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9 I* o, ~8 T
8 u) O' D- t, {7 ?1 Q
各位还记得2月11日吗?那是猪年春节结束后的第一天,大家奔赴天南地北,心中充满了对新年的期待。那时的A股也是意气奋发,一路扶摇直上,逼近3300。 可谁能想到,蜜月期如此短暂,3288后,A股就泄了气,劳动节后更是陷入漫长的震荡期,人气越来越差,有如冰河世纪一般。或许很多人都想知道,怎么人气就这么差,指数就是上不去呢?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本周四参加的一场论坛上所表达的观点,貌似挺有说服力的。 根据21世纪的报道来看,吴晓求认为,中国资本市场被四个误区深深约束住了,如果不解决,我们还真难发展起来。 首先,搞清楚这个市场究竟是融资的市场还是财富管理的市场?如果你活生生地把融资放在第一位,它最终是达不到目标的。但现在修改的很多规则,都是在为融资者提供便利。无论是它降低门槛还是降低标准,它把它看作是融资的市场。 其次,搞清楚什么样的企业可以上市?过去我们老把公司的重要性摆在面前,说这个企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在国民经济中处在主干的地位等等。但作为投资者,公司的重要性和他没有关系,但这家公司的成长性跟他有关系。 投资者没有责任为哪一家企业去解困、疏困,他没有这个义务,但是他的确希望他的投资能够达到与他风险相匹配的收益,这是他的基本的要求。如果资本市场不能够提供与它风险相匹配的收益,这个市场不会有生命力,它就会日益消亡。 第三,该如何理解风险?我们长期以来把市场指数的上涨、价格的上涨都认为风险的来临、风险的积聚,把风险的下跌认为是风险的释放。所以,在市场往上涨的时候我们的宏观管理部门、监管部门就开始紧张了,因为它认为风险来了。市场下跌了,也不动了,他认为安全了。 殊不知这刚好是相反的,市场在一个位置上不太动,这个市场是没有活力的。只要这个价格上涨是在透明度基础上的,是在充分披露信息基础上的,不是在虚假信息披露或者说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的这样一个环节下的成长。它都是合理的,都是有效的,都是没有风险的。当然在内幕交易、虚假市场上的价格当然是泡沫化的。 所以,监管者的责任是要保持市场的透明度,这是监管者的唯一责任,他对其它没有责任。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每年上市,或者市值有多少,跟他都没有关系,他的责任是保护市场的透明度。 最后,这个市场到底谁最重要?一直以来,我们都提倡保护投资者利益,这完全没有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重视投资者教育,认为这是保护投资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没有问题。 但这个市场最应该教育的是融资者,是上市公司。因为你拿了这个市场的钱,你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个钱和银行贷款是不同的,它来自成千上万的投资者,他对你是有预期,你对他是有责任的。你拿了人家的钱,你一点儿责任都没有,这个不行。 但很多时候,上市公司都认为这个融资是没有成本的,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误区。正是因为这种误区,造成了很多上市公司不负责任。所以,加强对融资者的教育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 Z; R W) e! i+ G; l0 n: f- O$ Z. O%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