那个躺在车上的人在干什么。其实这是割麦子时非常常见的一个场景,那个人是在压麦,因为麦垛很虚,又装得多,他躺在上面压一压可以让车子前后平衡,更加稳当。现在很多地方都是机械化收割,这样的场景很难再看到了。”* X2 p' v) t) Y; {  P5 z0 R
' i- R) n1 h& N+ U0 d2 i
  一篇文章引出的收藏机遇0 x* r' t# k7 ]1 W$ |
6 x4 s7 Z; r) h1 O2 ?# Y
  梁庄工厂的车间里挂着他非常喜爱的一幅农民画《晒蒜》。他告诉记者,买到这幅画实属偶然。一次他在书上看到一篇关于农民画的文章《原生态是农民画的基本价值》,梁庄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他辗转找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原来该作者的父亲是户县一个知名的农民画家,他文章中提到的作品都是他父亲的作品。但他的父亲已经过世,这让梁庄有点失望。那位作者随后告诉梁庄,他的母亲也是位非常有名的农民画家,而且还健在。梁庄随即拜访了这位老太太,并从她手中买到了这幅《晒蒜》。画面中,一捆捆大蒜被绳子串成一串晾在院中,晒蒜的老头坐在大蒜围成的圆圈中间,满足地抽着烟袋。画面右下角,有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母鸡旁边还有一个鸡蛋。“这是一幅精彩的农乐图,在画家的笔下,蒜头就像花儿一样,朝上绽放,而且串蒜的绳子也呈现出优美的旋律。整幅画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还有浪漫的夸张,显得天真可爱。”
6 \9 M  T4 ?8 g/ v2 H+ Y4 E+ s5 [0 @9 e/ V# h1 P
  挂在梁庄办公室的《夜曲》,也是他非常钟爱的一幅农民画。这幅画具有鲜明的剪纸风格,年轻的母亲在灯下织布,旁边的摇篮里躺着一个婴儿,母亲边织布边把目光投向摇篮中的小孩,小孩也笑眯眯地望着母亲。在母亲的身后,一侧放着农具,另一侧站着一群鸡鸭。小孩的旁边卧着一只猫,猫的肚子里还躺着一只小老鼠。梁庄告诉记者,这个画面让他感觉非常亲切,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母亲就是这样织布到夜里两三点。他说,穿着母亲织的布做成的衣服,那种感觉和穿着买来的貂皮大衣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因为那布里装满母亲对孩子的疼爱。/ u+ D7 N$ R; y! ?# L* d' a* u
2 h- L3 Y4 E( _+ U- e# ^: B) a
  启迪都市人感受劳动的快乐/ y& Y7 R2 a. y4 {. p3 U  L
: b. x3 c" s: H# k% R
  如今梁庄已经收藏了近百幅农民画,他对农民画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 ^. S. b% x; v* L2 g2 z) \. Y% @/ i
" ~/ o) A% [, }  农民画不仅忠实记录了一些已经消失了的生活方式和场景,还传达着一种精神,那就是在劳动中享受生活的快乐。母亲在紧张织布的间隙,逗逗摇篮中的孩子;丈夫在田里犁地,妻子带着小孩来送饭,他暂时放下手中的活,将孩子高高地抱起,这些农民画将工作与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将物质和精神融为一体。而当下的人往往将工作和日常生活对立起来,将物质和精神对立起来,总是过得不快乐。“农民画可以给都市人一些启迪,我现在就尝试着将工作和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享受工作中的快乐。”梁庄如是说。. C1 c2 ^. x5 t6 q, z( o5 @. I

) o8 ?7 e1 _# K0 n0 c# E  此外,梁庄对文化的融合和消亡也非常关注。尤其在如今的绘画西方化的潮流下,剪纸、农民画等民间艺术面临着消亡的风险。但他认为,农民画是不同于国画、油画的艺术形态,虽然幼稚、朴拙,却根植于生活,它的存在是一种文化多元性的体现。而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农民画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6 C% U3 ~7 `, I7 c0 r' k

& m! \8 P- o/ Q- m- ^; ~) q  梁庄告诉记者,本月他将在宝安艺术城和深圳文化创意园(福田),举办农民画展览,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熟悉农民画。
8 M: _: _4 P) j/ Z3 p: ]
; `/ V4 S- B7 h6 V8 d  本报记者 马双丽/文 覃忠武/图(翻拍)来源翻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