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信息港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森林防火
查看: 2059|回复: 0

电脑病

[复制链接]

125

主题

294

帖子

402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4029

靓妹or帅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师新人进步奖小有名气知名人士 著名写手职业作家

发表于 2012-2-4 19: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颈椎病
    颈椎错位所致疾病,颈项部软组织损伤及退变后等出项的一系列颈项部疼痛不适或血管、神经受压等症状的一系列表现,统称为颈椎病。它是由颈神经根、颈段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
1、颈型
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不良的坐姿,低头、坐办公室等工作者,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一般多无退行性等器性改变,养成良好坐姿,避免久坐,配合适当正确锻炼就可,预后多很乐观。: N2 V2 T$ y- c
2、神经根型
    头、颈、肩、背、上肢等处定位性疼痛与放射痛;活动受限,颈部及上肢的关节运动障碍;肌肉跳动、麻木或萎缩,多见于背部或上臂;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退或消失。有明显的定位体征和压痛。    颈椎病常见的压痛点分布与患者主诉的疼痛区域并不完全一致,它分为:
$ R$ O5 W" Y1 T$ y: f5 ^(1)风池穴压痛点
    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此压痛点极为常见,压迫此点时除局部疼痛较著外,并向后枕部、头顶及同侧眼部放射,少数病人可放射至同侧太阳穴。
# g/ J, S3 k) P* N(2)肩上压痛点
    位于肩上第7颈椎横突,为斜方肌上部纤维经过处,压迫此点,可放射至颈、肩、臂、手外侧。
8 q8 W$ e! v- A+ D, S(3)肩胛内上角压痛点
    位于肩胛骨内上角的稍上方,为提肩胛肌在肩胛骨的附着端。检查时先摸到肩胛内上角,在其稍上方可摸到接近垂直略向中线倾斜的索状物,即为提肩胛肌。压迫此点除局部疼痛外,并常向同侧第23颈椎旁放射,少数可放射到枕部、头顶,甚至同侧眶部。疼痛亦常向同侧肩及上臂前外侧放射,少数可放射至前臂桡侧。
; @# H7 C$ W; H" Y* K: q(4)肩胛腋窝缘压痛点
    位于肩胛腋窝缘的稍外侧,为小圆肌及大圆肌在肩胛骨的附着端,一部分背阔肌纤维亦经过此处。作此压痛点检查时,手指应向前向内压向前肩胛骨腋窝缘。压迫此点时,放射痛及发麻感可至臂及手的尺侧。
0 E0 P% \" S8 n) P. d; l5 K(5)肩胛内缘压痛点
    位于肩胛脊柱缘稍内侧处,为小菱形肌及大菱形肌在肩胛的附着端。此压痛点一般无放射痛,少数患者有压向肩部或颈部的放射痛或胸闷感。; z( A* f( f; M  k  k! ?6 C
(6)肩胛岗下压痛点
    位于肩胛岗中点下方36厘米处,为岗下肌在肩胛骨的附着端。此压痛点不但极常见,且压痛常甚重,剧烈程度往往使患者不能忍受。压迫此点时,疼痛可放射至臂及手的尺侧,并常有尺侧手指发麻、发凉感。2 p9 g# C- R% B! Y1 b
(7)颈后部压痛点, ^0 v5 N+ E% T/ O2 a* k9 q
多数位于第2345颈椎棘突问及其椎旁,有时其他颈椎棘突间及其侧方亦可有压痛。颈后部压痛区主要为斜方肌中、上部纤维及提肩胛肌在枕骨、颈椎及项韧带的附着端。疼痛可放射至枕部、头顶、颞部及眶部,少数患者压迫这些点时并有头痛、头晕、眼球发胀、咽部不适等感觉。
$ j  D0 Z8 s9 {$ J9 b/ m(8)胸椎压痛点
: e4 r- F3 ], o( y- l6 i$ \多位于胸4、胸,棘突及其两侧,主要为大菱形肌、小菱形肌及各椎旁肌肉的附着端。压迫此两点,疼痛可放射至肩、上臂并有胸闷感。
6 j7 N& v  {6 w% \4 Y8 ~" e' S  C' V(9)肋软骨压痛点
    颈椎病常引起第45肋软骨处疼痛,痛点固定以左侧常见,检查未见局部红肿,颈椎病治愈后,疼痛自行消失,需注意与肋软骨炎相鉴别。
    对于以上各压痛点,在手法纠正棘突偏歪以后,可针对不同病人及不同压痛点,给予推、按、揉、压治疗,以解除肌肉痉挛。临床上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 R8 J$ Q" @2 ~+ u1 I1 J% N3椎动脉型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位置性眩晕或体位性摔倒;耳鸣、耳聋、舌活动障碍;血压异常,如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小脑及大脑枕叶损害的症状(脑性瘫痪、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
/ `' X+ d9 N8 ]$ y4颈交感神经型
+ [# P3 j% W2 e视力模糊、瞳孔散大、眼胀;血管调节障碍,心率紊乱、心慌心跳、血压异常;排汗障碍(头、面、肩、背、上肢某部多汗或无汗),肢体发冷、苍白或发红;霍纳氏征(眼球下陷、眼睑下垂、瞳孔缩小,可有同侧面部充血、无汗);咽喉部异物感,顽固性失眠、低烧等。
6 }8 Q* N( \2 o- j" H5、脊髓型
类似脊髓空洞症或颈髓侧索硬化症,如早期常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步态笨拙,迈步发紧,脚尖不能离地;肌力减弱,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或减弱,出现病理反射,痛温觉障碍。晚期可出现括约肌松弛及深感觉消失,重者完全瘫痪。
6、其他型
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合并而成,多以发展成后期,预后多不乐观。希望有颈椎异常表现的患者及早诊治。
* v3 v& t3 n2 t' B# H, Q()诊断要点
    适于具有上述一种或多种表现者。
; |5 }' z% A: B4 I7 e( D. w1
.颈部检查& \9 L: l( o5 z
颈部活动障碍,或活动时有摩擦音,或其他症状加重;颈部触诊有压痛、肌痉挛、棘突或横突偏移,棘间隙变窄或变宽,项韧带钝厚等;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位置性眩晕试验呈阳性。
( C! p& q9 g- i( E# j' I0 `' N2
.颈椎X线片5 c4 ~; s' t4 G
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等疾病。侧位片可见颈曲改变,椎体前或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或棘间隙变窄,项韧带钙化等;斜位片可见椎问孔变窄或变形;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变尖或两侧宽窄不等;开口正位片可见齿状突轻度偏移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