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 驿 台】
【唐】 刘禹锡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不尽同,居人思客客思家。
【解析】
元稹于元和四年(809)出任监察御史,该年三月出使东川,写下了《使东川》一组绝句。元稹的原唱是这样的:
“可怜三月三旬足,
怅望江边望驿台。
料得孟光今日语,
不曾春尽不归来!”
诗是写于三月的月末,内容是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妻子本来以“春尽”为夫妻团聚之时,因公务未了而无法实现。“孟光”在这里是指其妻韦丛。白居易和诗写的也是元稹夫妻相互思念之情,但由于他是处于旁观的位置,故而写得更全面,更有自己的特点。
“靖安宅里当窗柳,
望驿台前扑地花。”
和诗的开首两句写元稹夫妻二人彼此思念。“靖安宅”,即当时长安城靖安里,元稹的宅弟也在这里。前句是写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是写春意澜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首两句以对偶的形式出现,夫妻两相对映,愈显他们的心心相印。
三、四两句
“两处春光不尽同,
居人思客客思家。”
“尽”字如利刀割水,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不仅仅是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
这句诗对他们夫妻深沉的思念之情的描绘是十分真切的,而概括得如此全面,也只有与元稹这般相知的旁观者才能道得出。再者,末句的用词十分之精妙,也就是说作者十分巧妙地在一个单句中运用了重言错综的手法,以“思客客思”相对应,使得诗句有着音韵循环和谐之美。
白居易的和诗在内容上与原唱既彼此相应,但又非简单的复述,而是同中见异,有着自己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原唱写得更好。全诗紧扣思字,储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全诗含蓄与率直相结合,谨严与流动相结合,可以说是和诗中的上乘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