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离不开知识,离不开人才,这是无数事例证明的一条真理,为此中央一再强调“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这里使我不禁联想起《三国演义》中所写的历次重大战役中,人才表现的重要作用。
: R% T4 V& D* _
/ x5 a6 G j) A' w. D. r# f要用贤才,必须招揽人才。从历史上看凡成大事者,必求贤才辅佐,尔后得天下。三国中曹操、孙策、刘备所以在群雄逐鹿中能站稳脚跟,成鼎立之势,就在于各有一批贤臣良将。曹操起兵后在兖州,招贤纳士,先后请来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谋士和于禁、典韦以及后来的张辽、张郃、高览、庞德等猛将;东吴经过孙策、孙权之手先后聘用了张昭、鲁肃、顾雍等文臣,更有周瑜、黄盖、程普、韩当等一批良将;刘备不仅请来了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而且还有收来的赵云、马超、黄忠等几员大将。
9 W( i. k3 R7 T# D$ p X
+ @6 c5 ^5 y; I/ ?! o# s7 p' i8 N求才首先在于诚。诚心诚意,贤才方能愿意投奔与效命。刘备三顾茅庐,表现了一个“诚”字,感动了诸葛亮,不得不走出隆中。而且刘备在世,尽力辅佐;刘备不在,仍是竭力为西蜀效命,原因在于刘备待诸葛亮至诚至厚,使其深受感动。白帝城刘备临终前,拉着孔明的手,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番衷肠之言,使诸葛亮激动得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对其子吩咐:“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如此诚意,诸葛亮怎能不为西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4 x2 O9 T7 c; [' e ?! V
) L$ A- _8 W3 o: A
求贤不能坐等,要主动访贤、拜贤以“求贤如渴”的急切心情来寻找贤才。因为有的贤才遇明主而投之,但也有的贤才隐居不出,只有通过访贤而知之,拜贤而求之。诸葛亮隐居卧龙冈没有徐庶的推荐,刘备何以得知?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怎肯受聘?
* V) R1 _0 _& O: H; c. {) q7 z( G
这里说到“求才”,不能不说到美国,为什么它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富国(2000年GDP美国一个国家占全世界总量的32.6%)呢?原因种种,其中与重视人才的培养和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个移民国家,特别重视人才,不分是欧美人,还是亚非人,有用之才必将招揽,重用,并给予宽松的环境、展才的空间,全球现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三百多人,美国就占了三分之二。难怪这个仅有三百多年的建国史的国家,居然成为世界首富。这是事实,绝不是“崇洋媚外”的溢美之言。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他们在实践中深感人才的重要,不少单位的领导,亲自出马,不远千里来到外地。以感人的诚心,优厚的条件,招揽人才,一度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但也有不少单位,有人才而不发挥其作用,甚至流失,岂不令人惋惜! (作者系户县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