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3 X( G2 P# k- k
$ E- F" _4 ]- E
公众和消费者恐怕难以感受到乳企道歉的“郑重”如果真的有心道歉,真的把质量、安全问题看得“郑重”,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质量安全问题就不应产生。7 a5 h; a! R+ f+ F1 j. @2 K
7 Z, v* ^5 O; T# z- ~( l1 ?
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近期对液体乳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发现其中两个产品的鲜奶黄曲霉毒素M1超标,其中蒙牛乳液(眉山)有限公司的250ml利乐包装盒装鲜奶黄曲霉毒素M1超标达140%。昨日凌晨,蒙牛集团在其官网上就此次黄曲霉毒素M1检测结果超标一事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此后,又称强调“产品未流入市场”、“立即对该批次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 M. N3 Y' k; }+ O$ {5 O1 ?3 P2 e
& ?. f% y) s4 ~+ v( ?: g1 W 此次被检测出超标的蒙牛眉山工厂落成投产于2009年10月,上距三聚氰胺事件大规模曝光已有一年有余,距“蒙牛特仑苏事件”曝光也有半年光景。如今事未过,境未迁,蒙牛在前两次事故发生后才落成的全新生产基地,却再次让公众和消费者大吃了一惊。
x$ ~5 p( }, ^, E: w0 e
/ q. j' X V4 r. J, S0 g 必须指出的是,黄曲霉毒素早在1993年,就被WHO定为“一类致癌物”的。因乳品的黄曲霉毒素污染主要来源是饲料,因此这项检测早已是常规、例行抽检项目。黄曲霉毒素M1超标达140%,令人怀疑这个厂生产合格乳制品的能力。4 l5 T3 t- `9 N
) e! \2 N9 N, a1 o( a 自三聚氰胺事件曝光直至此次事发前,有些乳品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告诉公众,我的产品没问题,结果一次次被证明说谎。% D8 g! ]5 ]1 p
4 R1 ]% d1 G: M% q. o1 ~2 c4 Q' q
所以,公众和消费者恐怕难以感受到乳企道歉的“郑重”如果真的有心道歉,真的把质量、安全问题看得“郑重”,三聚氰胺和特仑苏事发后,就不会再轻易出现黄曲霉毒素超标这样重大的质量问题。
% `* C* w: H: q$ s1 B
8 W8 G/ g5 a5 M1 F1 ^* w 在“情况说明”中,蒙牛称“将认真吸取这一事件的重大教训,诚恳地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监督,严格执行国家和企业的各项质量和检测标准,从每一个环节入手,切实把好质量关”。然而,类似的话,三聚氰胺事件后说过,特仑苏事件后也说过。如果真的“认真吸取”、“严格执行”,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质量安全问题就不应产生。
9 {1 f8 s. ^# C5 b4 L+ o7 V4 l7 d* O
' [- X' P7 T% k+ w 和前几次比,此次蒙牛只隔一天便刊出“情况说明”,显然在危机公关方面,他们还是下了工夫。另一家企业至今没有表态。然而,公众要的不是道歉,也不是公关,他们要的是喝上放心奶。# K# W& X! I% n7 W7 Z
8 D# Z# `: L+ o0 S. b
很显然,现在的公众和消费者不敢再轻信。企业说“未流入”、“全封存”、“质量改善”,不过是一面之词,公众期待的,是有关方面依法调查,以及进一步公布两家乳企相关产品的处置信息。$ M) p* s* K# ~$ t% x1 T3 c1 S
/ ?" x7 y, M, z7 ~
国内乳品企业方面应明白,公众的耐心是有限的,品牌信誉的积累是会耗光的,踏踏实实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该抓的安全抓起来,比危机公关有效也迫切得多。" q; m" A, R9 F
4 C% I) C2 g& r2 M* e A 这次事件确实显示了质检部门食品监管的效率。不过,这还不够,有关方面还应加强执法力度,用监管和制度逼迫国内乳品企业说话算数,让社会、公众通过对产品质量的切身体会,重新树立起对国产乳制品品牌的信心。# v9 ]9 O+ `8 q' F8 ~
: C, K" f6 N9 ?0 z" W1 U 陶短房(学者)' N" t* K; E" x/ r7 L*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