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E V9 I/ @3 b/ O9 v
X: n. w/ Y7 k( v0 S8 \$ X
近年来,我常年在外务工,鲜少接触网络。每当工作间隙返乡,也只是偶尔打牌消遣,或是骑车四处闲逛,疏于提笔书写。 J& V) @0 z: G+ C5 z
, |# c% M) B, `曾听闻,往昔杨凌农高会总能吸引大批农民前往观摩学习,然而近几年,参会人数却呈逐渐减少之势。虽说每一位前去参会的农民都或多或少有所收获,但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农民才算得上高素质农民?是官方组织参会的群体,还是那些自发前往学习的个体?又该如何评判未曾参会学习的农民的素质高低呢?
2 u8 _# \/ u& g8 z* V3 i) \: h " D& P* ^% t6 j* `' P% }
事实上,农业领域的各个行业都不乏优秀的领军农民。他们或许从未踏入杨凌农高会的会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展现卓越的能力。况且,难道没有向银行贷款的农民就无法成才、素质就不高吗?显然不能如此定论。+ u7 C5 ^+ n' U
/ l/ o& X: D G* A. d+ m0 |
官方对高素质农民有着明确的界定,又称新型职业农民,其核心特点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涵盖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三大类别,且通常是经过农业专门培训并持有相关证书的群体。然而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心中高素质农民的形象与之略有不同——那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熟练掌握两三样农业技术,善于团结邻里,乐于带领乡亲共同致富,道德品质高尚,在村民中拥有极高公众信誉,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原则,敢于同身边的不良现象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农民,往往被视作高素质农民的典范。! P9 O3 O+ z5 b9 r3 w5 B
6 e4 h) k, ]. j% D$ M3 k* o8 [
如今,农村大量青年涌入城市发展,持有专业证书的农民在广袤的农村地区仍属少数,尚未成为农村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农村发展百花齐放、群星璀璨的当下,这些持证农民恰似破土而出的幼苗。若想让他们茁壮成长、结出丰硕果实,还需全社会共同培育。
; H$ }" T# V; M9 I5 [
9 v# V! t" c9 p# c, x. s, `2 I那些怀揣证书、立志扎根农村发展的农民,在农村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天地里,唯有历经风雨洗礼、霜雪磨砺,依然坚韧不拔、顽强生长,方能真正成为高素质农民的代表,扛起乡村振兴的大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