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u. X4 S! j1 A+ s% V# b4 {, p
1969年1月,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来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一人就是习近平。 梁家河村40岁以上的村民还记得,那年隆冬时候,公社通知说上面派来15名北京“知识青年”,要生产队派人接走。 搬运行李的时候,有一个小插曲,现任梁家河村村支书的石春阳至今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后生,在给知青扛箱子的时候,他率先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当,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那个箱子是习近平带的,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一箱子书。” 习近平被安排到二队一户社员闲置的土窑洞里。当时,这批知青的年龄大多十六七岁,习近平更小,还不到16岁。 在梁家河,知青们吃得最多的除了“玉米团子”外,就是小米、杂面,蔬菜是蒸土豆或水煮白菜。 习近平插队梁家河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基建队劳动。基建队的主要任务是打坝淤地。 今年79岁的梁家河村民梁有昌,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习近平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好学。“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把几本书摊在桌子上看,不让人动。有一次,我翻起来看了看他的书,他不让我动,说要是其他人动,他就生气了。他不仅比我们爱看书,和其他知青比也不太一样。”石春阳说。 习近平1974年1月入党。据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梁家河村农民党员梁玉明介绍,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过两次入党申请书。第一次,因为他的父亲习仲勋当时正在受迫害,父亲的所谓问题影响了他,没有批准。第二次申请时,组织上按照中央“父母有问题,不影响子女”的精神,就批准他入了党。 入党后不久,习近平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据石春阳讲,有一天,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搞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自费千里迢迢地赶到四川去学习。 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据梁玉明讲,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习近平在浙江当书记时有一次到基层看到沼气池,曾风趣地说:“我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30年前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当党支部书记时,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当时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1975年秋天,习近平被推荐读清华大学,这时他已经在梁家河干了将近7年时间。 由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年,历练成一位业绩突出的村支书,梁家河的老少社员,甚至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结。听说习近平要回北京上学了,队里家家户户都要请他吃饭。 当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没上山干活,他们排了很长的队送习支书,足足送了十多里。有十几个人硬是步行60华里送他到县城,晚上一同挤在国营旅馆的一间平房里打地铺睡。第二天,他们一同到照相馆照了纪念照——那是他们第一次照相,花了5元5角钱。习近平要付钱,大伙不让,最后你三角他五角凑够了这些钱。
7 K" K! M( p# O! I2 E2 d. u7 Y (摘自《看天下》) |