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转 1 ]! x3 P: e, [- H! A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4 p0 r' D' a) @( T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只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 " Z4 j9 k% q, \: C9 ?/ G& T 
  
+ O0 l* F0 J) [/ _, u$ L6 {1 p* v, ]6 j* z) H* y5 v& F, L 
寺院是干嘛的?) L6 Y1 t- _0 ?, y1 ]! I* e2 d" ? 
    寺院在中国就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便有了寺院这种建筑,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东12公里处的千年古刹----白马寺。史载,佛教于公元67年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相传,当年著名的佛教学者摩腾、竺法兰是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中国的,所以这座寺院便取名为“白马寺”。 
5 W0 `2 B6 y: f  y  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排列: 
8 }7 S% b" u& t' x% l    山门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阁)8 ]6 g- X1 i! \2 r) \: [ 
    配殿和附属设施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建造的次要建筑,通常由钟楼(东)、鼓楼(西)、伽蓝殿(东)、祖师殿(西),以及客堂、禅房、斋堂、寝堂、浴堂、寮房、西净(卫生间)、放生池等组成。寝堂等生活设施按内(出家人)东外西(居士、施主)的原则安排。这样,寺院就成了一组规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筑群。 
5 z% D* R7 T& P# Z    在今天寺院不仅具有弘法利生的传统佛教的重大作用,还至少具备如下七个方面的功能:. ?0 L9 M; O8 ? 
    一、传法教育的功能。二、庄严国土、美化环境的功能。三、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 四、接引信徒实践佛陀教诲的功能。五、保存传统文化的功能。六、抚慰人心、稳定社会的功能。八、旅游观光胜地。  y4 D4 j8 ^6 H# |- w9 F 
    寺院有别称有:伽蓝、兰若、精舍、丛林、宝刹等,各有自己的意思。8 b1 j" P8 C2 a( M5 v- c 
    印度的寺院,原有两种:一种叫作僧伽蓝摩。僧伽,义为众;蓝摩,义为园,意谓大众共住的园林。僧伽蓝摩,略称为伽蓝,一般都是国王或大富长者施舍,以供各处僧侣居住的。+ S0 b5 G) H' } 
    一种叫作阿兰若,义为空闲处,就是在村外空隙的地方,或独自一人,或二、三人共造小房以为居住,清静修道之所。或不造房屋,只止息在大树之下,也可以叫作阿兰若处。阿兰若,简称为兰若。 
- |- B9 J3 q9 P/ \' k    佛陀时代的比丘除了三衣钵具之外不许有别的财产。因此僧伽蓝是从任何地方来的比丘都可居住的场所,所以称为十方僧物。- [, o( G1 k- }3 j! | 
    比丘自建的阿兰若,假如本人远游之后,就等于弃舍,任何比丘都可以迁入居住。 
0 K" W3 v3 J8 D    精舍:意为修行精进者的居舍,并非精致的小房子的意思。0 o  X' {9 p$ F8 _! k& v: H" @- W9 p% A5 v 
    丛林:僧伽蓝摩本意就是丛林。《大智度论》卷三说: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僧聚处得名丛林。" Y, K- R) ~1 i/ N* O* k 
    宝刹:刹意为土田、国土,佛教用宝刹代指寺院是庄严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