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户县东索村惨案发生地关帝庙旧址。 资料图片 图为革命烈士纪念碑。 6 u) v4 n" U. \7 w% h
岁月档案
. G0 a/ I" d; w5 c0 \+ y( W8 P# y
5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户县东索村的革命烈士纪念馆,迎面看见一株高达15米的青松。青松左侧,四株翠柏傲然挺立。松柏交映,小院里庄严肃穆。' o- W" r, R7 X8 {! h9 k1 b d
/ j O' R Y- f4 g+ w( n
小院围墙下,立有一方石碑,为村里原来的关帝庙所立。石碑右下方,靠近底座的地方,有一个直径五六厘米的弹坑,似乎仍然笼罩着一场战斗的硝烟。+ Y3 w7 i" _% O3 V
) N/ _. @" r1 C5 E8 U% x8 { 走进烈士纪念馆,记者的目光落在一个展柜上。展柜里陈列着3把大刀,8支长矛。应记者请求,纪念馆工作人员从展柜里取出尘封的大刀长矛,看着这些革命遗物,记者仿佛回到了84年前那壮烈的一天
/ @* Q) W$ q, `3 h0 ^$ G3 o: O8 o, J" h D& }* Z% d1 u% i
1925年,何经纬率国民军第二军一部驻防户县,他勾结土豪劣绅,横征暴敛,劫掠财物,作恶多端。次年12月中旬,中共上级组织派共产党员薛卓茂、李艮到户县发展党组织,领导农民开展抗粮抗款运动。1927年3月,经中共陕甘区委批准,中共户县特别支部成立后,户县农民协会相继建立,高望重为总负责人。与此同时,党组织还将原来农民的自卫武装组织“神团”,改编为农民自卫军,在乡村严厉打击土豪劣绅和何经纬的横征暴敛。
& s$ _4 f+ R v9 u+ z
1 x! i+ i, g/ W( `' ^3 Q p% Z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何经纬认为时机已到,开始向人民反攻,派兵包围并解散中共户县支部,迫使县农会撤离县城。由于东索村在抗粮抗款斗争中一直走在全县前面,村农民协会成立后,对摊派粮款分文未交,被何经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5 Q3 S5 U! a6 ^' W$ ^/ z: R( B3 S1 j$ R# w8 R" |, l
同年5月11日,何经纬派一营士兵向东索村袭来,乔家庄青年农民赵蔓子急忙跑到东索村报信。该村农民自卫军团长董新良立即敲锣报警,召集自卫军迎战。4 j: ^8 I1 `* @! Q
& u0 I( P9 f) Q) ]/ j
30多名自卫军战士迅速在村关帝庙集合,商量对策。这时,何部已经将关帝庙包围,董新良命令大家严阵以待,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走出大门与敌交涉。敌方要求自卫军交出武器投降,被董新良严辞拒绝。敌人恼羞成怒,开枪向庙门射击,董新良立即返回,在庙门口中弹,他忍痛关上庙门,庙门上留下一道道血迹。
P. f* n; v4 N7 `% c$ d) _3 c$ ~, A) l) N7 r7 c8 ?4 Y
敌人久攻不下,竟丧心病狂地爬上屋顶,揭开瓦片,向庙里投掷手榴弹数枚。霎时间,庙堂里弹片横飞,硝烟弥漫,自卫军战士董祥娃、邱累子、罗连心、邱堂娃饮弹身亡。身负重伤的董新良猛地从地上爬起来,高喊“我们不能给农民丢脸,有骨气的跟我来!”他举起大刀,率先冲出庙门,自卫军战士紧跟他冲了出去。7 L' b; W4 o T8 z
Y/ `7 e: [$ N K, T! w5 L A
敌人被这些满身鲜血、手舞刀矛、直向他们扑过来的农民自卫军吓蒙了,纷纷后退。董新良挥刀开路,带领大家冲出重围,准备退到庙北竹林。此时,如梦方醒的敌人紧追过来,赵蔓子被刺刀刺死,董新良被竹子绊倒,大刀被敌人夺去。他用尽全身气力爬起来,挥拳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刺刀刺死,壮烈牺牲。
; ?+ |! u: ~- j5 x! [
- }/ Q. U7 N7 H 东索村惨案中,董新良、董有庆、董祥娃、董平良、邱累子、邱堂娃、罗连心、段金娃、赵蔓子等9名自卫军战士牺牲,另有9人重伤,13人轻伤。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关帝庙,染红了东索村。
. z3 l, k9 Z& i, u
% F0 c& D# e, U# \9 e 何经纬镇压农民运动的消息传到西安后,激起了各界的极大愤慨。中共陕甘区委及时发出通告,宣传事件真相,陕西青年社发表声讨何经纬的宣言,陕西《国民日报》连续发表文章,揭露何经纬的反动罪行。15日,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主的国民党省党部,在西安召开有一千五百人参加的追悼户县死难农民大会,并向全国发了通电。' ]' X7 F5 |+ d. L8 A! H' t9 u/ F4 o
1 B' `! `, p0 O F 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军被迫给何经纬“革职留任”处分,令其率部出潼关,“将功折罪”。国民军的姑息,使户县反动派气焰更加嚣张。数日后,何经纬又派人枪杀了中共户县特支委员、户县农民协会负责人高望重。
& W1 b6 h- }7 O* {
* s5 M1 }! p- j: d4 f; j- \ “1927年5月11日”,“董新良、董有庆、董祥娃、董平良、邱累子、邱堂娃、罗连心、段金娃、赵蔓子”,一个日子,九个名字,被历史镌刻在烈士们手中的大刀长矛上,微风掠过,依然铮铮有声。 0 F# \7 r- E s$ h5 x& ?; a
( k1 {; O" O5 \" I; ?) q
# F: g' o. r/ h6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